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优雅上海话的11个Tips

标签:
杂谈 |
说好优雅上海话的11个Tips
文/狸猫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上海话(乃至苏州话等其他主要吴语代表)在十几二十年的急剧变化,使很多年轻人抱着一腔热血要保护方言文化,并且用实际行动在网络上、社交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家乡话,以此来捍卫“母语”。但我发现这种以轻松方式传播和发扬上海话,说得不好听点充其量是发扬“如何说一口没教养的上海话”,我相信 “册那、乃(拿)伊做特(脱)、瘪三、淘糨糊...” 这类江湖气的词无疑是吴语上海话的一部分,但绝对不应该是传播和发扬的主流,更不应该让人觉得方言就是脏话粗话的大荟萃,而普通话才是受教育人士的口语。你越宣扬这样的底层言语,越是和保护方言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网上传的南京话,北京话也有这样的情况,让人误解这些方言除了骂人和粗鄙就没有别的)。当代词典学的大趋势是描述语言,而不是规定语言,所以口音的变化,词汇在人群中的自然选择,本无可厚非;强制规定该怎么说,如何说,实则乃逆历史潮流(连英国女王几十年来的口音变化也逐渐与大众接近),但如果要提供一种相对得到普通认可的口音和说话方式,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即使上海话(苏州话)在一代一代之后离“吴侬软语”越来越远,但终究记录了它们也曾被说得优雅过:
先来一些音频资料:
卢燕、梅葆玖说上海话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n7uNtWcKR0/
张心漪 (曾国藩曾外孙女,原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brHQ9PBo-Y/
潘迪华、周采芹采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yA6eqjeSw/
贝聿铭采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xNTcyMTY4.html
1)“我”的发音:ngu (声母如“牙”和“外”),现在普遍都懒音成wu,是受普通话影响最明显的苏北化发音
2)上海话是苏州话和宁波话的折衷,前期受苏州话多一些,后来宁波话的影响多一些。这两种口音本身没有高低之分(祖籍浙江的会多带宁波口音,祖籍江苏的多带苏州用法),但因为在上海崛起之前,苏白一直是江南地区最代表性的吴语,而江南地区又是明清以来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苏白、京白、粤白和韵白一直是近代中国四大白话,所以带苏白口音和词汇的上海话,实则相对更优雅和动听一些。比如“这里”,多使用“此地”,会比用“箇搭(各得)”文一些;“这个”用“迭个”,会比“箇(格)个”好一些;其他如“作兴(可能)”, “譬pi如zi(如果)”,“转去(回去)”,“着衣裳(穿衣裳)”等等
3)副词可以使用吴语丰富的固有词如:邪气、交关、顶、而不是一味使用穷心穷恶的“老”,“哈”、“蛮”
4)量词替代所属格助词:比如受普通话影响说“我个(的)书”,“伊个(的)车子,侬个(的)笔”,其实可以说成“我本书,伊部车子、侬支笔”
5)虚词“仔(之)”的用法:“我帮伊” 可以说成 “我搭之伊”, “我吃了饭再去”可以说成“我吃之饭再去”
6) 发好入声字:吴语入声收尾已经简化(不分k,p,t), 但仍然完整保留了几乎所有入声字,很多人上海话不道地,一个原因是受普通话影响,入声字念成了拉长了的第四声,而没有那个短促的节奏感。如“立(lik)、一(yik)、落(lok)、角(kok)、乐(lok)、八、黑”等字,发音应该短促而收尾有个阻塞辅音(但不发出来)。发好入声字,才会使得整个句子(尤其念诗词)时候会有长长短短、平平仄仄的节奏感。
7)清浊对立:上海话(包括其他吴语)最完整保留了清浊对立(语言学称之为阴阳,所以四个声调加上阴阳以后,成为阴阳八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试比较上海话里的“德d”和“达dh”,“八b”和“拔bh”,“割g”和“轧gh”,前者皆为清音,后者为浊音。受普通话影响,很多人分不清浊音,是因为普通话里只有清音,没有浊音(普通话里的“怕p”和“爸b”不是清浊关系,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关系,普通话里的“爸”仍是清音),拉丁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清浊对立可以借鉴,parler中的p vs. bavarder中的b
8)“妹”和“慢”不分,“双肩包”和“生煎包“不分,“雷”和“蓝”不分,“薛”和“血”不分,“四”和“水”不分等等....这个就没办法了.....问爸爸妈妈外婆外公去…
9)连续变调:这个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连续变调是吴语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非吴语区的人学习吴语最难的一个地方,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没办法用上海话去读书面语的原因。普通话中也有变调,但不普遍,并且有规律可循。比如“美好”,美单独是第三声,但在“美好”里就是第二声;比如“一”单独发第一声,但在“一旦”中是第二声,在“一天”中是第四声,这也是老外说汉语总是怪怪的,因为无法掌握变调。上海话(吴语)的变调则是非常普遍(广式连续变调),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保持原本声调,后面的字有可能完全不按照原来的调值发音,规律非常复杂,并且广泛存在。对于日常生活会话,因为听得多用得多,所以变调基本上是本能掌握的。但如果遇到书面语(诗词,文学作品,特有名词),上海人往往每一个字分开都会读,但就是找不到调(经常能听到上海人说话没办法像香港人一样全程方言,说到歌名、电视剧名、或者谈到比较学术的话题,就会切换成普通话),主要就是自己没法掌握规律,然后又没有听过实际发音,但一般如果有老人发音和历史记录作为参考,跟着学一遍就会掌握(如现在小朋友学习用上海话念古诗词)。这个真的只有靠多听多模仿......
10)正式场合适当注意尖团音:这个要求估计连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是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在一些场合讲究一点是可以锦上添花的。曹可凡这两年主持可凡倾听大概是因为接触了很多老上海人,所以他的口音里有时候分尖音和团音(注意听视频里他的讲话)。简单来说,就是普通话里声母是j,q,x的字,在吴语里是分不同发音:如“鸡”和“尖”,“死”和“线”,“新(xin)”和“心(sin)” 前者是团音(j,q,x),后者是尖音(z,c,s)。昆曲、京剧里不分尖团是大忌,现在的老人也都还能分尖团。不过当今生活中如果很刻意说尖团,比如“心情(xin qing)”说成(sin zing)也挺做作的。读诗词的时候注意下就行了。
11)放慢语速,不要穷心穷恶地说….(这个基本上符合所有语言,说得快说得急就让人觉得聒噪)
当然了,以上都只是一些参考。毕竟生活节奏那么快,谁还有时间留意这些。而我们过去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就在“何必讲究”中一点点消逝了....
PS: 心、新都是尖音,不是团音。你看,不查字典想当然就是不行啊!!哈哈。。。。附快速在线查询字典:http://www.wu-chinese.com/minidict/
关于发扬上海话,还有一点补充:
很多人喜欢用普通话相近音去写上海话,如“桑海宁”这种。其实这是在加剧上海话(吴语)的衰落。吴语(上海话)正字并不是造字,而是正确使用汉字,这些汉字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汉字本身并不是书写普通话的工具,汉字的发音也不是只有普通话一个发音。中国历史上书面语(文言文)一直是相对统一的,汉字对各地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的人都是通用的,即使每个字在当地发音中不同,书面形式所有人也都能理解。使用普通话标注吴语,无疑就是自己否定了吴语的地位,否定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不使用“本字”,而胡乱用普通话表音,会导致人为混淆含义,使上海话更不适合保存和流传。其实很多吴语独有的词语,本字都是非常鲜活的,比如一点点做“一眼眼”,多么形象和生动!粤语在正字法上做的就要好很多,如”点解“,就不会去写什么“顶改”, 这不仅规范了书面语,稳定了语言发展,也便于学习和发扬(单纯记毫无意义的发音肯定比了解含义去记难多了,而且即使100年后广东人念“点解”不再是“顶改”了,也不影响这个词的保留传承)。关于正字法的整理,其实有很多人已经在做,专业点的有吴语辞典可查,轻松点的也有一些网络的整理。
来源邀稿:狸猫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906/14415311134384.jpghttp://www.douban.com/note/509528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