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不量力:越是觉得配不上,越是要把自己许配给她

(2015-03-25 09:23:35)
标签:

育儿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325/14272465008756.jpg

  文/苏清涛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前几天一个小伙伴跟我聊《平凡的世界》,他问,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悲剧,根源在哪里?

  我说:根源,不完全在于“阶级差距”和田福堂的反对,而在于,孙少安的不自信使得他在面对阻力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底气坚持下去。

  其实,不仅是少安面对润叶时有一种“阶层自卑感”,而且,早期的少平,在面对晓霞时也有那种自卑感。在他们中学毕业后,晓霞给少平写过一份情书,但最后并没有发出去;晓霞对她的父亲田福军说,她估计少平不会接受她,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他“狭隘的自尊”——“在孙少平的内心里,觉得他只配得上郝红梅那种家境和他一样的,或者,侯玉英那种家境虽好但残疾的”。

  那个时候的少平未必是晓霞的知己,但晓霞却是少平的知己。在一次争吵之后,晓霞曾经非常犀利地对少平说:“你一直不能把我当成最要好的同学,不是因为你觉得我在怜悯你,而是因为你在生活中总是被人歧视,你受惯了这种歧视,你接受一个在你看来很有身份的同学的友谊,你心慌了,你受不了。就好像一个很需要温暖的人,突然来到一个火星子乱蹦的炉子旁边,又生怕被烫着。”

  在任何一个聪明的人眼里,少安和少平从来就不是屌丝,起先,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并不低,但是,因为他们身边有太多的愚蠢的人,这些人都认为他们是屌丝。结果,时间久了,少平和少安都受到这种负能量的影响,他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面对心目中的女神的时候,他们会很自卑,觉得“我配不上她”。

  但如果换做是我,一个人越是让我觉得“我配不上她”,我便越是会想把自己许配给她。

  少安觉得自己的条件不如李向前,觉得“我不能给她幸福”,但他唯一忽略了的是,润叶只爱他而不爱向前。他对是否配得上,是怎样理解的啊?依我之见,不管你的客观条件再差,不管你再屌丝,只要是对方主动追求你的,你就完全有底气认为自己配得上她呀。

  我妈问我:“孙小平和田晓霞走在一起,怎么不怕自己的衣服破啊?”我说:“这又什么可奇怪的,换做我,我也不怕。”

  这倒真不是吹牛,我的着装一直为人诟病,但与我关系最亲密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因为我穿得太挫而鄙视我。(他们会提装扮意见,但那是希望我变得更好,而不是以此来否定我。)约瑟夫甚至在看过电影《乔布斯》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发现,乔布斯居然跟你一样,一直穿同一件衣服。”注意,他说的是“乔布斯跟你一样”,而不是“你跟乔布斯一样”。(在说这句话的四年前,我们讨论“崇拜”与“尊敬”的区别,他最后的定论是“我崇拜乔布斯和江南春,尊敬你”。)

  孙少平跟田晓霞在一起,不怕衣服破。而我,在初见白富美的时候,还穿着地摊货——这里的“地摊货”,不是夸张,而是真的从地摊上买的。那年9月份,我有一半时间都在医院,晚上又得拼命赶稿子,中旬要外出一下,但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晚上回去后,就在小区门口的地摊上80元随便买了一件夹克。我还亲口告诉过她,我穿的衣服就是地摊货,也没见她怎么轻看我。Bythe way,这个她,就是最近比较火的文章《越是有价值的媳妇,娶起来越便宜,持有成本越低》一文里面的人物原型。

  在她对我明送秋波之后,我很不要脸地说:“我这个人,品味就是个地摊货水平。你帮我选一套衣服,让我在我回去相亲的时候穿吧。”就这样骗了一套衣服。当然,后来,我还用“情怀”骗了更多。

  虽然,这段关系在后来相处得并不是百分之百地顺利,但仍有些十分有意思的体会,“发人深省”。

  当我们还只是在“互相暗恋”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突然问我:“你Y是不是喜欢我?”我被这突然袭击搞了个措手不及,遂答道:“你这样问,让人家怎么好意思回答呢?”结果,她说:“你犹豫什么,我挺喜欢你的呀。”我比较挫地回复了一句:“我配不上你啊。”谁知,她回了一句:“怎么连你也这样说!那我岂不是要注孤身了。”我的理解能力还不差,“连你”一词的潜台词就是说:“别人可以认为他们配不上我,但你不应该这样认为。”这明显是抬高我嘛。然后,我十分机智地话锋一转,“我刚才话还没说完呢。其实,一个人越是让我觉得我配不上她,我便越会想把自己许配给她”。

  废话了这么多,终于扯到本文的主题了。其实,我是标题党,我并不是要谈怎么泡妞,我要谈的重点是,如何看待自卑感。

  自卑,不但是在爱情中存在,而且,在有友情中、工作关系中,也同样存在。

  很多朋友和读者跟我讲,说自己平时跟别人相处时很自卑。我每次都说:十个人里面,有十个都是自卑的。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过去、现在都处于自卑状态,并且将来还将继续自卑下去,所以,我能够理解别人的自卑。

  不过,绝大多数时候,自卑,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自卑的心理基础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可是,如果你真与那些“别人”、那些很强大的人、那些你崇拜的人去接触、与他们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瞧不起你——相反,他可能是很欣赏你、很羡慕你、很尊敬你的。再说,大家都很忙,自个儿的自卑都无暇应付,哪来的精力来俯视你呢?不要担心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实际上,别人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你。别那么累,你没有那么多观众。

  【苏子曰:有一种自卑,是别人尚未鄙视你,你自己已经率先鄙视自己了。还有一种自卑是,分明别人根本就没有瞧你,你却老是担心人家瞧不起你,这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

  我虽然一直都自卑,但我的变态之处在于,越是那些让我自惭形秽的人,我接近ta的愿望便越强烈;因此,从大学至今,一方面,我一看见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就自卑,另一方面,行为上,却总是“勇敢”地硬着头皮去接近,就这样,我的素质也越来越靠近他们了,自卑感便越来越弱了。到了现在,自卑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吹牛的素材。

  不断地冒着被鄙视的危险接近各种大牛,我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收获是:遇见牛逼的人,如果只是远距离仰望,我们很容易产生难以克服的自卑感;但是,倘若是近距离接触、对话,尤其是,建立起了一种亲密关系的话,此时,即便是他在我们心目中的牛逼程度并无丝毫衰减,甚至,我们还新发现了他更多的牛逼之处,但我们的自卑感却没有之前那么强了,相反,我们的自信心空前提升了!与牛逼的人近距离对话、建立亲密关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逼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并且,这个人越牛逼,我们自信心的涨幅便越大。当然,这种自信,是外因已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力量,而非狐假虎威说“我认识谁谁谁”。

  之所以跟牛逼的人相处容易增长信心,原因是,总体上,无论是顶尖级出色的男人还是顶尖级出色的女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会鼓励人,或者,毋宁说是会发现你身上的优点——你明明只有六分优点,他们硬是能吹成九分,吹捧得次数多了,你的自信心就增强了,并且还会努力地使自己的实力配得上他的赞誉。(牛人们当然也有傲气,但这与他们的会鼓励人完全不矛盾——一个大学教授会对别的跟他的社会地位平差不多的教授“不屑一顾”,但却不会对一个naive的学生不屑一顾;相反,他会十分谦和地鼓励这个学生。)

  相反,你如果是跟比较挫的人相处,他们会常常给你泼冷水,进而也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卧槽,连这货也鄙视起我来了?)因为,挫人需要通过给别人泼冷水来“找到尊严”;当然,也可能是姿势水平有限,不识货,没能力发现你的价值而已。

  多年来,在接触过各色人等,或者在被各色人等接触过之后,我有个无比“惊世骇俗”的发现:在那些我懒得搭理的人眼里,我是一个差劲的人、一个值得同情的人;而在我欣赏的人眼里、在我尊敬的人眼里、在我的的偶像级人物眼里,我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突然,从自己身上找到了孙少平的影子)因此,如果能够克服自卑感,鼓起勇气跟牛人相处,你会发现,跟牛人相处,要比跟挫人相处轻松得多。

  通过不断地接近那些令我自惭形秽的人,从量变到质变,最后的结果是:我原先的偶像、原先没有注意过我的人,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了。

  我本来是只是想吃天鹅肉,却一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天鹅。

  我对女人作战的原则是: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是好蛤蟆。我宁可让自己有“高攀不起”的压力感,也不愿意在自己也兴意阑珊的情况下去找个人“凑个数”。原因很简单,在后一种情况下,我容易欲望乏弱。这个欲望乏弱,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让人有了一种“品味的底线”。我还是更愿意选择能让我做西门庆的人,而不是让我只能做武大郎的人。

  “越是配不上,越要把自己许配给她”,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有一种“高攀”意识,则实力会向着品味去靠拢;但如果是一开始就因为自卑感而违背自己的内心,则结果是,品味和实力都会下滑。

  很久之前,一个兄弟对我说:“有个女孩子主动向我表白,但我觉得她太优秀了,很有压力感”。我想也没想就回复了一句:“一旦你跟她上了床,就不再会有‘我配不上她’的想法啦。”对不对?

  题外话:越优秀,越自卑

  1.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综合素质很不错,甚至非常优秀,他依然在面对跟自己不相上下的人时有一种自卑感?甚至是,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要比对方强很多,只是对方在某一个方面比自己略强一点的时候,他仍然会发现差距,进而有压力感和自卑感呢?大概,不是谦虚,而是这个人实在太贪婪了,认为“人家具备的,我都应该具备”。追求精神素质上的尽善尽美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这种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让你老是有自卑感,并饱受折磨的话,它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照此看,是不是,精神素质越优秀的人,越可能有自卑感呢?

  2.“越是出类拔萃的人,越会有自卑感,因为他们总是能够遇见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因而有种相形见绌的感觉。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北大毕业的学生与其他人相比自卑感更明显,区别在于,他们更敢于正视。”

  3. 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学习、生活或工作,那ta很容易养成一种思维惯性,即忍不住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这样,即便ta自己就是龙或虎中的一员,ta也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这种思维的危害性在于,即便是脱离了这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面对一个综合素质不如自己的人,只要对方在某一个方面比ta强一点点,而这一点恰巧又是ta比较在意的,ta便会有一种“我不如人家”的挫败感。

  4. 据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说,在哈佛,有47%的学生患有抑郁症。这个比例,即使再高一些,我也不会怀疑——从我对自己的朋友圈子的观察,抑郁症,就是一种“经营病”。为什么那些在某个方面出色得“令人发指”的人常常又自卑得一塌糊涂,并有抑郁倾向?其实,这是很容易解释的——他们所处的圈子,往往藏龙卧虎,这些进取心十足的人,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很喜欢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比着比着,就对自己没信心了。然后,就焦虑了、抑郁了。并且,他们“贪得无厌”的本性,又进一步加重了焦虑和抑郁情绪。(别人拥有的才能,自己也应该拥有)其实,排名,远没有健康来得重要。我们这个社会所缺的,并不是进取心,而是一颗“甘做二流”的心。如果无法在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一流,那还是务实一些吧,先降低目标,让自己有勇气过好一种“过平凡的人生”。当然,舆论也不不要太势利眼,不要对“二流”进行目标绑架。


来源邀稿:苏清涛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325/1427246454593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