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解孤独?
如何消解孤独?
文/冯丹彤(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我在另一篇问答文章《孤独感是不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情绪,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中说过,“孤独感并不是只有消极意义的情绪体验,它的存在,提示了自我某个层面的“失联”状态,每一次让人感觉凄凉、沉寂的孤独感,都在提示我们需要与某个人、某种心理活动、某种生存状态,建立和保持联结。我们要想从孤寂和落寞的感觉中幸存下去,首要的是去体验、去觉察自己体验到的是哪一种孤独感,学着去接纳、面对它的存在,理解它想表达的需要,以此,在内心和行为上做出调整,打开未知生活的另一面”。
对于如何理解孤独感和与人、与世界的联结,我们可以进一步谈,由此引出如何缓解的答案。
孤独感提示了与他人、世界的联结的匮乏。为何与人联结、与世界联结会如此重要呢?英国精神分析思想家威尔弗雷德·比昂认为,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病理性表现之一,在于内心不仅无法维持有意义的联结、还会出现攻击联结的情况。
这不仅使得患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处于分裂、混乱状态,无法实现心理活动的统一性,也让其他人无法与患者建立基于理解和情感交流的现实人际关系。
这种攻击联结的外在表现,是攻击良好的人际交流,使得与人在信息和情感层面交流时产生困难(和严重心理障碍、心智发育不全及痴呆的人对话,会深有难以交流、互动的体会),导致情感和心灵上的孤立。而极致的孤独,是无法和世界、别人有基本的联系。比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他们长期处于和世界的失联状态,外界刺激无法唤起他们正常的反应,而他们也无法整体地、客观地感知世界。
相较而言,心理健康、精神正常的人,能够形成内在情感和认知的联结,善于和人保持爱恨交织的情感联系、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与社会环境保持较深厚的联结。 所以,要想消解孤独感带来的痛苦,核心的办法在于在不同的层面取得联结感。
具体而言,要能在自我的层面、日常人际交往的层面、终极现实层面都取获得一种深切的有意义的联结感。
首先在自我的层面,需要我们能对于内心活动熟悉起来,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心态,做事情的动机有良好的觉察,使内心的活动有丰富的联结感。
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大量启用的都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而内心的感觉和情绪如果长期处于被否认、漠视的状态,我们会越发感受到自我的空洞、行动的机械。这种理性和感性、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分离,是我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的内在原因。
而要让内心活动处于丰富的联结状态,需要我们有足够多的独处时间,来整合自己的所思所感、沉淀自己的体验。有一点区分很重要,正常的独处不等于内心的孤独。独处时间,是学习、反思、放松的必要时间。我们越是过着快节奏的生活,越需要独处时间,来沉淀思绪和感受、澄清自我的意识。这种暂时的空寂,对于认识深层的自我很有必要。因为即使看一部电影,也会有短时间的与角色认同的部分,而有独处的时间,正是卸下领导或下属、丈夫和妻子、警察与医生等等社会角色,回归到自我面对自我、单纯靠近自我感受的时候。在独处中,和自我的交流对于增加自我的理解、顿悟式的发现,极为重要。这一点上,暂时的面对自我、保持空寂、并不等于孤独。反而是一种深切地与自我联结的途径。如果我们无法享受独处的时刻,我们也很难真正地和他人友好相处。
其次,在日常人际交往层面, 需要寻找一些志趣相投、有共同点的人,建立能相对稳定的对话、情感交流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归属和认同的需要,和有类似追求、类似心态的人交流,让我们产生了自己和别人是有交集的,自己是被接纳、认可的认同感。这种自主的,由非经济、利益等现实原因驱使的人际互动,让我们正视了自身深层的情绪需要,让更丰富的心理角色得到了发挥。这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更有情感意义上的联结。
要想得到人际层面的联结感,需要克服两种心态:
一是害羞、胆怯等社交恐惧的心理。对于表达自我、对于别人如何看待自我过于焦虑的人,可以先从豆瓣、陌陌等以陌生人为主的社区和群组中试着自我表达,一些非即时、非面对面的交流,能减轻一些当面交流的压力。而一旦投入具体的话题,可以逐渐放松下来,也取得联结感。
二是害怕人际交往劳心劳神、花费时间的心态。人的性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成年后有了基本的行为特点、感知世界的方式,依然可以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不断的反馈和交流中获得改善和提升。所以,花必要的时间在与人的交流上,是我们不断接受别人影响、也在影响别人的重要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和对方形成了深层的联结感、驱走了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
最后,在终极现实层面。孤独是人的终极现实之一(其余三个是死亡、无意义、自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别人的体验无法与我们重合,所以必然会出现孤寂、无法交流的部分。
为了缓解这种终极局限带给我们的冲击,需要我们建立更深刻的我和他人的联系,即需要建立基于对对方完整的认识和接纳、认可对方是独立、有感情的人,建立一种马丁·布伯所说的“我和你”的关系。
而只有学习接纳、尊重另一个人独特性,建立完整的“我和你”的关系,才是真正缓解终极孤独的办法。引申来看,只看脸、只看财富、只看身材、只看学识等等,都是与一个人的一部分建立联结的表现,而不是深刻地与人建立完整的关系。为了某种功能而置放在我们的世界里,借此否认孤独的存在,即建立“我和它”的关系。所以,如果要想建立真实而深刻的关系,以此缓解终极层面的孤独,需要我们能够真实地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让自己在他人的反应中成长。
综上所述,孤独是人的本质,孤独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而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体验与表达。缓解孤独所带来的痛苦感,方法在于取得自我、日常人际交往、终极现实三个层面的联结感。而不是为了驱逐孤独感,而发展成强迫性的、失去了适应性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是需要忍受一定程度的孤独,无论花多大的代价去防御、回避这种感觉。而一个人内心的自由程度,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直面和忍受这些终极的现实。
推荐阅读:
1、《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2、《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3、《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来源邀稿:冯丹彤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805/14387412722258.jpg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592959/answer/5722036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