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爱的,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自拍

(2015-04-14 15:57:58)
标签:

佛学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414/14289982024321.jpg

亲爱的,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自拍

文/毁人不倦的尤老师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似乎自拍真正兴起还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情。

手机越来越智能了,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修图软件的市场也越来越庞大,大概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为了找一个最合适的pose自拍而抓耳挠腮的妹子。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科技让我们这些凡人,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眼前的世界,还能轻轻松松把自己的生活上传云端,分享给亲朋好友。

但自拍其实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

在修图软件出现之前,相机其实最主要的属性,就是诚实地记录生活。直到我们来到了这个PS成性的时代,最终呈现在照片中的样子,可能跟一个人真正的样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明明真实的自己毫无改变,人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制造一个美化了的自己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美化了的照片,是给别人看的。

倘若没有facebook,twitter,微博,人人,朋友圈等等等等社交网站,有多少人愿意费尽心思美化一张自拍只给自己看的?

社交网络的一大奇观,就是其实人们在网络上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差距甚大。

举个例子,你会写在日记里的东西,有多少是可以发在朋友圈的?我们在创造内容的时候都会对我们的潜在观众有一些估计,而当你大概知道你的观众是谁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了他们迁就你创造的内容。

你删去了脏话,因为你不希望你喜欢的那个人以为你很粗鲁;你删去了寻欢作乐的照片,因为你不希望你父母以为你花天酒地不干正事;你删去了暴怒之下的极端言辞,因为你害怕你的一时气话,会冒犯到一些你的“好友”。最近微信新出了一个“撤回”功能,甚至给了人们更多反悔的空间。

你迁就你的观众,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你想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印象,也就是塑造一个更棒的自我——虽然只存在于线上。而你费尽心思修图摆pose自拍,同样也是为了塑造一个更棒的自我。不同于你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分享、声明等等,自拍能够让你从感官上“变得更好”——虽然同样只存在于线上。

所以自拍改变了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人们在自拍当中呈现出来的样子,跟“真实”完全不能划等号。

但是社交网络似乎又是真的,你给我点个赞,我给你留个言,在这其乐融融的互动中似乎友谊都被加深了。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最大趣味,人们过着两种生活,网络上的,和现实中的。而因为网络上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易于操控,人们疯狂地分享、收藏、转发、点赞,把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将网络上的自己塑造的愈发完美,以此来放弃正视现实的勇气和权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是一个更好的、由你操控的世界。

举个例子,似乎一个东西只要po上了社交网络,它就自然而然地被美化了。懒不再是懒了,配上一杯咖啡一台macbook pro,是花式打发时间;贪吃不再是贪吃了,配上九张菜的图片,是“吃货”;旅游不再是旅游了,配上一台自行车,一本《在路上》,是“追逐梦想,荡涤心灵”;当然,最普遍的例子,大概是一个姿色平平的姑娘,找对角度,狂p不止之后一跃成为屌丝口中的女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拍似乎是在对抗人与人天生的不平等。但毕竟我们还不是《机器人总动员》中依靠电脑生存的未来人,我们仍然有一个生活的维度叫做“现实”。沉溺在自拍和社交网络中带来的好的自己的快感中,自然无法面对现实中自己的平庸,于是反过头去更加沉溺在自拍和社交网络中。

这就是讽刺之处吧,我们见多了光顾着拍照和回复而根本无暇享受菜肴的人,见多了到了一个景点就掏出金箍棒一般的自拍棒疯狂自拍的人,见多了给自己平庸的生活加上黑白效果,配上”carpe diem”或者是钢笔字手抄米兰•昆德拉的名言的人。

这哪里是在记录生活,明明是在创造生活——虚拟的、只存在于线上、微博转发中、云端里的生活。

于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的自拍科技和社交网络,却反过头来彻底地革了人类的命。

当然,这样的话可能未免过分杞人忧天,那么我们再说回“真实”好了。

什么是真实呢?康德对此很谦逊,他认为人类啊,都是一群卢瑟,只能知道能被感知的东西。虽然事物的真实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人类可是完全没法知道。

当然,如果谈到人类的生活,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大概会比纯粹认知论角度上的理解,要深入得多。

你喜欢我,我喜欢她,你不喜欢跟她一道玩,我觉得他人很友善,这些大概是人类从茹毛饮血之时就有能力下的论断。我们希望我们在做这类判断的时候尽量精确,因为只有准确地判断敌我,我们大概才能更好得生存下去。而在做这类判断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有且只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但自从自拍出现了,我们的参照系可就多的不能再多了。

要自拍了,两个好姐妹微微嘟嘴,找到一个光线从侧后方斜斜地打过来的角度,对着镜头伸出双手比成V状摆在嘴边,咔嚓一下,一切“闺蜜”之间的暗暗较量和勾心斗角都被原谅了,一切“朋友”之间的互相看不起都被忽略了——仅限于照片中和网络上。

要毕业了,明明心里恨极了应试教育的走狗一般的班主任,但是要自拍了,还是摆好pose扯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拍完之后顺便还能用软件给恩师磨个皮,于是这高中三年的怨气似乎就在磨着磨着当中被磨掉了。

这些原谅,这些相逢一拍泯恩仇,是为了什么呀?

为了秀。

因为跟闺蜜自拍、跟老师自拍、跟老板自拍、跟任何地球人自拍,都有po上网的价值啊。

所以,人们生活里的一切喜怒哀乐,一切“真实”,在放进相框、po上网的那一刻,全部变成了视觉奇观,只剩下了观赏的价值。

每一个人,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用虚拟社交点缀之,狂热地渴求别人的关注。

然后,在自拍杆制造出来的巨大阴影里,喜怒哀乐的生活、油盐酱醋的生活、真正值得过的生活被不断地压缩着,苟延残喘着。

这是一个自拍的时代,这是一个懦夫的时代,这是一个人被物给物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倘若你吃饭可以不带手机,旅游能够真真正正诚心诚意地俯下身去闻一闻野花的香气,你真他妈的是个勇者。

好了,不和你们多说了,我要去自拍了。


来源邀稿:毁人不倦的尤老师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414/1428997633799.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