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人们会试图用一个假的故事来证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

(2015-07-30 16:58:57)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730/14382466596751.jpg

​为什么人们会试图用一个假的故事来证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

文/xsc chl(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实际上,任何类比的故事都不能证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的,它只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道理想表达什么意思。比喻和寓言是不能用来证明正确性的,他们只能用来教学。

这背后是一个非常经典而且使用得非常广泛的逻辑谬误,叫诉诸比喻。

古罗马奴隶制时代,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有一套比喻的说辞:“国家就是放大版的人,贵族是头脑,奴隶是手足。手足显然要听命于头脑,人才能生存和自由活动。因此奴隶理应无条件服从贵族,这是自然的天性。“

这段比喻是很形象的,当时的很多奴隶也接受了这套说辞。但我们现在知道,这套逻辑是很荒谬的,它犯了什么问题呢?

就是企图以比喻或者寓言代替对命题正确性的证明。

实际上当你在研究一样东西时,企图以比喻来说明其正确性,是很荒谬的。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命题,你都可以从支持或者反对它的角度,提出同样力度的比喻或者寓言,来“证明“其正确性或错误性。因此这种证明方法本身是无效和非法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实际上,中国古时很多空谈误国的事例,都是因为跌进了这个坑,因此始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当然,寓言和比喻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一个命题的论证过程使用比喻和寓言的手段是非法的、无效的。但是在用合理的方法论证了命题的正确性后,命题的传播却可以依靠比喻和寓言达到,更快速地深入人心、经久不忘的效果。

只是我们绝不应该在命题的论证过程中,就用到比喻和寓言,这本质上是一种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行为。

=======

评论中有知友希望我能再举一些例子,找到一些比较贴切的如下:

例1:

战国时,孟子与告子曾就人性善恶问题作出一番辩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翻译: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也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其实真要搞清楚人心善恶问题,靠这么你找个东西比喻一下,我找个东西反比喻一下,是什么都讨论不出来的。最后无非是看谁的权威高就压过权威低的那个人罢了,但真相却隐没在了自以为的“明了”之下。(在古时,权威的高低就是,谁的话代表了圣人言)

例2:

当年欧洲,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刚被提出来时,曾经引起教会方面极大的不安和反弹。当时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反驳论证是这样的:

“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移动火把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被火把照亮。因而只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行。”

这个比喻是很形象、很有力的,也很符合人的常识。因此直到19世纪中叶,还是有一些教会拒绝日心说的假设……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不会因为比喻的生动、贴切与否,或者它是否符合人的常识,而增加或者减少分毫。


来源邀稿:xsc chl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730/14382463209739.jpg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815650/answer/382010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