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选择恐惧症」?

标签:
佛学 |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18/14398884101100.jpg
怎样克服「选择恐惧症」?
文/关毅(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暗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很多决定确实会影响你的一生,但这样机会人的一生中平均也就七八次,如果你时时都有这个念头,是不是有些多了呢?很多时候都只是瞎担心罢了,但最坏的打算恰恰是犹豫不决,因为往往你几个不同的决定是意味着将来不同的道路,但是其实每条路都是光明的。 比如说林书豪,就算他不决定进NBA,他可能完成哈佛经济学的学业,成为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如果贝索斯不创立亚马逊,继续做他的对冲基金,也许很多年后他也会能成为第二个索罗斯。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个飞轮开门的例子,就是无论你是顺时针转动飞轮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将门打开,但一定要坚持,如果你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那就无论如何都打不开。所以,贵在坚持,如果你认准了一个选择,就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
每个人对选择多少都会有些恐惧,因为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中的若干选项,而失去的感觉(即使那是个垃圾)总是让人讨厌的。这在营销中叫作购后失调,就是你买了A商品后,会认为B商品更好;反之买了B商品亦然。负性偏差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也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心理,人对失去的担心远远大过得到的快乐,因为一次没有发现天敌就会让你丧命,而错过食物顶多饿两个小时肚子。 (具体可见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前景理论”)
最后,如果一直处于犹豫状态,就会变成布里丹之驴,徘徊在两边的草之间,因为想要两者兼得,最后难逃两者都得不到而饿死的悲惨命运。布里丹毛驴效应如果已经到了“恐惧症‘的地步,建议最好还是去看心理医生。不过就像刚才说的,当你已意识到选择迟疑的危害时,你实际上已经对自己部分使用了认知疗法,这最少是个好的开始,虽然这与专业治疗的认知疗法相比微乎其微。
来源邀稿:关毅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18/14398883519976.jpg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96837/answer/1613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