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50112/14210443084633.jpg
话都不会听,还装什么知识分子
昨天陪女友去看她父亲,回西安的路上女友说别人都说我俩又夫妻相,问我有没有这样觉的。我听后大笑,这显然属于客套话,简单的夸人小诀窍嘛,难道你让别人能说“你俩没有夫妻相”!?说这些话就和打招呼一样,是在彼此寒暄罢了,没必要认真。所以面对他人的夸奖,笑笑就行,然后夸夸别人,活跃一下气氛。
这个道理做领导的一定要懂,因为说奉承话的人太多,你手中有权利,人家很自然会夸你。领导人不但要明白奉承的话多半和“吃饭了没有”一样,都是是客套话,还要明白下属表决心时的苦衷,不然他完不成任务,让你在领导面前毁了军令状,会使你难堪,所以学会听话有时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别人的话要审视着听,不要太当真,除了上面的原因的原因外,还有两条,都牵扯到议论他人。一是信息都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听一个人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往往会瞎子摸象。这个道理非常好理解,因为大家常常遇到这样的矛盾,比如小情侣吵架之类的;第二个个原因是人对群体的评价可能会存在放大效应,这是社会问卷调查统计时常常遇到的问题。
相比于第一条,大家对第二条原因就不怎么理解了。例如一个学校有2两个班,一个天才班,一个普通班。普通班有60人,天才班班只有2个人。从统计的角度看,这个学校平均每个班有31个学生。假设两个班互相不完全了解,如果用简单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校一个班的平均人数就会出大问题。因为你问60个人得到的答案,他们都会说他们班有60个学生,而只有两个人回答他们班是2个人。结果根据(60x60+2x2)/(60+2)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个学校平均每个班有58个人,这无疑夸大了实事。
这个简单的模型,讲说的道理就是因为每个人对群体的了解有限时,个人对群体的评估往往会夸大事实。
这个模型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极端个例不能用,而且大家主观上往往会夸大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不同人对高收入阶层了解的人物往往就是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学历,因为小概率事件才有报道价值,于是大家的言论夸大学历的不重要性。虽然实际上高学历和高收入是相关的,但大家不会记住这样实事。因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是普通人对富人阶层唯一的认识,他们唯一的印象,所以如果有关于普通人对富豪学历的问卷调查,低学历的人数是2,而高学历的人数是0,于是大家得出上学无用的主观印象就不奇怪了。
再比如在中国31个省份中,只有8个省份的网民是超过非网民数量的,全国有55%的居民是非网民,中国农村户口的网民数量甚至不到其人口的30%。网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互联网,而网民只是中国的少数人,而且大多是城市人,因此网络信息往往会低估中国的贫困问题,因为在网上发出声音的多数人,其实是中国的少数人。知乎以前有一则关于月薪2000元环卫工生活体验的亮帖,帖主回复说她妈就是环卫工,其实家里可以顿顿饭有肉的。可实际上她帖子里提到她父亲的收入是4000左右,也就是说他们家的年收入7.2万左右,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中国的农村家庭平均收入是3.6万。也就说帖主这样的家庭,已经是农村家庭平均收入的2倍了。此时你还会觉得环卫工是中国真正的贫困人口?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50112/14210442744320.jpg
其实中国真正的穷人,已经穷到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了。所以说我们听话要会听,听话都要分析一下,不要以为中国人吃不起茶叶蛋是笑话,因为这就像中国人开得起法拉利一样,有些实事别人不说,有些实事别人不能说,还有些实事你听不到别人说。
“别扯那么远,我就想
问问你,咱俩有没有夫妻相,”女友噘着嘴问。
“哎,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我叹气道。
“傻逼,其实我想问你是你爱不爱我,话都不会听,还装什么知识分子,啊哈哈哈哈”,女友大笑~
(节选)
来源网络:邓辉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50112/14210334032486.jpg
http://blog.renren.com/blog/242943260/94359986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