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怕南京话就这么亡了,从此再没人跟我舌搭

(2014-09-16 17:37:42)
标签:

文化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40916/14108601823625.jpg

我怕南京话就这么亡了,从此再没人跟我舌搭

    南京话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历史上的6次屠城和数不清的迁徙,让南京话几经变换,到了明朝才稳定了下来。虽然我知道,南京话不可能永远保持着江淮官话辉煌时候的样子,可如果有一天,我们南京人的小孩不再会讲一口流利的南京话,我还是会很难过的。


    南京话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方言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对白:


        凤姐又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矼了他的牙。”


    乍一看可能没什么,仔细一品就觉得很有意思。“妈妈”是指贾琏的乳娘,王熙凤是该称[ma1·ma]还是[ma3·ma],意思就大不一样了。“没的”,我们现在常写作“么的”,很常用的南京话,表示“没有”。“矼”[gang1]意思是“硌了硬东西”,至今我们也在用这个写法,却不知道这个字是曹雪芹首创的。(注:“矼”本是去声,南京话中变为平调,故用1标注。)


    如此看来,王熙凤是个地道的南京媳妇,说得一口标准的南京话。不仅如此,就连书中描写凤姐动作的时候,曹雪芹也不自觉地用上南京方言:


        (王熙凤)将转过了一重山坡,……


    直到今天,南京话里面也常说“将才”来表示“刚才”,而“将”自然是“刚刚、正好”的意思。


    当然,上述例子不过是个引子,想告诉那些认为南京话粗俗的人们,南京话是很有文化底蕴的方言,用在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中也只会为其增色,根本不存在什么语言本身的污秽之处。仔细想来,那些觉得南京话污秽的人大概是交友不慎,身边充斥着南京最没文化的一群痞子,终日里听到的都是污言秽语,自然盲人摸象觉得南京话不堪入耳。


    南京话分不分老幼?


    张艺谋的伤疤电影《金陵十三钗》播出以后,南京话被很多人关注;也有一些人提到,演员的南京话并不标准。我想这个问题得分两头说:


    其一,音准。我们还是先来看一段电影对白:


        — 我有一个办法[buo1 fa3],我替你们去[ki1]!


        — 对!姐姐[zei3·zei]们替你们去[ki1]!


    这段对白其实挺经典的,要想在一句这么简短的话中包含这么多具有南京特色发音的词汇,并不容易。可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这南京话太“老”了,只有在城南的巷子里才能听到,我很理解这种说法。就发音而言,南京话是真的被分成了老幼两派。


    老派,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人会说了,一些年轻人偶尔冒出一些老南京话的发音,大家会觉得好标准啊,南京本土人也觉得新鲜不已。老派的发音区分尖音和团音:


        (普通话)不要被尖子戳着了。


        (南京话)[biao2]叫[zian4·zi][cuo1]到[·lao]。


    我想肯定有人不服气,认为自己是老南京,说话也是分尖团音的,那么可以试一试这句最简单的:“吃饭先洗手”,很多南京青年的舌头已经退化到无法正常地用区分尖团音的老南京话念出这五个字了。


    老派的南京话也不区分[an]和[ang],试试“康庄大道”这个词,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老南京人。


    其二,语调。南京话的字音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阴平是降调,阳平是升调,去声是平调,入声是促调;上声目前还存在争议,纠结在平调和曲折调之间。但是我所说的调不是字的音调,而是词句的语调。


    《金陵十三钗》中,南京话的字音已经很标准了,可是说出话来还是没有南京话的韵味,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词句的语调上。音准是用南京话的音准,语调还用普通话的语调,说起来自然别扭。当然,这个问题随着南京外来人口的增多显得有些敏感,很多外来人在说南京话时音准非常好,但是语调很奇怪,这使得几十年下来,很多南京的青年说南京话的语调也变得很苏北、很安徽、很奇怪。反倒真正的南京话语调成了稀罕物,受到了围观。


    举个例子吧。同样是叠词,同样是第二个字轻声,南京话说“哥哥”是“果果”[22·5],而发音成“过过”,那就是徒有其表了。这种音调不仅仅用在叠词上,“耳朵”[22·3]“牙齿”[22·5]等的发音也和普通话音调完全不同,有很浓郁的南京特色。


    说说南京话中的儿化韵


    很多人觉得儿化韵是北京话的特色,那都是跟南京学的,而且只学了半桶水。也有很多人觉得南京话一加儿化音就不标准了,所以故意不用,这也让很多方言词汇流失了。我毕竟不是做语言研究的,只能就我的感受谈谈看法。


    还是先做个测试,看看自己的南京话怎么样。


        — 今天、明天、昨天。用南京话怎么说?(今个儿、明个儿、昨个儿)


        — 碗、碟、盆。用南京话怎么说?(碗儿、碟儿、盆儿)


    南京话的儿化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下“儿”在词的结尾。这里面还有两种更细致的划分。


    其一,儿是韵母的一部分。碗儿[wanr2],是在碗的发音后面加一个儿化,这个儿化是跟在[an]这个韵母后面的(吃掉了韵母的韵尾)。南京话中说“一点点”,会说[yi der],就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很多南京人为了回避“一点儿”这个词中的儿化音,更常使用“一滴个”这个词汇,我想说,这两个用法本身不存在对错,都是很标准的南京话,也很符合南京话发展的趋势,即“个化”和“儿化”平分秋色。


    其二,儿不是韵母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儿是重音,词也不是单音节,而是双音节。最常见的例子是“娃儿”[wa2 er1]。更加经典的例子可能就略显粗俗了,“屁儿”[pi1 er2]这个词并不是表达“屁”的意思,这个“儿”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使得整个词具有的“屁股、屁眼”等区别于“屁”的意思。不得不多说一句,这一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儿”字本身具有的固定的含义,“对儿”“斜儿”“屁儿”中的“儿”都是“眼儿”的简化。


    第二种情况下“儿”在词的中间。作为韵母一部分存在的居中儿化已经随着南京话的发展逐渐消亡了;更为典型的是名词带有居中的儿化音,且这里的儿音是重读的。比如,南京人早餐非常喜欢吃的“蒸儿糕”,炒菜非常喜欢用的“瓢儿菜”“茭儿菜”。


    当然,儿化音在南京话里的用法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常说一个东西没意思,会说“没儿味儿”[mer2 wer1];说“等毕业了”,会说“忙儿毕业了”[mer2]就怎么怎么样。


    说说南京话的语助词


    南京话最著名的语助词恐怕是“啊”了,因为这个“啊”字不仅能放在句末,还能当“还”用,特别是随着歌曲《喝馄饨》走红,“啊要辣油啊”这句话连外国人都会说了。但是,最具有南京特色的语助词肯定轮不到“啊”,我觉得应该是“喃”,因为这个词的用法实在太多样了。


        — 中国的首都应该是北京喃,还是南京喃?


        — 我觉得应该是南京,你喃?


        — 唉?老王喃?


        — 要是明天下雨喃,运动会就取消。


        — 一百多万喃,你就送你干女儿啦?


        — 朋友你记到,我跟你还么的完喃!


    可是现在那些习惯用南京话写文章的人却很少使用“喃”这个语助词,也很少见到相关的用法。反倒是“啊”这样的语助词更为常见。当然,语助词是方言的灵魂,没有了多样的语助词,南京话也就没了神韵,用了再多的南京话特色词汇也只是徒有其表。我也举几例:


        — 啊吃饭啊?(询问对方是否吃饭。)


        — 吃饭赖。(吃饭吧,有命令和轻微请求含义。)


        — 吃饭老(唠)。(告知马上要吃饭了,有轻微询问含义。)


        — 吃饭噻。(祈使句,吃饭吧,有轻微催促、命令含义。)


        — 吃饭啵!/?(叹号表示让步或者轻微请求,问号表示询问。)


    当然,语助词不仅仅是这一类。比如南京话中“的”字的用法,就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在句中发[di]音,句尾常发[dai]音。再比如“了”字常用“老”音代替,“着”字常用“到”音代替。这并不是不杂不漏的划分,具体的用法还要具体分析。


    南京话是不是真的很脏?


    (注:没有语言是脏或者不脏的,只有人说话的方式脏或者不脏。南京话最为人诟病的脏话主要来源于三个所谓的脏字:屄(→逼→比→B)、肏(→操→草→艹→C)、屌(→鸟→吊→D)。在下面的分析中,我用B、C、D来代替这三个字,否则我的搜狗输入法就惨了。)


    字不存在脏与不脏,不论是否存在B或D这样的名词,其意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存在的;同理,不论是否存在C这样的动词,其意所表达的内容也都是存在的。是文化决定了有些字眼(词汇)不适合用在日常对话中,并不是说这些字(词汇)本身不好,也不是说如果真的需要用这些字(词汇)准确表达其实际含义的时候就不能用;只是说在不需要表达这些含义的时候,使用这些字(词汇)作为语气助词就显得很没有文化、很粗俗、很低级、很无聊。我们暂且用脏字/脏话称呼之。


    《红楼梦》第十六回,依然是这个南京媳妇王熙凤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说呢……原来你这蹄子肏鬼。


    肏[cao1]鬼,作怪,捣乱。现如今,南京话中已经不怎么用“C鬼”这个词了,更多的用“捣鬼”这个词,细看之下不难发现,C鬼和捣鬼是同样的用法和含义,只是因为“C”字不雅,用“捣”字代替了。在南京人心目中,这个“C”字并不是一个十足的“脏字”,很多人在用的时候,直接使用的是“捣乱、搅黄、破坏”这样的引申义,甚至不知道使用了这个字。例如:


        — 听说你要跟小王结婚了?


        — 不提了,给他妈[cao1]的老。(直接使用引申义:破坏、搅黄)


    所以,当听到有人这样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会觉得心里咯噔一下,但并不好说什么,因为可能说话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脏话”。


    同理,我们来考察一下B和D的用法。B这个字一般用作名词,意思是“人”;这个用法几乎全国通用,没什么多说的。D这个字用法很广泛,举例说明:


        — 么的D事。(形容词,表示“不好的”;这是最常用的用法。)


        — 关他D事。(代词,表示“什么”。)


        — 你不用D他。(动词,表示“在乎”,也用作“鸟”。)


        — 我才发现,他D在家。(用于主谓之间,使其成为主句的一部分。)


        — 虚词,无实指。


    并不像很多外地人想象的那样,D字可以用在整个句子的任意位置;D字有其固定用法。当南京人听到另一个人说“他D在家”的时候,他会自然而言地觉得这句话没有说完。而有些小青年,用了D字却没有使其发挥作用,只能说这些人文化水平太低,词汇量贫乏。


    “一米”究竟是什么意思?


    曾经有过激烈的讨论,关于“一米”究竟是不是脏话的问题。其实脏话不脏话是一个认知范围的问题,就像有的人觉得“C”是脏字,可是“操”就不是了;或者“操”是脏字,而“靠”就不是了。这本身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只是想说一说“一米”这个词的发展历程,大家自己去判断这是不是脏话。


    “一米”这个词的历史并不悠久,在我上中学之前,南京似乎还没有这个词。有专家学者考证这个词来自外地,当然,理由很牵强;我更倾向于这是南京原有词汇的一种“雅化”。那不用说什么“一米多高”“一万米”这种不伦不类的说法,这些词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杜撰出来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个中含义。


    过去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地方性成语,叫“一BD骚”,说的女性不守妇道,纵欲滥情,人尽可夫。这个词的生命力并不是很强,而“一BD糟”这个“改良”后的词就流传甚广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原先词语的使用范围很窄,只能用于批判女性,但是“改良”后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切“糟糕”的现象和结果,自然使用频率增加。也是在近二十年间,该词才被简化为“一B”,最终雅化为“一米”的。相比最初的用法,这个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几乎可以成为一切形容词的后缀,拍多了纯情片,自己都忘记自己是三级片出身了。


    无独有偶,类似的地方性成语有着类似的改良之路。有个较为老旧的词叫“一屋尽C”,从字面上看,这个词还是起源于对女性的批判;同样,这个词因其适用性较小而不具有传播性,故而改成了“一乌金糟”,形容状况糟糕,从此民间使用频繁。有些学者甚至在考证“一乌金糟”中的乌是什么乌,金是哪种金,我只能叹息了。(ps1:有人问起,我补充一下,“泡子子”是“睾丸”的意思,指代男性;“小泡子子”自然是代指小男孩。这是典型的脏话,一般是没文化的人用于辱骂小男孩的词汇。ps2:“潘西”是指小姑娘,不是女朋友的意思,前面可以加“小”或者其他形容词,来源于“美目盼兮”中的“盼兮”,不是脏话; 没有“潘东”这个词。)


    南京话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句话,南京话,完了。


    南京话本身是很优美的语言,是北方语系中最为瑰丽的宝石;心无旁骛地看待南京话,她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就是思想、就是哲学本身。可是太多只懂得南京话皮毛的南京人,自以为说得一口流利的南京话,却不懂得民用民语、官有官话,也不知道跟长辈用尊称,跟小辈用爱语,只是一味地夸大南京话中最市井、最无赖、最低级的那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地方广播电视节目上,主持人以说出南京话中的粗俗语汇而引以为傲,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为南京话的未来感到无比的担忧。


    我怕在不久的将来,南京话消失了,可是南京的“脏话”却成了城市的标识。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南京,却分辨不出好赖话,分辨不出高雅和低俗。从此南京的文化没了,空顶六朝古都的头衔,南京的气度也没了,满街都是“骂骂咧咧”的“玩笑”。


    我怕南京话就这么亡了,从此再没人跟我舌搭。


来源网络:程欣炜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40916/14108598789324.jpg

http://blog.renren.com/blog/234486495/8686139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