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个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

(2015-06-01 12:26:28)
标签:

股票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601/14331325906057.jpeg

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个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

/legendary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五块的甜筒……是麻麻黑吗?

————

这个问题可以用“心理账户”解释……这个心理学概念对个体经济、金融决策都有影响,1980年提出,“改变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完全理性人基本假设,揭示了影响消费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

出处:

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最先探索了不理智行为的后果。他用一系列简单的问题来展示心理账户的作用,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原始实验的问法了,跟题主的情况差不多,都是“现金”和“物品”,两种情景:

一、到了电影院,还没买票,就丢了十块钱

二、花十块钱买了电影票,入场前票弄丢了

两种情况的决策

——————

情况1:丢电影票

“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花10美元买了张票。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把票丢了。座位不对号,你也没办法重新拿张票。你会花10美元再买一张吗?”

萨勒做这项调查时发现,只有46%的人(调查对象为200人) 愿意再买张电影票。然而,当他换了一个很接近的问题时,答案就完全不同了。

情况2:丢现金

“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一张票10美元。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丢了张10元大钞。你还会花10美元买张电影票吗?”

尽管在两种情况中,损失都是相同的,都失去了10美元,但这次88%的人(调查对象为183人)说愿意买电影票。

————

差异解释: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现金还是电影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10美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

为什么变化如此剧烈呢?根据萨勒的说法,看电影一般会被看作一项用票价交换观影体验的交易。再买一张票的话,电影就显得有点贵了,因为这时候一张票要“花掉”20美元。而相反,丢的钱并没有被归入看电影的心理账户中,所以再拿出10美元来买票也没什么不情愿的。

人们在脑海中,把现金和电影票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即“现金”账户和“电影票”账户,所以丢失了现金相当于“现金”账户遭到了损失,并不会影响电影票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看电影。

但是丢了的电影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20元看一场电影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

题主的情况与原问题比较类似

题主丢了5块钱记到一个“心理账户”下,丢了后该账户扣5块钱

而冰淇淋记到另一个心理账户下,看作一项用现金交换观美食享受的交易,如果掉了,看上去就比较贵了,因为这时候一个甜筒要“花掉”10块钱,而不止是5块钱

———————

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心理账户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在于,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经常考虑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

参考文献:

Thaler, R. H. (1983). Using mental accounting in a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Thaler, R. H. (199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3), 183-206.


来源邀稿:知乎用户legendary


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个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