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014-08-23 14:05:04)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40823/14087738918701.jpg

爱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文/木木夕彤       

 

前几天去参加英语课,英语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们讨论:爱情是什么?尽管参加讨论的只有4人,但大家的意见还是存在很大的分歧。今天晚上在查文献的时候又刚好看到一篇文献“Love is more than just a kiss-a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ove and affection”,于是兴致大发,把我过去做的一些关于恋爱和成瘾及恋爱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小小的整理。 

首先是爱情的定义,爱情的定义非常复杂,涉及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Sternberg在 1988 年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因素组成。激情是强烈的渴望和对方结合的状态,亲密是两人之间情切、温馨的一种体验,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判断和长期维持。但他的理论仅仅是对爱情表现的归纳和推理,多的是感性,缺乏的是科学。Fisher 等人提出爱情三阶段理论,认为爱情分性欲、吸引、和依恋三个阶段。性欲主要被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驱动;吸引主要被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所驱动;依恋:被催产素和加压素两种垂体后叶激素所驱动。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是一种文化,还是单纯被激素所驱动的生理行为,还是文化、情感、生理、社会的综合产物?我下面只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描述什么是爱情。

生物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生物程序,有关爱情的行为都是由进化的力量主导,通过激素起作用,所有疯狂的行为只为了繁衍后代,延续自己的基因。但是从理论上来讲,人体无法承受长期的高激素水平,因此最终都会趋于正常水平,从而使感情变淡。从原始繁殖后代的需求来讲,3年的时间足够繁殖并养育后代,所以爱情的平淡是必然的,逐渐留下亲情和依赖。

那么,下面先从最相关的多巴胺开始介绍这些“激素”对于爱情不同阶段的影响。研究显示,参与爱情的主要物质(多巴胺)在一对情侣热恋3-4年之后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然后持续下降,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统计学数字显示,4年以上未结婚的恋人90%会分手,所以最好在恋爱两年左右结婚。

在介绍多巴胺前,先简单介绍下毒品成瘾,这样可能会更好的理解爱情的行为和生理学基础。一般毒品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和欣快作用,能促进多巴胺(DA)神经末梢DA的释放并抑制其再摄取,并与DA转运体(DTA)相结合,抑制DA的再摄取,使细胞间隙浓度升高,进而产生药物依赖。药物成瘾者对药物存在生理和心理依赖,即成瘾。生理依赖(躯体依赖)主要表现为耐受及戒断反应;精神依赖主要是心理渴求和持续强迫觅药行为。成瘾药物通过抑制多巴胺(DA)重吸收或促进DA的释放增加突触间隙DA的浓度,高于生理水平的DA作用于DA受体,产生神经适应性和成瘾行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成瘾药物与脑内DA系统的活动性改变密切相关,而且中脑边缘DA系统(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 MLDS)是公认的与成瘾有关的最重要的脑区。

前面简单介绍的是药物或者毒品成瘾的机制,那么恋爱又和成瘾有何关系呢?恋爱与成瘾:根据国内外30余年的研究,爱情和强迫症、抑郁症、成瘾等行为都涉及相似的脑机制与神经生化基础。Fisher 等人的 fMRI 研究发现, 爱情所激活的腹侧被盖区VTA是大脑奖赏系统的重要部分,这些脑区通常被认为与对药物的渴求等成瘾行为有关。因此, 其激活可能解释了失恋者的强迫性的、反复思念对方、并渴求与对方产生情感上的联系等类似“成瘾”行为。

多巴胺升高带来的激情会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可以永久狂热,恋爱会导致被试对爱人判断的降低;脑成像研究的结果显示,陷入恋爱导致杏仁核激活受抑制,可能导致被试的警觉性下降,其结果有可能使恋爱中的个体变得无所畏惧,对于以往恐惧或厌恶的事物也变得能够忍受等。恋爱中的个体与成瘾患者,无论是在表现行为、“症状”、神经生化机制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重合度,尤其是与多巴胺的相关性,爱情的(浪漫程度)热烈程度也被认为与多巴胺的分泌相关。成年人从20岁开始多巴胺含量将持续减少,直到老年,当多巴胺低于正常水平20%的时候既会出现帕金森综合症。为什么初恋总是难忘的,因为大部分人的初恋多发生在20岁左右,这时是人一生中多巴胺和性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在经历初恋之前,大脑对于奖赏反应是异常灵敏的,而在初恋之后,经历了一次“神经奖赏风暴”的洗礼,大脑就变得迟钝多了。

多巴胺的分泌是受抑制的,只有遇到大脑皮层认可的对方是,多巴胺才会大量分泌,从而产生恋爱的感觉。每个男人或女人,心目中都有女神或白马王子的原型,当你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对方的那一刹那,他/她符合原型的程度越高或者外貌极为惊艳,那么一瞬间,你VTA区域(腹侧背盖区域)的多巴胺出现快速释放,水平显著增加,再与DA受体结合,获得强烈的愉悦感、欣快感,甚至出现渴求(对美的渴求),这时,所谓的奖赏效应就完成了。假如,这时女神或者王子向你微微点头或者回眸一笑,你的VTA区域的多巴胺水平就一下子爆棚,然后,你发现你爱上她/他了,这可能就是一见钟情的可能原因。

那么,接下来再来介绍屌丝的恋爱:一般屌丝在经过强烈的多巴胺分泌喜欢上女神之后,为了持续获得这一快感(即维持这一高于正常值的多巴胺水平),他开始疯狂的追求女神,有明骚和闷骚两种追求方式。而女神因为时时享受高规格的待遇,或者女神本身也喜欢这一屌丝(此时的屌丝变身为高富帅),那么她也能获得愉悦感和快感,哪怕是物质上的还是虚荣心。这时,当双方互动开始后,两人的多巴胺水平持续处于高位,他们会感觉,有对方的存在就是天堂,无时无刻不是甜蜜,一个电话、一次牵手、一次约会......每一次的想念及接触都会带来VTA区域多巴胺的释放而享受快乐。于是,热恋期的男女为了维持这一快感,需要不停的缩短两者间的距离,行为也越来越亲密,这就好比药物成瘾里面的耐受环节,本来10mg就可以维持的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15mg、20mg......剂量越来越高;恋人亦是如此,需要不断增加接触的深度、变换浪漫的方式来维持最初的快感,但是渐渐......热恋退去,时光开始平淡,当前已有的接触方式、相处手段已经无法再维系热恋时的心跳,一次牵手、一个拥吻也无法刺激多巴胺的快速释放,多巴胺水平开始下降到正常人水平,理智开始恢复,女神也走下了神坛,矛盾开始显现......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爱情的死去可能和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变得矜持相关,如果我们要维持一份恋情,就要时常保持新鲜感。

对于正陷入热恋的情人,假如这个时候给他们服用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会有何事情发生。这一想法是有理论依据的:恋爱作为一种成瘾行为,必定导致边缘系统VTA区域的多巴胺快速释放并与受体结合完成奖赏效应获得愉悦感和欣快感,而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够削弱甚至阻断这一奖赏效应,那么也就意味着,热恋中的男女,假如服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将降低甚至去除恋爱中获得的快感,让“心跳”不再出现,让牵手犹如左手牵自己右手,那么恋爱的感觉就会荡然全无,于是,平淡期提早出现,分手概率显著增加;同时,本人检索大量国外研究,提示D2\D3受体在成瘾中占主导角色,而现有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帕利哌酮则是D2\D3受体的强阻滞剂,而且能作用于中脑边缘区域的DA系统,理论上能很好的削弱奖赏效应;故:本人设想一研究:以恋爱时间为首要指标,纳入人群为200对(400例,搞基和拉拉不予入组)热恋人群,要求热恋时间不超过4个月,一组为对照组,自然发展;另一组服用2-4 mg利培酮/Qd(或者帕利哌酮6 mg/Qd),以出现47对分手为中期分析,研究多巴胺D2\D3受体阻滞剂对恋爱快感的影响,恋爱快感采用自制量表(包括牵手、接吻、拥抱、性活动愉悦感等,用药前后对照),不知这一研究能否通过伦理......

那么除了邪恶的一面,我更多的是善良、伟大的一面,寄希望于成瘾理论,为众多饱受失恋困扰的男女服务,让他们早日走出阴霾。那么,既然之前已经分析了,恋爱属于成瘾行为,会出现多巴胺水平的提高,功能的亢进,那么,恋爱也必然会像药物成瘾一样,有戒断反应,也就是失恋。失恋初期,VTA区域的多巴胺水平仍然会增加,因此会让遭拒绝的恋人产生更为强烈的激情,带来痛苦、欲罢不能,表现为强迫性的、反复性的思念对方,并渴求与对方产生情感上的联系等类似成瘾行为。同时,多巴胺能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当被抛弃或者横刀夺爱时,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妒意和怨恨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冲动,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但是在失恋的后期,失恋者的多巴胺水平是低下的,类似成瘾者在服用毒品时,VTA区域的多巴胺快速释放,获得快感,但是在未服用毒品时,VTA区域的多巴胺水平是低于正常值的,这就是心理成瘾的真正原因,持续的多巴胺水平降低会带来情绪低落、情感的不稳定,注意、记忆甚至认知功能的损害,因此,机体会提醒自己,需要某些刺激源来刺激自己,获得多巴胺水平的恢复,获得快感,维持正常的生理水平,这就是毒品的心理渴求机制。而对于失恋来说,一直以来都有固定的对象,她或者他作为一个刺激源,让你保持愉悦、兴奋的体验,现在失恋了,这一刺激源不再正常反馈能让你愉悦的信息,你的多巴胺水平就会持续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让你没精神、不开心等等,而机体也会不停的提醒你,需要一个刺激源来恢复,所以你会渴望再去找曾经的那个他或者她,回忆曾经美好的场景(曾经的刺激源)来寻找短暂的快乐......只是,当你终归失去她/他的时候,这个刺激源消失了,你无法再获得既往的快乐,你的多巴胺水平持续处在低于正常值的水平.....所以,只有两个办法能让你恢复,时间和新的恋情;新的恋情很好理解,它作为新的刺激源出现,让你恢复了快乐,甚至带来更高的多巴胺水平;而时间能让机体的代偿功能发挥,慢慢恢复多巴胺水平,让你最终遗忘......但是,记住一点,毒品会改变人的神经适应性,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结构改变,因此,一旦吸毒,基本难以戒毒,就是因为毒品改变了神经适应性,而恋爱也是一样的,它也会改变你的神经适应性,所以尽管会过去,但是,记忆是一生的......。那么,这里,又一个想法诞生了,既然失恋犹如成瘾的戒断反应,机理是多巴胺水平的下降,每一次的回忆能或者回到热恋时熟悉的场景能短暂的快速释放多巴胺(负性加强),但是之后仍是多巴胺水平的持续降低,那么,假如这时我们给他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者部分激动剂又会如何呢?能否缓解失恋带来的痛苦呢?其实,相信大家有过相应的经历,就是转移注意力或者从事相应的活动减轻痛苦,例如喝酒、打牌、踢球、打游戏,这些都能刺激VTA区域的多巴胺快速释放,寻找到另一种愉悦感,恢复部分快感,但是这些并不能持久。所以,如果能服用DA受体激动剂或者部分激动剂,应该能很好的缓解失恋的痛苦。但是由于DA受体部分激动剂本身就容易成瘾,因此选择部分激动剂是理想的选择。部分激动剂在DA功能亢进时能起到阻滞作用,你会发现那些美好的回忆不再让你感到,那么回忆也就没意思了,你也就尝试不去回忆了,当DA水平低于正常值时,部分激动剂又能起到激动作用,恢复多巴胺水平,理论上真实神药啊......但是,这一理论未必就是正确的,至少部分激动剂治疗毒品成瘾的研究已经失败了。

前面已经讲到,天然的爱情是有时限的,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说:“和伴侣相处到共同的孩子诞生为止是人类的天性”。这位女科学家认为,更换伴侣的一夫一妻生活,或者说有时限的固定关系才是符合人类天性的、原始的共同生活模式。如此以来,新婚夫妇终生厮守的誓言有多么脆弱?性欲、恋爱和伴侣关系当真仅仅取决于激素?热恋的人其实就像发情的猴子一样吗?

动物习性学家认为,贪淫好色是人类的本性,但人类的行为与其动物亲戚有着决定性的差异:与黑猩猩不同,人类的异性间会维持长久的关系,因为女性需要一个可靠的伴侣帮助她抚养孩子。但是,男人要的是数量,女人要的是质量,研究揭示了男女对生育采取不同的策略,男性追求数量,女性追求质量。女性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要把可靠的伴侣拴在身边,而男性更喜欢沾花惹草。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往往维持很长时间的关系的确令人惊讶。那么是哪种力量使差异极大的两性结合在一起抚养后代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激素的力量。

伴侣关系受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影响,它们可以制造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降低多巴胺和睾酮的分泌(研究认为多巴胺和睾酮分泌旺盛的男性容易与异性发生关系并很快分手)。催产素会加强母子关系,后叶加压素则会激发男子的父性。催产素是一种性爱过程中会释放的激素,在性关系后,情侣的依恋关系会增强,后叶加压素是在性爱后释放的激素。已有研究证实,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在动物的配偶忠诚度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机制在哺乳动物的进化中被保留了下来。

另外,国内外对爱情的研究还有“花心”基因,男女区别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无论如何,爱情并不是只受激素驱动,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有区别,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也有可能,男女之间的爱情只是为了繁衍后代,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爱情,才是真爱……

参考文献

Sternberg R J. The Triangle of Love: Intimacy, Passion, Commitmen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1988

Fisher H E. The drive to love: The neural mechanism for mate selection. In: Sternberg R J, Weis K, eds.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Fisher H E, Aron A, Brown L L. Romantic love: A mammalian brain system for mate choice. Philos T Roy Soc B, 2006, 361: 2173–2186

Duncan G, et al. Demography, 2006, 43: 691-710.

Aron A, Fisher H, Maschek D J, et al. J Neurophysiol, 2005, 94: 327–337;

Bartels A, Zeki S. NeuroImage, 2004, 21: 1155–1166;

Fisher H E, et al.J Comp Neurol, 2005, 493: 58–62; Fisher H E, et al. J Neurophysiol, 2010, 104: 51–60;

Xu X, et al. Hum Brain Mapp. 2011 Feb;32(2):249-57

Burkett JP, et al.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12 Nov;224(1):1-26

Lawford B R, Young R M, Noble E P, et al. Eur Neuropsychopharm, 2003, 13: 313–320;

M arazziti D, Canale D.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4, 29: 931–936

Bartels, et al. Neuroreport, 2000,11:3829–3834

Bartels A, Zeki S. NeuroImage, 2004, 21: 1155–1166

Love is more than just a kiss-a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ove and affection

Chunyang Jin, Hernán A. Navarro and F. Ivy Carroll. Development of 3-phenyltropane analogues with high affinity for the dopamine and serotonin transporters and low affinity for the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08,51:8048-8056.

Clay SW, Allen J, Parran T. A review of addiction. Postgrad Med. 2008,31;120(2):E01-7.

Corominas-Roso M, Roncero C, Bruguera E, et al. The dopaminergic system and addictions. Rev Neurol. 2007,44(1):23-31.

Volkow ND, Fowler JS, Wang GJ. Imaging dopamine's role in drug abuse and addiction. Neuropharmacology. 2009,56(1):3-8

Jenkins WJ ,Becker JB. Dynamic increases in dopamine during paced copulation in the female rat [J ] . Eur J Neurosci,2003 ,18(7):1997-2001.

Anna Rose Childress, Charles P.O'Brien. Dopamine receptor partial agonists could address the duality of cocaine craving. Trends Pharmacol Sci. 2000,21(1):6-9

 

来源投稿:@木木夕彤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40823/1408773161490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