得不到的,老子干脆就不要了!认命,是最好的抗争
得不到的,老子干脆就不要了!认命,是最好的抗争
文/苏清涛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前言:通常,“心态好”,只对loser才适用。我们说一个人“心态好”,意思其实是说:你混得这么差,居然还不苦逼!我们用“心态好”来称赞他,是先以世俗的眼光宣判了他在客观上的失败;然后,又以智者的眼光来肯定他在失败的表象下隐藏的高贵。
平时,我经常说自己工作效率和读书效率都很低,可别人都不信,认为是我谦虚。一般人,不信你就不信罢了,我也懒得解释。前几天,跟一个同学聊起这个问题,我破例认真解释了一下原因:
我其实是有重度强迫症。比如,看书的时候,会特别傻逼——封面、腰封、背面、前言、后记、作者简介、出版信息,几乎是一字不拉。尽管我也清楚,看这些东东,通常都是浪费时间,可我总是担心漏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强迫症,导致我在无用的事情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因而,效率低下。
说起这个“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我就又扯到另外一件事情上了:在学校的时候,我特别鄙视那些划考试范围的老师,而对那些要求老师划考试范围的同学,我简直就是敌视了。因为,按照考试范围来复习,会彻底毁灭我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愿望,所以,即使你划了考试范围,那些范围之外的东西,我照样得认真看啊;然而,这样一来,我就得被迫跟那些只复习考试范围之内内容的同学去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导致我排名靠后倒是小事,因为我本来成绩就差,早就不指望排名靠前了,关键是,这样,会让我陷入挂科的危险境地。(及格线,根本就不是60分,如果有很多人分数都很低,及格线也会降低。)
换句话说,我对考试分数的关注,不是为了排名和奖学金,而是为了“保命”。而我之所以反感老师划考试范围,是因为,他这么做,将迫使我优先选择“保命”而放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过,由于强迫症作怪,每次,我都会侧重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样,不但累个半死,而且,导致我的考试排名更加靠后,自信心更加受挫。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911/14419600293154.png
同学很惊讶地说:在考试分数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之间,你选择了后者,可见,你那时读书,真的是为了求知,而非考试。而我,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才达到你当年的境界,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特别关注考试分数,有些东西,不考,我就不学。
我很自恋又很诚实地说:就现在来说,我是敢承认,我做好多事都没有功利心,我算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起初,并不是这样的。我也曾经在意过考试分数、奖学金之类的东西。但一学期的努力下来之后,我发现,以我的天分之差,我完全没有能力争取这些玩意儿,于是,我就果断地放弃了。放弃之后,我就进入了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我照样羡慕那些考高分的同学,但是,我再也不会为自己的分数低而自惭形秽了。
我没有吃到的葡萄,当然依旧是甜的,但问题是,我已经不再想吃了啊。我吃到的葡萄(不以考试为目的求知),才是最甜的。尤其是,当我发现,成绩比我好的同学还在为绩点不够高而烦恼的时候、当我看见那些牛逼的人去考很多无用的证书的时候,我这个Loser就开始有一点“优越感”了。
是的,我原本比较看重的一样东西,一旦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还得不到,我就会果断地放弃,并且,也不会因为这种放弃而纠结。
我在很多事情上都特别“不成功”,但又没有很强的挫败感,反而常常以“逍遥派”自居,就是源于这样一种心态。以前看过一句话:“成长,就是,以前得不到的东西,现在发现,已经不需要了。”只不过,对我而言,那种“不需要”的念头,往往是在一瞬间就确立,并很快就深入骨髓了。
这跟精神胜利法还不一样。精神胜利法是,贬低自己得不到的那个东西,而我这种“不稀罕了”,则是以承认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为前提的。
向命运抗争的最好办法,就是认命,承认“我不行”。你认命之后,它就再也无法打败你了,你就不会有挫败感了。认命,是一种“以退为进”。
四年半以前,我写过一篇《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去理想化”、目标“渺小化”的过程》,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如果换一种语言,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过程、是一个认命的过程”,也很恰当。
。。。。。。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911/14419600456725.png
前些年,我不太热衷于社交活动,主要是,自己的社交能力太差,在大的社交场面,我觉得自己容易被边缘化,自信心受挫。好在,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并没有努力地尝试着融入别人的圈子,而是
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好无能啊,这也不行,这那也不行”),原先奢望的东西,我都放弃了,并且,也不再想入非非了。在最穷的日子里,我一头钻进了文字的世界里,并从中找到了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假如我一开始会成为能力特别强的人,按照自己的预期去从政,应该不大会成为今天这幅讨人喜欢的样子吧?
当然,我也是很清醒的,我喜欢文字并“靠文字吃饭”,并不意味这是一件逼格很高的事情。我还对我的同事、同学说过:文字工作,其实是一种很低端的工作,是很多有能力干的人所不屑于干、或者虽然也喜欢但并未将其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的事情。让某些顶尖级的企业界来做记者,人家绝对比我们干得出色。这句话,其实是戳中了很多同行的痛点。
聂帅在《商业的世界里,文艺青年必死》一文里写道:“我的前老板江南春给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华丽转身实现从诗人到商业巨子的蜕变的。爱写诗,变成了爱广告,文艺青年,变成了商业巨擎。很少再流露出的文艺气息,就好像他从来没有做过诗人一样。。。这样的转变,让我仿佛看明白,我们之所以仍沾沾自喜于文艺青年那种追求个人感受的优越感,是因为从未尝到过巨大的商业成功带来的传福祉于众人的成就感,这是两种差距太大的快感,以至于拥有了后者,前者就成了鸡肋。”初次看到这篇文章,大爱之,然后,迅速跟作者勾搭上,并多次套近乎。
不过,聂帅文说得再好,商业的逼格再高,可我既然没有能力搞定,我“得不到”,那它对我有个毛意义啊?文字,尽管我自己也清楚它“逼格不高”,但这重要吗?我热爱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我偏偏倾向于认为,已经实现的这种可能性,才是最好的,它要比那条没有尝试过的“最初的理想之路”有价值得多——可能在一套理性的标准下做个厉害权衡,结果会有所不同,但这条路再怎么差劲,也是你经历过的,也带给你了实实在在的体验;“那条路”不管多好,终究不过是个虚幻的概念而已。
在感情问题上,很多人都会觉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因此,老是对现状不满,甚至还会因此而背叛;但我,却一直本能地感觉到,“已经得到的才是最好的”。有些持第一种逻辑的人会断定,我也跟是他们一样的,这些人,都被我“拉入傻逼组”了。你自己犯贱,我不干涉,可你凭啥诬陷我?
因为有极强大的自我洗脑能力,我一直被誉为“心态好”。可是,“心态好”这玩意儿,只有对loser才有意义啊,我们很少说一个很成功的人心态好。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成功者的“不纵情傲物”、“不得意忘形”会被称为“心态好”,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一个人“心态好”,意思其实是说:你混得这么差,居然好还不苦逼!我们用“心态好”来称赞他,是先以世俗的眼光宣判了他在客观上的失败;然后,又以智者的眼光来肯定他在失败的表象下隐藏的高贵。
我曾经好奇过为什么思想家、艺术家往往在世俗生活方面都很失败,一番琢磨之后,我做出了两种既然相反的解释:有的人,他们把心思全部倾注在自己的哲学和艺术上面了,而世俗的领域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没花心思,因此,很失败;而还有的人,是刚开始很看重世俗领域的成功,在挣扎了一番之后,发现自己能力不具备,于是,彻底放弃,把心血都花在那些“自由而无用”的领域,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就。
而中国古代的不少知识分子,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则有一个更加牛逼的地方:在得志的时候,他们是儒家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世,发挥自己的政治才华;在“失意”的时候,如贬官或流放期间,他们摇身一变,切换到“loser模式”,成了道家或佛家知识分子,成了“逍遥派”,他们以内心的淡定和宁静来傲视现实中的挫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是则进亦乐,退亦乐,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对人生充满激情。(之所以在前面给“失意”加引号,是因为,对这样的人来说,不存在真正的失意,只存在凡夫俗子眼中的失意而已。)
良禽择木而栖。承认自己的无能,迅速地放弃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开辟新的道路,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总体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减少许多挫败感。
既过不恋,不墨迹、不纠结,命运便向你俯首称臣了。
(原文已做部分删减)
来源投稿:苏清涛
作者简介:苏清涛,1984年出生,金牛座,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一个不务正业的记者,不会写诗的诗人,不懂艺术的艺术家。
公众账号“扯淡不二”(作者微信charitableman)授权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908/14416943947012.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