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413/14289126386715.jpg
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文/谢可慧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火车上,遇到一对从北京来游江南的母女,这是她们今年十天假期的尾声了。一上车,两个人就翻开日记本,谁也不看谁写了什么,一顿一顿地写下这一路游历的地点,满满的一大页,然后各自收起日记本。
大约是好奇心驱使,然后,与这个母亲聊了一路。她们是北京自学团的其中一户家庭,姑娘和其他自学团的家庭一样,没有上过一天的学,所有课程都通过网络学院自己选择和学习,其余时间就用来旅游和画画。他们这个自学团,定期会进行交流。而她们的父母在其中扮演着答疑解惑的角色。她的母亲,这个90年代的大学生说,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如她从前一般,永远在老师的备课中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她把选择交给了孩子,让孩子能够学她所爱的课程,做她所爱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希望孩子解放个性又付诸于行动的母亲。不可否认,这样的行为很冒险,但确实让孩子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和自由。孩子与我交谈的时候,带着一种分享与愉悦,分分钟都能感受到她的光芒。
无可否认,中国的长辈大约是世界上最有目标意识的长辈了,父母、老师从小都用一种“争先进”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固定的预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荣誉和成才方向,所以,他们用他们所认为的“目标”来期许孩子的未来。
读书时代,我们总有一篇命题作文是《我长大想当——》。不可否认,我的学生时代亦然。我记得那一次,所有人都激情满满地写下各种职业,总统、教师、飞行员、医生。独独有一个男孩写,我长大想当卖鸡蛋的人。老师把他当做反面作文念给全班学生听,他其中有一句话大意是,小鸡是很可爱的动物,看到它们,我的心情就会变好。老师斜着眼着重念了这一句,所有人哈哈大笑。后来,他被要求重新写这篇文章,我看到题目是《我长大想当解放军》。
我一直觉得有理想是很美好的事,它并不需要被具体化,既可以是一种职业,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它是没有“好”与“不好”区分的,更没有高低贵贱,哪怕没有理想,也可以称为是一种理想。
有一次,我去母亲的朋友家做客吃饭。席间,有人问一个小姑娘,你以后长大要当什么?小姑娘回答得很诚实:我不知道,还没想好呢!不料,母亲的朋友竟像是蒙了羞一般地责骂她:你怎么可以没理想呢,你以后做什么,你没理想如何读好书呢!上次问过你了,你这次怎么还这样回答。小姑娘大声哭了,而那个询问的人也不好意思,尴尬地提早离席。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孩子聪明,有些孩子木讷,有些孩子天生喜欢站在镁光灯下生活,希望出人头地,希望被人关注,希望被人众星拱月地捧着;而有些孩子只希望自己是那个路边鼓掌的人,平淡过一生,便觉是幸福。然而许多长辈,总是把他们往他们所期望的理想的目标培养,不允许他们有任何道路的偏差。直到他们长大后,若是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最好,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期的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干预,不肯放手。
由此,我想起曾经的有一则新闻,一个保安因为女儿学习成绩不好,而失手打死自己的女儿。他后来对着采访说,自己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这个女儿。当家长把自己的所有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时,那么孩子如果有了偏差,很容易把它当做是自己人生的一种挫折,因为无力缓解,而无法释怀。
那个火车上遇见的母亲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让孩子成为她所想成为的人”。孩子不是谁的工具,他们只是他们自己。他们没有责任需要背负谁的理想,把人生的选择给孩子,或许才是我们作为家长的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来源邀稿:谢可慧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411/1428717901603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