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人物

(2015-07-20 15:15:11)
标签:

股票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720/14373764958765.jpg​

小人物

文/马曳(豆瓣)

公众号:“此岸”(cianmaye)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最近有一篇很红的文章,是曾经采访过庞麦郎的那姑娘写的 (阴谋背叛理想主义 在亿万估值梦中保持镇定)。她现在已经去某VC高就,因此这也可以算是一篇对现公司的宣传文章。

我看到这篇是因为它在知乎被黑得很厉害。初初看完,真的也很想黑上一黑,后来我想到我还欠北溟鱼妹妹的一个话题,就觉得干脆揉在一起写个小文章好了。

此为题记。

哈佛的燕京图书馆前台有一位图书管理员,日本人,大叔,大约有五十岁出头了。英文并不怎么好,但是为人很和善,下雨天总是非常仔细的拿出图书馆的防雨塑料袋,帮忙把你要借的书仔仔细细的装起来,像礼物一样。有时候碰到英文不好的中国学生或学者有问题,他会点头哈腰的让你等一下,然后去找个说中文的同事来帮忙。

美国校园里颇有一些这样的staff,四五十岁上下,做普通的行政工作。很难判断他们从前的事业轨迹,但是大家也都看起来过得不错,对学生客客气气,尽职尽责。

后来偶尔的一个机会,有人告诉我,这位日本大叔,乃是哈佛神学院THD毕业,然而THD这个学位实在找不到工作,他便做了图书管理员。

THD的全称是Doctor of Theology。这个学位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念起来十分漫长,经常要十四五年才能毕业,第二是极难找工作,毕业如果不是碰巧可以找到一个教职,往往就只能转行低就。

为什么要十四五年呢?因为要研习宗教先得有语言的敲门砖,以旧约学者为例,至少得学希伯莱文,也许还要学亚兰文,巴比伦文。为了能看懂后世的文献,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这些肯定要懂一两门。把这些都学会了,恭喜你,你开始可以从头研究那些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了。

可是这样殚精竭虑的做了十几年学问,到了40岁毕业了,还是可能只能做一个图书管理员。这在唯身份地位收入论成功的人那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还是一个日本人。村上春树的1Q84里的男主人公天吾曾经剖白说,他本来可以谋得更好的职业,但是为了有更多业余时间进行写作,就选择做了补习班的数学老师。

我记得当时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喜欢这个主人公。

鲸书的文章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作者对“失败的”小人物的着力解剖和对她心目中成功人士的大而化之的景仰。在观察小人物的时候她能够看到这样的细节:

“‘礼盒男’双手递上那个大礼盒,然后面向我们,脸上凝固着一个持续的笑,倒退着、慢慢地退出办公室。不小心撞了桌子,他立刻扶住,讪笑得更不安了,像是怕把桌子撞疼了。”

而在描述女神的时候,文字是这样的:

“毕业于人大统计学系,本科毕业时录过《天下女人》,被哈佛、耶鲁等8所名校录取。她选了专业排名全球第一的纽约大学精算系念硕士,在高盛做大宗商品交易,然而她却放弃升职机会,开始创业。”

可是其实我相信,如果她能够用同样的视角观察女神,一定也能发现像“礼盒男”那样局促困顿的时刻。

从前我念高中的时候,只是个中上游的学生。然而后来考上北大以后,我发现慢慢的当年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们的记忆进行了修正,觉得我从高中起便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学霸。这让我哭笑不得,却也只能接受。

其实我想说的是,名校,工作这些世俗的成功,其实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你可以把它归结成命运,也可以把它归结成运气。总之,那些金光闪闪的奖牌里,有很大一部分跟个人的资质甚至是努力毫无关系。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手上握着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等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最后我去了哈佛。原因很简单——它给我的奖学金最多。当年申请出国,拿到录取通知书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个隔壁系的学霸拿到了几乎所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不幸没有一所学校给了奖学金,他只能放弃了去美国的想法。还有一位物理系的学霸拿到了斯坦福的全奖,结果死活没能拿到美国签证,只好转而找工作了。

这样看来我很幸运对不对?其实并没有。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念的是原先的纯文科专业硕士,极难找工作。虽然哈佛硕士听起来很美,但是一旦落到毕业没有工作的境地,场面也要格外难看些。我的一位美国同学毕业后回了堪萨斯家里的电器店工作,还有人去做了公关公司的秘书。我在度过了一年半心理压力巨大的日子以后,拿到法学院录取通知书,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不用担心以后没有工作了。

而此时那位因为没有获得签证而只能找工作的朋友,在上海的某家外资投行正混得风生水起。

这世上有很多聪明人选择大隐隐于市,也有很多资质一般的人坚持走在通向功成名就的那条路上。这两种选择无论怎样都是殊途,但非得给它加上个价值判断,我觉得是过了。就好比燕京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先生,你可以说他的境遇可叹,但谁知道他没有享受过那十四五年的博士生涯,以及现今在书本中波澜不惊的日子呢?

在“礼盒男”故事的结尾,鲸书悲悯的写:

“看着他倒退着走出办公室,我突然难过到说不出话来,如同看着一个人在你目前溺水,你却无法伸出手救他。你甚至不能确定是否应该告诉他,你快死了,快逃啊。”

我倒觉得,这姑娘的文章里缺少的,恰恰就是那一点慈悲心。


来源邀稿:马曳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720/14373762021444.jpg

http://www.douban.com/note/5085173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