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科普有哪些难以推及的地方?
标签:
股票 |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08/14390201695636.jpg
关于心理学的科普有哪些难以推及的地方?
文/曾旻(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悲催现实版---------
面试官:那你现在试试看用乐嘉的色彩心理学来分析一下我们几个主考官的性格……
题主:抱歉,我不太了解这个。
面试官:你一个学心理的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无脑科普版------------
面试官:那你现在试试看用乐嘉的色彩心理学来分析一下我们几个主考官的性格……
题主:抱歉,我不认识乐嘉。不过关于色彩的心理学我是知道的。人眼感知色彩主要是通过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锥体细胞位于中央窝附近,视敏度很高,是感受物体细节和颜色的主要部分。而杆体细胞也能感知色彩,视网膜上的杆体细胞散布于视网膜的边缘,视敏度低,是夜视器官,在亮度很低的情况下起作用。而对于两种细胞对于色彩的感知有两种解释的理论:三色理论(又称Young-Helmholtz theory)和对立机制理论……
面试官:下一位。
题主:我还没说完呢~!对立机制理论又称四色说,是德国生理学家E.黑林1874年提出,他认为……
面试官:下一位~!
--------------不要命打击伪科学版-------------
面试官:那你现在试试看用乐嘉的色彩心理学来分析一下我们几个主考官的性格……
题主:乐嘉是个骗子,什么色彩心理学都是伪科学。人的性格是人格的一种社会化表现,人格是可以通过科学的量表来测量的,例如明尼苏达多向人格测验、大五人格测验、卡特尔16PF等等。目前在学术界最为流行和推崇的是大五人格,将人格从五个维度来刻画,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谨慎性(conscientiousness)和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一个人可以从这五个维度得分的高低来看到自己整个人格的不同方面的表现。
面试官:等等,我打断一下,我就想让你分析一下,我们几个主考官的性格。不管什么大五大六的。
题主:我正要说这个。心理学不是读心术,学心理学的人不可能从举手投足的细节就完全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而且,性格是一种社会化的人格,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条件下,也会随着场景的不同有一定的变化。也许一个在教室里沉默寡言的同学,在球场上就是豪迈奔放。所以,仅仅在面试场景下接触各位老师,我是不可能看到各位性格的全貌的。
面试官:我们需要的就是有快速识别一个人性格能力的人。你说你学心理学的,那你的优势在哪,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啊。
题主: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通过简单的接触就给人贴一个性格标签往往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会造成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不利于人际间的深入了解。所以我不能快速识别一个人的性格,但是我能通过和人长期的接触,去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且去了解一个人之所以是这样,可能的前因后果。
面试官:这谁不能啊。这不能体现出你独特的价值和比别人强的地方啊。
题主吐血而亡……
-------------完美攻略版--------------
面试官:那你现在试试看用乐嘉的色彩心理学来分析一下我们几个主考官的性格……
题主:可以啊。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广袤的沙漠中,你独自前行,前路漫漫,眼看背包里的水将要喝完了。这时,你看到前方居然出现了一口水井。你走过去一看,井里有:
A,什么都没有,一口枯井。
B,有三分之一的水。
C,满满的一口水井。
面试官:我选B。
题主:你是绿色性格。做人厚道,和善,奉行中庸之道,为人稳定低调。遇事以不变应万变,镇定自若。平日知足常乐,偶尔寻求刺激。喜欢平静稳定的生活,有时也想抛下所有去自由放纵。会为美好静好的岁月而感动,也期待说走就走的旅程。总之,是一个友善、乐观和积极的人。
面试官:哈哈,说得真好,学心理学的就是厉害。就要你了。
over
--------------------------
我想说,心理学其实缺乏的不是科普,是应用。
试想,我们每一个人的物理科学素养有多少,化学、生物、医学、水利呢?我们懂多少?
可以说,我们都懂得很少很少,甚至比心理学少太多太多,这些年心理学的科普是做得很不错的。我们大家认识了马斯洛,知道了弗洛伊德,了解了皮亚杰,明白了罗杰斯。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心理学被大家误解,而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水利没有呢?
因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水利被很好的应用到了生活中,而心理学都停留在了《梦的解析》里。
所以,我给题主的建议是,不要去打击伪科学了。伪科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比科学「有用」。
反过来说,是目前的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太无用」了。奉行科学主义的心理学,没有去贴近生活,没有创造出一个大众皆知,每个人都在使用的产品。
只有每个人像在用化妆品的的过程中认识了化学一样,在用一样日常用品时认识心理学的时候,心理学才叫真正的被科普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面试官,题主你为什么不能运用你的心理学知识呢?
你看看最后给你的完美攻略版,你没有想起著名的「巴纳姆效应」么?还是你仅仅让它停留在了你的书本里?
来源邀稿:曾旻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08/1439020133452.jpg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423856/answer/4433475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