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是因为优秀而焦虑,还是因为焦虑而优秀

标签:
育儿 |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129/14225169772345.jpg
现在是个人都会抱怨:房价贵,生活成本高,压力大。
现在大学生便宜地像大白菜。
现在的大学像量产工厂一样,企图给我们一门技术:比如理财、比如Engineering、比如传媒、比如IT。然后企业好抓一个人拿起来就用。
然后我们中最好的人,挤破了头,到了一间企业,成为了一个小白领。拿着几千块的工资,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女朋友。然后结婚。接着就是熬啊熬。你说你的顶头上司不升职,哪轮得到你呀?于是你就一步一步,看到自己三年、五年,十年后的样子。
条件好的小夫妻,住着爸妈安置的房子,压力小一些,条件不好的,全家努力搞个首付,然后小夫妻就成了房奴。然后一不小心(或者思考很久之后,下定决心),有了个幸福的结晶,于是就开始养孩子。从奶粉钱,到尿布钱,然后是各种早教,不让咱家的娃娃输在起跑线。
好不容易孩子拉扯大发,爸妈又老了。
折折腾腾地一路,自己这半辈子就算是完结了。
能不焦虑吗?
于是,我们真焦虑。
我们从大一开始焦虑。
爸妈们,从我们高考之前,选专业开始焦虑。更有甚者,从中考,小升初考开始焦虑。
这种焦虑反映在90、00后,这批竞争意识激烈的孩子们身上,开始有了一些异样的变化。我在兼职带的一个初中孩子,她很认真地跟我说:爸妈每天给她布置很多的作业,但是她并不讨厌作业,她习惯了。
从小就被洗脑的精英式教育,让关于教育的竞争愈演愈烈,孩子们拼死拼活。不能替孩子考试却依然心急如焚的父母们,投入教育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上海“精英计划”,人均20—30万元人民币,保证送去欧美国家念高中或大学,而美国名校高中或着名私立大学的学费更是相当可观。
我有时候默默在想,除非这些孩子将来在它国定居,否则,他们的资本投入,该如何收回?光复旦大学就有多少讲师曾经出过留学,顶着各种光灿灿的帽子,最后还是来拿那点可怜巴巴的老师薪水。
但是如果他们在欧美定居,他们自己会开心吗?会想念好吃的中国菜,会想念上海的夜夜灯火,会想念中国故土的一切一切吗?他们会被当地文化接受吗?他们会和中国人结婚还是和外国人通婚呢?
一切充满了未知。
但是不论如何,这部分父母焦虑的结果是尽早地将孩子送出国镀金,念名校。赢在用资本和战略眼光堆砌出来的起跑线上。最美好的结果是他们的孩子进入了诸如Goldsach,Mckinsey这样的高收入行业的领导企业,成为一个金光灿灿的白领。
多好的想法。但是当中国学生的输出人数到达一定量的时候,留学欧美定然成为新一轮的高考之路。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挑学校,挑经历也一定会成为必然趋势,很多这种DreamCompany全球每年就招那么5个10个人。上次前程协会的一个活动,找了三个新进入咨询行业的人来给我们讲他们的经历,两个上海本科,一个普林斯顿的Phd,好像念的是神经专业。我当时就觉得,这个Phd不是明显没有规划好吗?他多花五年的时间去念一个Phd,可能还有一些资本投入,可能还牺牲了一个可爱体贴的女朋友,可能还在国外毫无快乐可言,最后就是为了和上海的优秀本科生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他能申请到普林斯顿的Offer诶,可见他本科的履历是多么优秀。但是就是因为没有规划好,最后五年差不多白过。
这是个个例,但是大家一定都能看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签证地越来越放开,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随着留学的理念越来越铺开,出国留学和定居的人数一定会大量地增长。
到那个时候,很可能出国经历不再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可能又会沦为一块求职敲门砖。那是,这么高的成本投入,可能真的就体现不出价值,而把人逼死了。(可以参考浙大海归博士为2000元薪水跳楼的新闻)。
而国内的学生为了避免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读硕士,乃至博士。有的时候,我会对这种不可理喻的时间成本投入感到莫名奇妙,因为好像很多人念了硕士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完全没有打算投身学术。
我个人觉得这种投入如果仅仅以找工作为目的,真的是非常不值得。毕竟拖延了三年的时间,最后得到了什么?一点学术知识,一点履历上的漂亮。之后就没有了。可能找到的工作起薪会比本科生多个一两千。但是很可能当年和你一同毕业的同学,今天已经成为了面试你的经理。
时间不等人,机会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年龄也不等人,错过的社会阅历,错过的美好人生,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说到这里,我自己也迷茫过。我们究竟应该干什么来赢得自己的美好人生。如果大学教育是个风险投资,却越来越不能保证回报。我们除了迷茫和焦虑之外,还能做什么?
一个学长给了我解答。他大三就拿到了很好的咨询公司的Offer,是一个传奇。但是他说,他没有拿过奖学金哦。他绩点不是很高哦。他没有出国交流过哦。
他的大学,在研究在自己喜欢的计算机。虽然他是念金融的。他替学校架设了很多网路平台。他参加过计算机的很多比赛。也参加过创业大赛。
最后他因为金融和IT方面的差异化竞争力,被咨询公司直接签下。
他说:我觉得能念到这么好的大学的人,都肯定足够聪明了。将来做什么都会比别人好。所以,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回过头来看很多人,他们成功的道路有多少是设计好的,有多少是能够被预见的?
所以,我们在大学的时候,真正应该想的,是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人?究竟出色在哪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内核好了,到了社会上,肯定会发光。
而如果一整个大学生涯都在追求表面的光鲜,到了残酷至极的社会显微镜下,可能我们的未来真的要成为开头所说的那样了。
除了这个层面,学长进一步说:其实,我们非得觉得做某些行业是幸福,某些行业是不幸福,可其实每个行业都会带给我们幸福感,只要我们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只要我们能认真地做,我们也就一定能做好。因为我们的智商肯定是足够的。
所以想了很多,确实觉得,我们用在发奋读书上的时间已经过于多了。
如果我们因为30%的A的制度禁锢了自己的眼界和脚步,付出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太多了。
所以决定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然后踏实地把自己培植好。
就像种花一样,未来究竟能开几朵,谁知道呢?未来能结多大的果,又怎么能预言地了呢?
只要在生长的时候,努力吸收养分和阳光,未来会盛开的。
扣个题吧,如果你在很早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焦虑,那你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
但是,你更可以完全放下焦虑,认识并认可自己,做一个从现在开始就幸福的人,并一直走在通往更幸福的未来的路上。
中国传统的教育一直在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做什么,但是从来没让孩子们去想自己想要什么。从小学到高中,所有人都在为一个“好”大学在奋斗。什么是好大学呢?我承认清华北大,哈佛麻省都是好大学,但是进了好大学又能怎么样呢?
进大学的第一年,我如同高中一样拼GPA,拼得很心安理得,觉得就应该是这样。难道,大学就是高中的延续吗?我发现我不快乐,再高的GPA也不能让我开心。于是,大二一年,我一直在寻找我喜欢做的事情,我不会为了把专业课拼到95+而废寝忘食,但是我可以在佑川社和菜菜小珊熬通宵。我终于发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感觉很好,很开心。大二一年接触了很多东西,最主要的是公益,去年暑假在NPP认识了很多做公益的人,他们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都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工作就是他们的事业,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快乐。说实话,我很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那会儿我激情澎湃,以为自己也会一直做公益做下去。当时yeung就对我说过:“也许你只是觉得新鲜呢?”我不知道。但至少事实是:大三以来,我做公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很喜欢公益,然而我害怕我会没有饭碗。我相信在可以看到的10年以内,公益产业在中国会有长足的发展,那个时候,不是光有热情就可以从事这个行业的。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理智告诉我,还是电子更有可能给我饭吃。我慢慢回归电子,学术。学术也很快乐,那是跟我在做公益的时候体会到的不一样的快乐。很感激yeung慢慢把我引进学术的圈子,让我感受学术的快乐。不过,我想补充的是,学术与考试无关。我不觉得为了考试而刷题是一种学术的行为。
到了我们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出国,推研,工作,三个选择放在我们的面前。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是否适合,是否喜欢。
没有一份工作是没有压力的,每一个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关键在于,你是真的喜欢。你是出于自己的内心在做这件事,而不是有人或者某些外在的因素强迫你在做。
猛然想一想,又觉得自己挺理想主义的。只能说,尽力吧。如果能做到,我会很开心。
身边的XDJM,明天随机加油,多出几个天人,惊倒aew。
来源网络:幸运四叶草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129/14225167764235.jp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2ce9d0100l9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