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中无大将:廖化能不能做先锋?

(2013-05-07 07:05:07)
标签:

忠臣

董厥

诸葛亮

刘备

荆州

分类: 回眸三国

http://s6/mw690/7d6a8ac5gdc0cbfcb5315&690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夏天,曹魏在司马昭同志的领导下,任命前太傅钟繇之子镇西将军钟会为前线总指挥官,由斜谷、骆谷进攻汉中。此外,司马昭还派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兵三万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辅助钟会伐蜀。
    大约五个月之后,邓艾涉过崇山峻岭的阴平(今甘肃文县)抵达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县),守将马邈率部投降。蜀汉庙堂一片恐慌,刘禅派卫将军诸葛瞻率军抵抗,在绵竹被邓艾打败。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没有给父亲丢脸,晋代史学家干宝说诸葛瞻虽然智不能匡扶危难,勇不足抵抗敌军,但他在外没有辜负国家,在内没有改变父亲志向,忠孝之义值得所有人敬佩。
    诸葛瞻战死沙场,忠孝美名流传天下,然而邓艾并没有因为他的忠孝停留不前,率大军进逼成都。此时刘禅欲哭无泪,听光禄大夫谯周之策投降邓艾,并敕令防守各关隘的将领向曹魏投降。
    我要讲的主人公姓廖名化,他本是蜀汉右车骑将军,因刘禅的一纸降表和一纸敕令成了亡国之将。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春天,廖化与其他蜀汉官吏一起到洛阳。三国时代,年迈体健的将领并不多,廖化就是其中一个。这条通往洛阳的道路上,背负着亡国之痛的廖化悄然离世,而他的功绩也逐渐被世人所忘记。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廖化仅仅是一个笑话,“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然而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传奇。
    廖化很无奈,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却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熠熠生辉,惹得后世争议。我们要知道,廖化绝对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在三国江湖里,他虽然比不上关羽、张飞那样的虎臣,也比不上骁勇善战的魏延,甚至逊于斗字不识的王平,但是他的人生也有别具一格的精彩。
    三国故事分为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自从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之后,热爱三国的人周旋于小说和正史之间。小说中的廖化是黄巾余党,在关公千里走单骑时出场,欲投效名满天下的美髯公被拒绝,成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不断的做铺垫,第二次登场就要等到刘备取西川的时候了。
    然而正史中的廖化,并不是黄巾党,陈寿在《三国志》说他是襄阳人,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说廖化是中卢人,而且还是沔南冠族世家。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中卢就是襄阳郡的下辖县,那么廖化的世家身份应该值得肯定。
    当然有人会说廖化是中卢人与他是世族没什么关系,的确没什么关系,这只是证明习凿齿先生对廖化的记载正确。假如说廖化是黄巾党,那他应该就是根正苗红的农二代,自然就不会和读书人走那么近,然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廖化和南阳人宗预关系很好,官位与张翼齐,在宗预之右。
    廖化能与张翼(高祖父是司空张浩,曾祖父是广陵太守张纲)这样的士人官位相当,绝对不是一个黄巾党所能企及的事情。曹魏集团的张燕最初是黄巾党统帅,朝廷招安封为中郎将,最终的爵位也不过平北将军,安国亭侯。
    既然廖化并非黄巾党,那么他的年龄就得质疑了。对廖化感兴趣的人都比较感兴趣他的年龄,从黄巾起义到蜀汉灭亡,渡过一个多世纪人生的廖化就是一个不死的传说。其实只要稍微动脑思考,一个百多岁的老爷爷骑得上战马,挥动动战刀吗?
    当然廖化是一个老年人,这毋庸置疑。陈寿《三国志·宗预传》中记载,景耀四年,诸葛瞻被任命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平尚书事,共领朝政。这时廖化就找宗预一起去拜访诸葛瞻,新官上任,多走动走动,仕途才有希望嘛!当然廖化已经位极人臣,可能更多想的是北伐时,不要把他这个老头子搞忘了。
    廖化的想法就这么简单,不过宗预就说了,我们都是年过七十的老头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只不过坐着等死罢了,干嘛还要特意去拜访诸葛瞻那小子呢?可见廖化的年龄至少在七十岁以上,当然没有更多的史料证明他的年龄上限,不过很可能他就只有七十多岁的样子。
    那廖化一生有什么光辉事迹呢?陈寿没有在《三国志》中为廖化单独立传,仅在《宗预传》后面附上了一份简历,许多事迹都分散在其他人物传记里。
    关羽驻防荆州的时候,廖化是他的主簿,后来荆州被吕蒙偷袭,廖化被俘虏到江东。不过廖化并没有打算为江东效力,而是选择逃回益州。然而身边还有老母亲,怎么逃回益州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廖化日思夜想,他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装死!
    这招还真管用,当时江东的人都相信了。史书上说廖化“携持老母昼夜西行”,我觉得廖化装死还携带老母逃跑,这应该不太可能。为什么呢?他携带老母亲,不就露陷了吗?应该是廖化躺棺材里,老母亲携带他昼夜逃跑才对。
    不管怎么说,廖化跑出来了,正好在秭归县遇到讨伐孙权的刘备。廖化的逃跑行动堪比关羽的千里走单骑,甚至比关羽更惊险,关羽得到了曹操批准,一路畅通无阻,而廖化只能靠东躲西藏。看着廖化疲惫的身躯,忠贞的眼神,刘备心里很温暖,而且很激动,立马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
    廖化的选择是明智的,留在江东可能一辈子都很难出头,一是人才太多,二是没什么事情能让孙权看重他。这次千里寻主的举动让刘备对他刮目相看,领导人不仅看能力,更看重忠诚度。
    刘备伐吴失败,不久病逝于白帝城,儿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廖化担任丞相参军。从此之后,廖化仕途一片光明,先后做过广武督,阴平太守等职。
    魏明帝景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38年,此时廖化为阴平太守。根据王沈的《魏书》记载,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这里的廖惇指的就是廖化,因为廖化也叫廖淳,而且做过阴平太守,所以此处应该是王沈在传抄过程中的误写。廖化在这仗中的表现非常好,雍州刺史郭淮派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讨伐廖化,结果游奕被廖化打败,而王赟中箭身亡。
    然而这一记载并没有被陈寿写进《三国志》,也没有记载蜀汉在这段时间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仅在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蒋琬住汉中。公元239年,蒋琬为大司马,姜维多次率偏军伐魏。可见《魏书》中对廖化的记载有点可疑,但也不排除其真实性,毕竟关于廖化的记载确实太少了。
    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凉州治无戴叛魏迎蜀,第二年被郭淮打败。姜维迎接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筑城固守,郭淮率兵进攻廖化引姜维回军救援。廖化是否被郭淮打败,《三国志·郭淮传》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说“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不过我认为廖化应该被郭淮打败了,在曹魏嘉平二年(250年),郭淮升任车骑将军的一份诏书中说到“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什么叫做“比岁”呢?就是近几年的意思,可见廖化并不是郭淮的对手,当然郭淮本就是曹魏名将,廖化战败也不算丢人。
   蜀汉景耀二年(259年),廖化和张翼升为左右车骑将军,廖化遥领并州刺史,张翼遥领冀州刺史。由于刘禅在政治和经济上无所作为,姜维连年征战,民众贫困不堪。景耀五年,姜维出兵狄道,廖化劝他不要在穷兵黩武,还说:“如果兵事不停止,必定自焚,这话就是说伯约您!现在智谋和兵力也弱于敌军,怎么能成大事呢?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说的就是现在的事啊!”
    姜维并没有听廖化的话,当然廖化绝对不能改变姜维的想法,之前已经有谯周和张翼劝过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姜维被邓艾打败之后,便到沓中屯田。
    钟会奉司马昭的命令准备进攻蜀汉的时候,姜维给刘禅上表,让张翼、廖化率军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未然。可笑的是刘禅听信黄皓以鬼巫之术来抵挡钟会大军,当钟会攻下汉中,刘禅怕了,派廖化到沓中援救被邓艾牵绊的姜维,派张翼和董厥防守阳安关口防守。
    钟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汉中,这一败犹如山崩地裂,势无可挡,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人不得不退守剑阁。自古以来,一个王朝的兴衰必然与政治得失挂钩,以前学过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劝齐王多采纳群臣的意见,多听缺点,齐王采纳了,最后燕、韩、赵、魏听说后,立马派使者朝见齐国。
    国家除了人才之外,更需要统治者多接纳人才的意见,这样国家才能强盛。以廖化的能力确实算不上一流人才,但至少他是一个忠臣。那廖化有没有能力做先锋呢?所谓先锋,就是行军作战时,冲在最前面的人,当然后来逐渐演化成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人。
    有能力可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但先锋并不是最有能力的人。俗话说得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些军事统帅没有冲锋陷阵依然能打胜仗。陈寿对廖化的评价是“以果烈称”,就是说廖化以果敢和刚烈闻名,打仗勇敢,不怕死。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足以证明廖化璀璨的人生了,他绝对有资格为先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