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最好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
标签:
情感 |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24/14404067468722.png
独立,最好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
文/木子雪(豆瓣)
微信公号吧,爱思想读书会(asxdqn)。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我们但凡受过点教育的人,都很想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开始只是空洞的想法和一点启蒙的影子,很不牢靠,一旦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就可能被同化。我之前有一段时间的体会是,当我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我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想参加活动就去,想运动就去。但是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妈妈跟姨娘就会好心跟我说很多为我好的话,我能体会到她们的真诚和苦心,就是觉得我读书读傻了。虽然我根本是读书太少,但是在他们看来,我上了大学以后就特别不听他们话了。我跟他们说在北京女生30岁没有结婚的,虽然不是遍地都是,但是很正常的现象,人家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都过的很好。但是他们说,那是北京,我们家又不是这样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回不去。当你见识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自由而包容的文化空间以后,很难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以后的生活,因为自己的姐姐妹妹们的生活状态就是那样的。当然并不是好坏之分,其实我亲戚中的兄弟姐妹们大多过的很好,很开心。也因为物质条件比我好很多,引发了我母亲心中的不平衡。别人都能好好的按部就班进入生活轨道,为何我就是这般倔强不听劝告,放着好好的路不走,非要自己七绕八绕的走那么多弯路。
我没有办法跟她解释,我不觉得我走的路是弯路,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体验本就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如果所有事情最终都以几个固定的量化指标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生活最后就是一个公式了。虽然人生有目标是好事,可以让每个人给自己找到一点意义。但是目标作为一个信号灯的存在就好了,没必要以价值标准的形式存在。虽然我们有时候也忍不住的用自己以为更好的生活方式去指点别人(看到自己好友沦为孩奴什么的),其实也是自作多情。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少数,也是跟自己的亲密好友玩笑而已。
经历过婚变后,瞬间成长许多。再没有任何指望给你,没有后路给你,所以必须从攀附的树上下来,自己直立生长,从当初自以为掌握了人生命脉的童话中清醒过来。拔掉所有可以依赖的东西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做爬起来。开始会茫然,会焦虑,过程总是痛苦的,会留下伤疤,但是生活依然继续,并不会因为你无辜的眼神而给予更多怜悯。
从自己做决定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已经在跟父母“斗智斗勇”,不管是强硬风格,还是感化风格,我尝试了不同的方式去让他们理解我,但是不可能。父母就是父母,不是朋友,不是智者。在他们眼里,你是孩子,你是女孩,你是他们的孩子。虽然我从开始就知道不要指望改变父母,但是我还是期望他们能理解我一些,因为至少理解了才有可能同意我,最不济,也要尊重我。但如果父母只是父母,那么不管哪一点都很难达成。而我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非常希望得到他们的同意,就不说支持了。虽然中间沟通很多,但是转化到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勉强同意。即使到最后一刻,他们都没有放弃我回头的希望。
虽然跟父母相识快30年,但是我们的沟通一直没有套路可循,他们太过关心我过的好不好,而我过的好不好的标准也只有他们认为的标准。我没有办法跟他们分享我工作中的压力,我不能让他们体会我读到一本好书的喜悦。他们很操心,在我的婚姻状态中,什么时间置办车子和房子,什么时候有孩子。而无法体会我过的是否开心,和对方相处是否融洽。但是能怎样,我能要求他们更多吗?所以啊,说到底,自己的生活自己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无法理解。那就不必勉强,自己管好自己吧。
离异后母亲也跟我沟通过很多次关于我的未来,虽然我自己可是要好好思考,好好琢磨的,但是作为母亲,作为父母,他们明显比我焦急的多,而且认为我当务之急就是“续弦”了。。。学习,工作,都是第二位往后排的。。。过招几次以后,我只能换不同方式对待。跟父亲讲道理,因为我已经不是上学时候的学生了,很早以前我如果某件事情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总是被父亲的说辞绕晕了,从我不同意开始,最后以我不孝顺结束。现在我说完一堆道理后,父亲辩驳不倒,只能说,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看着办吧。虽然是没有办法互相说服,于是只能任由我自己的意思。但是至少我们不是谈崩了,好歹变成他们勉强同意我了。不管达成怎样的结果,至少我没有牺牲、过度妥协的意思。当然,不能同样的方式跟母亲交流,母亲是个易怒、易受伤的角色。所以要多个角度的综合交流,一个是坚决表明立场,不能给她过度幻想(反正鞭长莫及,不能奈我何);一个是表示自己对未来生活还是抱着很多希望的,而且在北京可以获得的机会更多,更优良(先不管事实如何了。。。),让她知道,我在外面生活并不会比在家乡生活的机遇小;还有就是偶尔向她描述我的部分生活状态(说太多也不懂啊),毕竟北京的生存压力有多大他们并没有办法切实体会,在家带孙女的人如何也不会明白职场的压力。一来二去,母亲也不像之前那么焦急了,也知道我有时候确实忙,所以会偶尔会误了按规律打电话回去的习惯。
通过跟父母不断磨合,我更加确立了自己的根基。尤其看到身边有朋友因为跟父母相处的问题弄的自己很难过。虽然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不能以同一方式解决。但是至少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原生家庭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我对心理学道理懂的很少(总说读书少,还是要读书啊),所以只能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们至少认同,性格的形成分原生家庭的影响和后天个人的发展。个人后天发展是个人的事情了,不在此细说,因为我只是从跟父母的沟通经验上来强调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都会对个人性格形成产生一定的缺陷影响,个人性格会不知不觉和父母性格有相似的问题,即使自己想要摆脱父母影响,还告诫自己一定不要跟他们一样,但是耳濡目染。。。(无奈,摊手)而且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上确实是有解释的。额。。。我读书少。。。就不胡乱解释了。除了性格上的影响,原生家庭中父母不断与个人发生联系,父母的行为和话语都会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因为父母性格成型多年,不管从知识、智力、学习能力、意愿等各方面来说,都很难有改变,情况不是绝对的,但是为了避免无谓的失望、伤心,还是不要抱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期待为好。
问题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或者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跟个人之见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不时吵嘴或者生气难过之类的。其实如果我们去看的话,也有很多不乐观的后果产生过。有很多人因为父母反对而放弃对自己更合适的选择和路径,最后埋怨父母埋怨社会埋怨人生的,有的甚至产生激烈对抗的。
我不是想劝人跟自己父母断绝关系,或者对父母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不打算顺从父母之命话,有必要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父母的身体还是要关心,父母的话也需要倾听,但是这是在合理范围内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个度只能自己把握了。既互相关心,也保持自己不过多接受他们的负面反馈。如果父母持续长期不断的带来负面反馈,那只能自行选择中断影响,虽然也可能隔断交流中的正向反馈。除非个人自身有很好的调节、应变能力。因为很多父母抱有养育孩子是为了得到回报的观念,和所有指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毛病,以及自以为自己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正确与权威的感觉,以及期望与子女人生保持高度重叠,干涉子女的冲动,以及将子女视为私人财产的想法,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孩子一旦脱离掌控、自己失去依靠,感情没有寄托,然后动辄情感、道德绑架。和原生家庭的分离是会产生很大痛苦的,自己有失去被需要的感觉,父母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寂寞感,都是很难治愈的。但是没有人能陪着你走一辈子,自己的人生没有其他人可以负责买单,更不可能重新来过。要对自己负责就需要承担这个过程。一旦卸载了那些不合理的负重,个人体会到独立于原生家庭之外的自由,就能够施展手脚自由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会被太多好心人干扰了。而且也会深切体会到,那些不必要的爱心,是自己不需要的过剩营养,也不必负担无法偿还的内疚了。然后我们的人生便可以充满更多可能,让每个人都去寻找自己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抛开那些已经过时的统一价值观,社会就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用评论按照父母的指导过得很完满的人,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同,自己开心就好。我只能说,去尝试,就知道自由有多美好。有人说,傻人有傻福也挺好,简单,也有人说,一旦尝过自由的味道,就再也回不去了。自己选吧~
来源邀稿:木子雪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24/14404067615865.jpg
http://www.douban.com/note/51270878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