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2020-06-03 11:37:57)
标签:

德累斯顿

画廊

世界名画

     德累斯顿历史上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 历代大师画廊位于茨温格宫王宫内。从1560年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Augustus)开始收藏绘画作品,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和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奥古斯都二世系统地收集了大量世界名画。目前画廊收藏了约750 幅从 15到 18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荷兰、佛兰芒、德国、法国和西班牙艺术大师们的绘画作品。
     参观时我对画廊一无所知,导游也对画廊几乎没有了解。我毫无头绪在里面瞎晃,唯一的根据就是标识牌,牌子上介绍内容多,就多看看,用手机拍下来(这个画廊难得允许拍照)。这次疫情期间无聊,在网上重新参观这家画廊,收集了相关资料,才算是真正好好欣赏了大师们的作品,唤回了去年参观时鲜活的感觉。遗憾的是由于之前没做功课,不少大师作品没有看到。以后去博物馆一定要在线上作准备,把必看的藏品列一个清单。
     镇馆之宝《西斯廷圣母》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3月28日或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称为拉斐尔(Raphael),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西斯廷圣母》,是为西斯庭教堂中的礼拜堂内的神龛而作。画中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画的前景上帷幕刚被拉开,圣母玛利亚身披朴素无华的斗篷,显得温柔而安详。她抱着小圣婴耶稣,脚踏瑞云从天而降。左边跪着的是披着锦缎法衣的罗马教皇西克斯特,西斯廷教堂就是为纪念他而建。他左手置于胸前,以示虔诚;右手指向前方,似乎在为圣母引路。象征着教皇权威的三层皇冠,安放在身旁。另一侧跪着秀美而文雅的少女是女圣徒巴巴拉,恭顺地低头下视。在圣母身后,弥漫的蓝光构成了深处的背景,里面浮现云朵状的婴孩头像。这是一种喻示:圣母是神的母亲,但同时也是人的母亲,因为她的儿子耶稣是神子也是人子。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乔尔乔内是他的乳名,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架上画的先行者。威尼斯画派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最具抒情风格的画家。乔尔乔内的绘画造型优美,有绚丽的色彩,柔和的明暗关系,人物和风景自然交融,开创了风景人物绘画的新格局,而佛罗伦萨画家则仅仅把风景作为人物的陪衬。他英年早逝,传世真作大约只有5幅,一生中也仅创作了30余件作品,但乔尔乔内仍不失为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大师之一。他吸取了达芬奇艺术特别重视的烟雾状笔法和含蓄表情,使自己创作的人物形像既有恬静优雅的神态,又有微妙丰富的诗意。色彩运用和气氛烘托的技法,经提香等之手而发扬光大,终于成为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沉睡的维纳斯》,作为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把神话题材转换成一种对大自然的沉思。在日幕时分,大自然即将沉睡,人体与大自然融成一体,躯体的曲线和山峦的起伏合成了一个节律。理想化的存在被悬浮在永恒的缓慢呼吸和谐之中,维纳斯不是指爱的行为,而是指对爱的回忆,乔尔乔内的梦想的完美体现,她自己也梦想着他的梦想。乔尔乔内未完成该画,后由提香完成景观和天空。这幅杰作对后来的欧洲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大师提香、委拉斯凯兹、戈雅、马奈等,都以《沉睡的维纳斯》的构图作为构思的样板。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安东尼奥·阿莱格里·达·科雷吉欧(意大利语: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1489年-1534年3月5日),意大利画家。因生于意大利北部村庄科雷乔,故人称“科雷吉欧”,又译作“科勒乔”。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帕尔马画派的创始人,创作出16世纪最蓬勃有力和奢华的画作。柯列乔的作品备受18世纪"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推崇,对19世纪之后的"新古典派"、"象征派"绘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的绘画综合了达芬奇、拉斐尔和威尼斯画派的特色,形成了生动、优美、轻灵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为“前巴洛克派。”柯勒乔除了擅长用缩短透视来表现空间错觉之外,他也善于用光和色表现主题,光影间富于变化,流丽间闪烁着温馨与祥和的观感;色泽丰富多采、构图明快,与达芬奇的朦胧的神秘相比,可称是在瑰丽用色上造成的神秘。
   《基督降生》(Nativity),又称《神圣之夜》,诠释了一个完全是“烛光”的场景,并在光线的明暗处理方面产生了杰出的效果。场景围绕着孩子旋转,被玛丽的手臂环绕,左边是一群牧羊人,其中有胡子的人物被描绘成圣杰罗姆,右边是传统的动物和圣约瑟夫,左上角有几个天使。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圣乔治与圣母玛利亚》,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在一个花卉穹顶下,左边是摩德纳的守护神吉米尼亚诺,穿着主教的长袍,手持托由小天使举着的城市模,左边前是施洗者约翰。右边是圣彼得烈士穿着多米尼加人的黑白袍子,头上戴着一把刀,)右前是圣乔治左脚踩龙首,一个小天使拽着剑,三个小天使举着头盔。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圣塞巴斯蒂安与圣母玛利亚》,圣母与耶稣坐在浮云之上(云朵让人联想到柯勒乔的宙斯与伊娥),被小天使环绕,顶端排成圆弧的天使在金色光芒中隐隐浮现,地面上的三位圣徒,左边是健美的圣塞巴斯蒂安,双手绑在树上,以生动的姿态仰望圣母。中间跪着摩德纳的守护神吉米尼亚诺,脚边天使捧着他的地标教堂模型,扭身右手指着天上圣母的幻像,左手指向观众,将观者的视线导向圣母。在右边,赤脚男人睡得很香。 
两幅画比较相似,由同一所教堂委托所画,两幅画中都出现的摩德纳的守护神吉米尼亚诺与教堂模型,俊美的圣塞巴斯蒂安与圣乔治经常出现在绘画中。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提香·韦切利奥,(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1488/1490年 -1576年8月27日),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在乔凡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提香崇拜师兄乔尔乔内,模仿他的绘画风格,以至人们几乎辨别不出两人作品。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兼工肖像、风景及神话、宗教主题绘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税银》是一副宗教画,这个画作题材取自马太福音。耶稣指引伯多禄从鱼嘴里取出一枚金币,基督徒引用这个故事时,也经常同时引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是提香最早的署名画,这幅画曾被形容为“提香最线条流畅、最有光彩的早期作品”乔治·瓦萨里认为基督的头是“惊人的和奇迹的”。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圣母和子和四个圣徒》圣母和圣子被四个圣徒包围,左边是施洗约翰,正用手指挠耶稣的胳肢窝。右边是抹大拉的马利亚低头,眼帘下垂。背景是拿着剑的使徒保罗和拿着十字架的教父杰罗姆。提香在画中运用了大面积各种用色块:天空的蔚蓝色,背景带金边墨绿色的幕布,画中人物穿的大红、金色、蓝色、绿色的袍子与披风,是威尼斯画派重色彩的鲜明特征。圣母与子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天使环绕,就像几个普通人在某处见面,没有特别的主次之分,感觉抹大拉的马利亚衣服更华丽,画得更美一些。淡化了神性,更具世俗的美。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白衣少女肖像》,提香的女儿拉维尼娅,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因此提香对女儿颇为疼爱,在不同时期的画作中,描绘了不同年龄段的拉维尼娅。这幅画是提香画的拉维尼娅身着白色婚纱的肖像。她手中拿着一把旗状扇,按照当时威尼斯的习俗,只有新娘才会手执这种小扇。提香曾在一封致赞助人费拉拉公爵的信上,将这幅画形容为对他来说“最珍贵之物”。在这幅婚纱肖像上,拉维尼娅依旧佩戴着简洁的珍珠项链、耳坠和头饰,这些珍珠是她的贞洁象征。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拉维尼娅肖像》,拉维尼娅1555年嫁给了富有的贵族科尼利奥萨金内利,她跟随他来到了大陆的塞拉瓦利。画于婚后十年,这件绿色的外套,饰以金色线条,散发着高贵的气质。灵感来自西班牙时尚,复杂的袖子,蕾丝袖口和透明上衣。她戴着珍贵的珠宝,手里拿着鸵鸟羽毛,当时威尼斯只允许已婚人士佩戴。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帕尔马·伊尔·韦基奥(约1480年7月30日-1528年7月30日),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他的人物造型丰艳,注重人物形象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处理,这正是威尼斯画派的特征。
    《雅各布和瑞秋》,这幅田园画以其温暖的色彩和敏感的渲染,非常符合威尼斯风格。讲述了雅各布为了寻找新娘而离家出走,在路上遇见拉结,拉结正在牧养,为了获得与她结婚的许可,他不得不服侍她父亲两次,为期七年,共十四年。画家将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定位在舞台般的中心,置身于牛羊成群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阿尼巴尔·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在卡拉齐兄弟中最为著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为红衣主教创作的大型天顶画堪比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有艺术家这样评述他的创作:“他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熔于一炉,把拉斐尔的优雅与素描、米开朗琪罗的博识与解剖术、科雷乔的高贵和大方、提香的色彩以及朱利奥·罗马诺、安德列·曼泰尼亚的创意等集于一身。”不同追求的众多画家都从他的创作中获得启示,倾心古典理想的普桑发展了他优美严谨的一面,巴洛克绘画的代表柯尔托纳则把他错觉性的手法当成楷模。
   《天才之王》,天才在一群天使的陪伴下漂浮在天空的高处,被光线包围的头上戴着橄榄冠,左手托举着皇冠,右手拿着摄政王的杖。他手臂上的四个树枝环从上到下为:杜松树、橡树、常春藤和山毛榉树。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弗兰齐比奇欧(Franciabigio,1482-1525年)意大利画家,强调古典轮廓平衡,特别是肖像作品集聚了自然的力量,形似之余更注入精神状态,与合伙人萨托迈向矫饰主义的风格有所不同。他精通壁画,瓦萨里声称他在这种方法上超过了所有同时代的人。
   《拔示巴的沐浴》,拔示巴(Bathsheba),是《圣经》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女,她原来是大卫下属乌利亚的妻子。有一次大卫在屋顶露台上看到拔示巴正在沐浴,迫使她怀孕。大卫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将前方作战的乌利亚从军中召集回来,不愿意违反军人的规定,乌利亚没有回家住宿。此计失败后,大卫王写信命令约押派遣乌利亚作战,使他死在敌人手中。大卫娶拔示巴为妻,他们的孩子就是著名的所罗门王。画家将这个故事分四个场景,描绘在一幅画之中。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安德烈·德尔·萨托(Andrea del Sarto,1486--1530)意大利画家,文艺复兴三杰离开佛罗伦萨后,萨托就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画家。萨托是位精于造型和用光的画家,风格细腻微妙,在色彩与光影、色调之外,还开拓出矫饰主义。
    《亚伯拉罕的牺牲》,根据旧约,亚伯拉罕被上帝命令牺牲他的儿子以撒,出于对上帝的忠诚,亚伯拉罕顺从地准备这样做,但在祭坛上被天使阻止了,然后他牺牲了一只公羊代替他的儿子。萨托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情的场景描绘了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这些充满激情的姿势是受到了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启发,拉奥孔是几年前在罗马挖掘出来的,之后才画出了这幅画。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在文艺复兴晚期(1550-1580),在当时意大利混乱的局势下,风格主义成为一种以鼓舞人心和虔诚为目标的艺术流派,主要特点是瘦长的形式、夸大的风格、不平衡的姿势来描绘人类和动物,以此产生戏剧化和强而有力的影像。帕尔米贾尼诺是风格主义,又称矫饰主义的代表人物。
    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   1503一1540年)是北意大利巴马城的画家,画风主要受拉斐尔、柯雷乔的影响,纤细优美。帕尔米贾尼诺梦寐以求的就是创作出比前代大师更有趣、更非凡的作品,因此他画了一些古怪变形的画如“长颈圣母”、  “镜里的自画像”等。他还是丢勒之后最早做蚀刻版画的画家。
   《圣母玛利亚》画家让我们很难决定在这里看到的是圣母玛利亚和她的孩子耶稣,还是爱神维纳斯和她的孩子丘比特,男孩手里拿着一朵象征爱情的玫瑰。是宗教神圣的爱,还是世俗的爱,都留给观者体会。帕米吉亚尼诺的绘画是矫揉造作艺术中的第一个亮点,这幅画的矛盾性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是提香最杰出的学生与继承者,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活动在威尼斯。作品继承提香传统又有创新,在叙事传情方面效仿米开朗基罗,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由于他在绘画中的非凡能量,他被称为伊尔芙罗索(“愤怒”)。他的作品以其肌肉发达的人物、戏剧性的手势和大胆的透视手法为特点,矫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
    《大天使圣米迦勒与撒旦之战》,表现的是圣经启示录中,米迦勒与化身为恶龙的撒旦争斗的叙述上,左边的圣母脚踩月亮,是约翰启示录中描绘的异象。一般绘画是水平构图,而这幅以四十五度对角线构图,米迦勒手中的长枪精确处于对角线,引导观众的视线进入绘画场景这种,聪明地解决了这种非常规的构图给观者的别扭感。画面充满动感和戏剧性,色调偏暗,与威尼斯画派有了显著的区别,他的标新立异,难怪他的师父提香把他逐出了师门。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本韦努托·蒂西(1481-1559年9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费拉拉画派,矫揉主义风格意大利画家。他的绰号叫加罗法罗,可能是因为他习惯用康乃馨的图片在一些作品上签名。
    《酒神的凯旋》,酒神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的凯旋队伍绘画题材,可以追溯到拉斐尔,酒神大醉,三个壮汉都拉不起,还把一头雄狮压得龇牙咧嘴,天使们骑在大象、黑豹、骆驼之上据说大象原型是葡萄牙送给教皇的印度象汉诺。天空中一男一女看热闹,相伴他们的天鹅和孔雀可以确认是宙斯和天后赫拉。酒神的随从半人半羊的萨提儿在前排很显眼,酒神的老师西勒努斯则不确定画中哪个老者。这是加罗法罗斯的一件重要作品,挂在费拉拉的科尔特宫的节日大厅。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多梅尼科·费蒂(Domenico Fetti 1589年罗马-1623年4月16日威尼斯),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画家,主要活跃在威尼斯和罗马,深受鲁本斯的影响,以宗教题材的作品闻名。
    《丢失硬币的寓言》,家具被掀翻,衣服被扔在地上,一个女人躬身在微弱的灯光中寻找硬币,身后墙上巨大的、隆重的阴影压迫着她。我们都带着我们的影子、忧虑、罪,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比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耶稣在寻找我们,这是什么感觉?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卡洛·席格纳尼(1628年5月15日至1719年9月8日)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画家,他的创新风格被称为 “新方式”,引入了一种反思性的、亲密的绘画氛围,这种温和的态度标志着与博洛尼亚绘画流派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一种突破。
    《约瑟和波提法的妻子》,这幅画描绘了旧约圣经中约瑟夫的故事,他掌管着波提法的家庭。波提法的妻子爱上约瑟,想要引诱他,约瑟夫出于对上帝的忠诚而拒绝了她。当美丽的女人情不自禁地抱住他时,他用防御的姿态把她推开,狭窄的八角形用来强调约瑟夫处境的艰难。因为尽管他拒绝了她,波提法的妻子后来指控他强奸。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弗朗西斯科·特雷维萨尼(1656年4月9日至1746年7月30日)是意大利画家,活跃于洛可可早期或巴洛克晚期(巴罗切托)时期,被认为是18世纪上半叶罗马巴洛克风格的中心画家之一。在罗马他受到多位红衣主教的资助,为教会创作了壁画、天顶画、祭坛画。
   《无辜者的大屠杀》, 意象的情感修辞是巴洛克晚期绘画的典型,特雷维萨尼把人物像放在舞台上一样,人物动作激烈,面部表情剧烈。他用这些手法来描绘,大希律王为了除去刚出生不久的耶稣,下令罗马军队屠杀伯利恒及其周围境内的两岁以下婴儿。
    原作是4.5米宽的巨大画作,在二战中被毁,这是画的小尺寸样作。由美国捐献者捐给画廊,捐献者说“绘画的题材是悲剧性的,而在二战的最后几个可怕的星期里,原作的毁灭也是悲剧性的,提醒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可怕后果。通过把这幅画送给德累斯顿人民,我们希望它能让我们所有人想起人类能做的可怕和美丽的事情。”
德累斯顿大师画廊绘画赏析-意大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