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留学生不回国效力?

标签:
军事 |
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留学生不回国效力?
文/胡呼呼(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我一边吃午饭一边瞻仰了这个问题下1688个回答,很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回国效力”这个说法非常有趣,也非常有力,令人想起一百多年前清廷第一批公费留学生登船时的告别,“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那个时代的留学生也确实是真的“为国效力”啊~他们开学校,练新军,建工厂,修铁路,立宪法,缔造共和,重整山河.......在大半国民目不识丁的时代,国家有多落后,留学生们带回来的知识就有多先进,留学生们为国效力的这个“力”就有多大。所以他们不再仅仅是他们自己,不再是某人的儿女配偶父母,而更多地变成了国家的丰碑;他们作为人的价值,反倒因为他们做出的贡献重要而被物化了。
青史留名后人仰慕是时代造成的幸运,身不由己死而后已是时代导致的悲剧,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差距,在那个时代中外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是否“为国效力”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舆论对留学生“为国效力”高调的赞美宣传是因为他们的个人选择往往能够对推动国家某个行业的进步,舆论对他们“滞留不归”的个人选择不遗余力的遍地批判是因为国家的现状太落后,而进步的机会太稀少。
这在那个时代当然无可厚非,但一个思维惯性的后遗症就是今天有人在这里问,:“为什么他们不回国效力?”
因为今时不同往日,差距一天天在缩小,甚至有的领域在反超。留学生是否归国这件事,终于不再悲壮地关乎民族存亡,渐渐回归它的本身——简简单单的“个人选择”。有人回国,是因为离不开早上7点钟的煎饼果子,半夜11点的烧烤摊,不是因为偌大的中国,修不了一公里的铁路;有人不回国,是因为喜欢歪国小镇的人烟稀少,喜欢空气阳光,不是因为即使中国最大的城市一样物资匮乏........
我们这一代人何其幸运,终于不受“为什么不回国效力”这样的道德拷问,可以让一切回归粹。
“为国效力”是崇高的荣耀,而不是悲壮的责任。
我们的那些先辈们地下有知应该很高兴吧,他们筚路蓝缕鞠躬尽瘁,就是为了我们今天这一份轻松自由。
来源邀稿:胡呼呼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06/14388269694902.jpg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387838/answer/5680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