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冲撞与包容 ——《苏菲的世界》
(2015-05-30 15:31:08)
标签:
佛学 |
哲学:冲撞与包容 ——《苏菲的世界》
作者/鲁昕
本文来源网络
哲学,究竟是什么?老庄的虚无,像一把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越是用力体悟,越难以得其真意;孔孟的入世,像一张网,网住了滚滚红尘,过滤掉仅存的自然天真。害怕无疾而终的玄虚,逃避迟早要面对的现实,我曾被“哲学”二字唬住了,逃得远远的,只懂得守着自己的小世界。
靠近哲学,与不同的人交际,从不理解到接受,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世界上存在千千万万的不同人的不同哲学。离得再近的两个人,其价值观的差异或许可以横跨整个太平洋。人山人海,山中的每一棵树,海中的每一滴水,都依靠其独特性和平共存,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哲学。《苏菲的世界》中,各流派、各理论的哲学间的冲突、平衡、共存,不仅是一部哲学史,更是一部具有宽阔胸怀的人类史。处于不同境遇的人,生成不同的哲学,做出不同的行为。同一区域中,方向自由的箭头指向不同,冲突在所难免,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可以尽情地谴责他人带来的伤害,甚至用实际行为以牙还牙。但当我们见得更多,站得更高,接受意外与伤害的能力便越强。因为对于我们任何人,可能性并不仅仅只有一种。哲学是我们登上制高点的云梯,开始攀登它的人,都会更懂得接受与包容。
回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 究竟谁才是看故事的人?
苏菲、席德,还是你? 究竟谁才是讲故事的人? 艾伯特、上校,还是作者?
一花一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比其他任何一个世界更好,却也不会更坏,冥冥之中,是否也有着注视着我们的眼睛?
宁静的挪威小镇上,悠闲的午后,看似一如往常。可毫无预兆的变化悄悄地潜入了苏菲的生活,她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件,没有寄信人,没有地址,信直接被放到了苏菲家的邮箱里。信内只有一张纸条:你是谁?
勇敢与好奇始终是探寻未知世界最好的向导,苏菲对纸条的来源非常感兴趣,她认真地思考着每天送来的纸条上的问题,但相对于问题的答案,她更想抓住这个神秘的写信人。日复一日,循着老师艾伯特给自己的线索,苏菲不仅发现了最好的哲学老师——艾伯特,也踏上了自己的哲学花园小道。
《苏菲的世界》故事主体即哲学导师艾伯特教授苏菲哲学,他们讲述了欧洲哲学的体系与发展,而这一内容赋予小说哲学式的基调。整本书读下来,人们莫不感受到其平和、宁静、极具启发的魅力。在课堂对话娓娓道来的氛围中,加上一点点淘气的编排,如会说话的狗汉密士,再如每每神龙见首不见尾,以不同的服饰搭配课堂内容的老师艾伯特,哲学思想就这样流畅、怡人如溪水般潺潺流入苏菲以及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哲学的世界单纯却不简单,事实上,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首先出现的即苏菲的世界,“苏菲”即智慧,一个智慧、爱智慧,哲学的世界。苏菲、妈妈、艾伯特与乔安,生活在这
个世界中,艾伯特教授苏菲哲学课程,生活简单平静。美中不足的是,常常有人把一个十五岁女孩席德的东西寄给苏菲,这让苏菲摸不着头脑,而艾伯特则显得非常气愤,这气愤源自被人窥视、摆布的事实。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被关在扁扁讲义夹中的人物,席德的父亲——上校为即将过十五岁生日的女儿撰写了一部有趣的哲学史,他作为苏菲与艾伯特这两个书中人物的创造者如阴影般地笼罩着苏菲的生活,控制着他俩的自由,使艾伯特怒不可扼。
上校创造了苏菲,席德在观赏着苏菲的故事,这是书中的第二个世界。《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则创造了席德与苏菲,我们在阅读苏菲与席德的故事。加上这一现实世界,《苏菲的世界》涉及三个不同的世界。不论是谁在看故事,谁在讲故事,总会有这样一个旁观者存在,他纵揽全局,冷静超脱。他可能是艾伯特、席德、上帝、历史,或者你。
跨越两个世界的故事结尾,苏菲和艾伯特挣脱上校的笔端控制,拉动了席德世界里的小船,真实地触碰着另一个世界。虽然我们学不来苏菲与艾伯特,成不了穿越时空的隐身人,无法跳脱此岸世界。但当你偶尔抬头仰望星空,哲学会带你发见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学习哲学,未必要做些什么,旁观者清,也许它能使我们能活得明白又洒脱。
全世界都给予《苏菲的世界》极大的认可。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于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这些数据已经能说明《苏菲的世界》的受欢迎程度。针对这一现象,我愿意谈谈个人化的感受与理解。
相见恨晚,是我与《苏菲的世界》的相遇后的最大感触。这样一本集可读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的书,如果我也和苏菲一样的年纪时就能读到,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有机会更早地正视哲学,像勇敢而智慧的苏菲一样,学习哲学、思考哲学。更早地接触哲学,更早地培养自己的多元化的思维价值观,也许整个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是什么给我极大的信心来作出以上的判断呢?
首先,此书故事性强,不断制造新的悬念以吸引读者追踪下去,符合少年求知的特点。抓住一个“好奇心”以促进自觉学习、自主思考。
其次,本书堪称一本简明哲学手册,以目录为纲,线索清晰,杂而不乱。哲学思想内容的选取难易适当,一定要求动脑筋,但又不使人沉溺于哲学思辨中难以自拔,百思不得其解。有构建哲学框架,而不滞留于某一点的作用。
另外,其浓厚的课堂氛围也不可小视,课前通过信件提出问题,又借助哲学发展里的前后自然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有模拟真实课堂的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苏菲的世界》本身利用多重世界、多层次结构而制造的大谜团,既是为了吸引读者,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哲学体验。
席德看苏菲与艾伯特的故事,我们看席德与上校、苏菲与艾伯特的故事,他人与上帝又看着我们的故事。“看”与“被看”是一种神奇的感受,让人想起卞之琳的现代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也让人想起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一切都是相对的,大是相对于小而言,高是相对于矮来说,看与被看亦是。明月对于你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