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蜀地天险易守难攻?

标签:
文化 |
为何说蜀地天险易守难攻?
文/三种不同的红色(知乎)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为什么说蜀地易守难攻呢?
简而言之一句话:四川盆地四面都是高山,只有极少数几个地方可以通行。只要扼守住这几个关口,那进攻方就很难打了。
第一,先看蜀中的地势。
上地图:
http://pic1.zhimg.com/6a20a61871c34f13dde9eca78d8f5fb0_b.jpg
看看四川盆地四周这一圈山,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龙门山、邛崃山、大雪山,南部是大凉山,东部是大娄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险塞。
西部为青藏高原,至大渡河一线戛然而止,此处地势陡然突起,海拔从500多米一下子增加到2000米以上,通行极其困难,——走过川藏公路的人估计都深有体会。因此邛崃山、大雪山、大渡河就成为了蜀地西部的天然屏障,加之青藏高原上没有强力政权,吐蕃只有在唐朝时短暂强势,此前此后均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
在其西南部,则是大凉山、五莲峰、小相岭、锦屏山及横断山脉,其山势绵延至云南。在其东南,则经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贵州相接,——云南和贵州,大家知道那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云贵高原,海拔也在1000~2000米以上,崇山峻岭,叠嶂起伏。这里民族古称西南夷,也是没有强力政权出现,对四川也无力构成威胁。
因此蜀地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即东部和北部。
在四川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越过这两座山,就是汉中盆地,在汉中北面,隔秦岭与关中相接。由于秦岭、米仓、大巴诸山都极其险峻,跨越极为困难,因此自古以来从汉中通关中、从蜀中到汉中的道路,只能沿崇山峻岭之间的河谷而行,多处河谷峭壁绝立,只能在悬崖之上架设栈道,其工程之大、形势之险,令人乍舌。——不要说古代,即使现代修筑宝成铁路,也是困难大到难以言说。所以在这个方向上,不要说战斗,即使仅仅是走路,都是一种奇迹。
在其东部,则主要是沿着长江和湖北相接。但在巴蜀和湖北相接的那个地方,正好就是传说中的三峡,三峡东西长将近200公里,两岸绝壁陡立,最窄处不过一百多米,,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多米,险绝天下。其中瞿塘峡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险”的说法。在瞿塘江心中,有一巨大礁石,称作滟滪堆,对长江上下航船构成了巨大威胁,更给瞿塘天险增加了份量。
这样一个地区,与外界天然隔绝,而其内部却大江纵横,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流经整个地区,区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无水旱之饥,用诸葛亮的话讲,就是“益州隘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外有山川之险,内有天府之积,自然面对外来的进攻,四川就占据了极大的战略优势。
第二,再看看蜀中与外界的交通
军事地理,说到底是个地形与交通的问题,上面咱们看了地形,现在再看看交通。
前文说了,在四川的西部和南部,基本不存在有力的威胁,四川盆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面和东面,所以咱们也主要是看看北、东两面的情况。
先看北面:
四川盆地北面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汉中,而汉中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关中。
从汉中到蜀中,主要有三条道路,从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金牛道从古阳平关(在汉中勉县附近,不是今天的阳平关)出发,翻越米仓山,到达四川广元,再经过剑门关,到达梓潼、绵阳,最后抵达成都。今天的川陕公路(即国道108)仍然走的是这条路线。
米仓道自汉中(南郑)出发,翻越米仓山,直通向四川的巴中,再由巴中继续向南可到达重庆。这条路线在陕西境内即是今天陕西省道211,四川境内部分路线则与四川省道101北段相合。
荔枝道北端其自于汉中子午镇,经过西乡、万源,最后到达达州,再继续向南也可至重庆。当年杨贵妃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急运荔枝到长安,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被称作“荔枝道”。今天国道210就是这条路线。
这三条道路,是汉中通往蜀中的最主要的通道,两地之间的交通,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三条道路完成。其中金牛道在汉中汇总了陈仓道和褒斜道,在蜀中则直通成都,因此在三条道路中最为重要。
除了这三条主要道路外,还有一条阴平道,从甘肃陇南的文县翻越摩天岭,穿越龙门山,最后直抵江油,这是条小路,行进艰难,但在战争中往往起到奇兵的作用,当年邓艾偷渡阴平,就是典型战例。
http://pic4.zhimg.com/70ea111fb7a57f275742e8403608077f_b.jpg
在这四条道路中,军事行动最多的是金牛道,因为金牛道直抵蜀地的政治心脏——成都,因此大凡伐蜀,大军自汉中南下,大多数走金牛道。但是,在这条道路上有一座天下雄关——剑门关,金牛道自广元南下,至剑阁县,在这里进入剑山山区,剑山绵延数百公里,其南坡舒缓,而北面绝壁陡立,只有一个地方如刀砍斧劈一样出现一个缺口,可供行人通过,因其如两门对立,故称剑门。自古以来号称“剑门天下雄”,自诸葛亮在此设关以来,剑门关从未被从正面攻克。李白有“剑门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诗,可知剑门关之险要。因此自古以来想要攻克剑门关,只能采取迂回的办法,从小路绕到剑门关背后。
钟会攻蜀,十万大军顿兵剑门关下数月,不能寸进,最后粮尽欲还,正在此时,邓艾绕道阴平道,从江油进入蜀中,在绵竹大破诸葛瞻,攻陷成都,于是姜维只得投降。后来明朝时傅友德攻四川,扬言要从金牛道进兵,实际上却悄悄出阴平道,绕过剑门关。但是阴平道是小路,太过艰险,史称邓艾行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可知阴平道之险要,只能作为出奇兵之用,五代时石敬瑭攻蜀,蜀地孟知祥一边备守剑阁,一面防御阴平道,石敬瑭果然自阴平道进兵,因孟知祥早有防备,结果失败而归。
米仓道和荔枝道的军事行动很少,历史上一共就那两三次,这是因为这两天路的目的地都不是重要城市,不具备太大的军事价值。三国时张郃曾从米仓道南下蜀中,但他的目的是劫掠人口,最后在宕渠被张飞击败。
这里再说一下汉中,由于秦岭高峻,而相对来讲,米仓山和大巴山就较为和缓,因此汉中和四川交流较多,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人文上都和四川是一体。从军事地理上来讲,四川的军事部署,决不能局限在四川边境,必须要将汉中纳入其中。
我们看上面地图就很清楚了,关中向南翻越秦岭有四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全部汇集于汉中,而四川向北翻越米仓山、大巴山有三条道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也全部汇集于汉中,——换言之,汉中控制了关中到四川之间的交通。
从防守的角度而言,四川要防御,必须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汉中,占据了汉中,则与关中共秦岭之险,以难以逾越的秦岭作为第一道防线,以大巴山、米仓山作为第二道防线,剑门关则是最后的大门。四川一旦失去汉中,则敌人将直接进逼剑门关,蜀中政权再无丝毫后路可退。
从进攻的角度看,汉中是走出四川的前进基地,占据了汉中,则北可攻关中,西可入陇右,发展空间陡然增大。倘若失去汉中,则蜀中政权只能局促于盆地之中,如顾祖禹所说:“四川非坐守之地也。……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再看东面的通道。
四川东面的通道只有一条,就是长江。
http://pic3.zhimg.com/fc93826144c7d3c6c4886984719b1f5a_b.jpg
从宜昌溯江而上,经过三峡,即进入巴蜀,这就是东面的通道。
在这条道路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一是瞿塘关,在今天奉节附近,瞿塘峡口,瞿塘峡是三峡最西的一个峡谷,险峻异常,当敌人溯江而上,刚刚走出数百里的三峡,就在这里迎头碰上瞿塘关。在东面通道上瞿塘关的地位,犹如北面金牛道上的剑门关,自古就有“剑门天下雄,瞿塘天下险”的说法。瞿塘关之险,不但在于险峰大江,还在于江心中的滟滪堆。前文说过,滟滪堆是瞿塘峡江心中的一个大礁石,正对着长江航道,由于长江水量不同,滟滪堆露出水面的大小也不同。当地有歌谣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其险可知。——解放后,为了改良长江航道,政府将滟滪堆已经炸掉了,如今瞿塘之险已去大半。
过了瞿塘关之后,再溯江而上,就到了重庆。在重庆这里,水道分为两支,一支入涪江北山,直趋绵阳,抵成都之北,这条水道叫内水。一条继续溯长江而上,然后进入岷江,抵达成都,这支水道叫外水。因为重庆总括内外两水道,因此就成为了东川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占领了重庆,上可进兵成都,下可威胁荆襄。蒙古攻宋,在重庆战事最烈,最后大汗蒙哥即死于此地。
刘秀攻公孙述,即派岑彭沿长江而进,先败敌于江关(瞿塘),又进兵至江州(重庆),然后分兵,使臧宫入内水,自率主力入外水直趋成都,“势若风雨”,“蜀地皆大骇,(公孙)述以杖击地,曰‘何神也’”。刘备取蜀中,也是自长江而入,然后沿内水北上至葭萌关(因为他是假惺惺帮助刘璋去抵御汉中的张鲁去的)。后来庞统战死,刘备调诸葛亮入蜀,诸葛亮、张飞、赵云也是自长江而入,在重庆(江州)张飞义释严颜,然后诸葛亮分兵,派赵云率军自外水前进,自己和张飞从内水而上,分定郡县。
第三,顺便谈谈四川的战略位置。
四川居长江上游,对长江中下游的吴楚之地具有高屋建瓴之势,因此偏安江东者,无不汲汲以四川为念。因此李特割据四川,桓温就卧不安枕。而西魏取四川,梁朝之衰亡可见。对于进攻方来说,攻占江南的一条捷径就是先取四川,然后居高临下顺江而东,因此王濬楼船下益州,而金陵王气就只能黯然而收。蒙古攻宋,荆襄是其主攻方向,但也一刻没有停止对四川的进攻,打的就是从四川顺流而下的主意。
因此当中国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情况时,四川往往是打破局面的一个手筋。
最后,综上所述,四川四塞之地,天府之国,确确实实是易守难攻。但让我们看看历史真相:刘秀攻公孙述,不足两年灭之;刘备取西川,不足两年取之;钟会邓艾伐蜀,5个月灭之;桓温伐蜀,4个月灭之;五代时后唐灭前蜀,历时75天;赵匡胤灭后蜀,历时两个月;明朝克四川,不足五个月。——基本都是一鼓而下。
既然四川是那么的山川险固,为什么这些蜀中政权却都如此不堪一击呢?吴起曰:“在德不在险。”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个政权不修内政,却指望山川来帮你?——想的美。
但是我们再看,蒙古攻宋,四川持续抵抗五十年,直到宋帝投降后,四川仍然坚持抵抗了三年,直到最后一刻;清军入关,四川也持续抵抗十余年。这又是为什么?答案也简单,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的战斗意志可以超越一切。
来源邀稿:三种不同的红色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518/143192180469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