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50319/14267553458675.jpg
无论你有没有孩子,都记得先爱父母
文/ 谢可慧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周末,照例是抱着孩子回家见父母。
结婚一年来,都是如此。一周回一次家,母亲准备一大桌子的菜,在厨房里乒乒乓乓。父亲呢,坐在沙发上,和我说说一周来报纸上读到的一切,比如哪条路上出事故的多,出门开车要注意点什么,孩子晚上啼哭是为什么。父亲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笑,一边笑,一边偷偷瞥我的表情,像个考试中的孩子,希望我这个考官说一声“好”能有点惊喜。只是,我从前时常一边玩手机一边与他应和,现在还多了个孩子,在旁边啼哭不已。
父亲说话途中会停顿,说来停顿,应该是被打断。尤其是现在,停顿的时候好像特别尴尬,仿佛是打扰了我和孩子独处的时间一般,抱着歉意。而我哄着孩子,于是更加心不在意了。
母亲说,你看看你父亲,背了一星期的新闻都被你打搅了。
我说,抱歉,抱歉啊。
父亲说,没事没事。然后,拎着垃圾桶往外面走去。他时常是这样的,化解难过的样子,就是去倒垃圾,顺便去外面散心。
这次进家门,父亲去拔牙了,家里安静的很。老毛病了,牙齿不好,这些年越来越严重,医生说,父亲要把仅剩的五颗牙齿拔掉,这样可以将假牙放进整个口腔。母亲躺在床上,许是季节交替,腰痛又复发了。她不是一个轻易叫痛的人,这一次好像是真的伤到了。她说:你来了呀。然后,吃力地从床上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父母终于老了。他们已经不是从前那对可以照顾老人,又照顾孩子,还可以顺便出去旅游的中年父母。他们在照顾他们的父母时,自己也开始白发苍苍,需要被人照顾。他们到了从前如他们父母一样的年纪,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变得不那么坚强有力,有了伤有了痛,无法用年龄和体力承担风霜雨露。
那天,我看到父母的样子,突然想起了那个不婚主义的朋友的一句话:我的未来,除了事业,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的朋友是不婚主义者。她去欧洲留学过,她不婚,许是受了西方思想。但她在赡养父母的问题特别传统。她的父母曾经也不同意她不婚,大抵是中国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她是一个不那么爱孩子的人,而在她身边走过的那些男人大多需要一个孩子来证明孝顺。于是,她和父母的彻夜长谈里,说了三句话:生活太累了,我不想要孩子;如果有了孩子,我可能没办法好好照顾你们;我会好好照顾自己,无论你们在不在身边。
现在,她的父母倒是很享受这个女儿为他们带来的一切,她常常回家,常常陪父母,常常带他们旅行。她的收入足足可以承担起整个家庭的比较奢侈的开支。她和我总说一句话:相比较孩子,我认为父母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方式,是让父母过得好。
对比她,我常常在想,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为人子女的义务真的尽得太少了,少到我都可以清晰地记得自己做过什么。比如,我大多数时候去购物,首先想到的是女儿,逛的最多的是童装店。而中老年人服装店,我只进去过一次,就是在过年前夕,为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其余,无他。
三毛有一篇文章是《孩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养一个小人,没有问题。为这份爱,担一生一世的心,担不起。我们有没有孩子,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作为父母的孩子,他们曾经的这份“担心”,是一生一世都还不完的。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可每一个孩子未必常常想到父母。我记得那一年,父亲说,他希望老了,能够让我陪他们去旅行,而不是放他们两个老人跟着旅行团,跟一群陌生的人去看大好河山。我当时,说“好”,有一点敷衍。如今再想,陪他们旅行,或许是父母在有生之年,最希望的看到的美好。
这周走的时候,给父母做了一顿饭。父亲很高兴。下周,父亲要把仅剩的牙齿拔完,他说,等到所有牙齿拔完了,以后用假牙咀嚼的时候,吃什么都是一样的。
来源邀稿:谢可慧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50319/1426750103756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