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听李松林教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2018-11-23 22:23:28)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教学

       7月底8月初与5位老师一起,前往贵阳参加“中培部”组织的暑期培训活动。先后聆听了重庆教师进修学院龚雄飞《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与应然之态》、成都石室中学梁岗校长《创造生命在场的幸福教室》和四川师大李松林教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等精彩报告,激活反思的神经元。他们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声情并茂的讲述,冲撞着我固守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李松林教授用他那一口浓重的的四川话,高屋建瓴地讲述关于《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诙谐幽默地以农民“养”家禽为引子,开始此次的互动式报告,其精湛严密的学术知识、意义显著的教育内容,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深层认识,将以“高效课堂”践行目标引领、问题生成、学生深度学习课堂的进一步探究。

http://s7/bmiddle/005OEYTKzy7mX69hGmi16&690

    一、突破以往情结

   李教授一言以蔽之,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养”为中心,即素养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的“分数”养。像农民种庄稼那样,抓住学生的根本,将富有营养的知识养料,用来发展学生的“根部   ,营养“根部”,促进增长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持续思考,建构知识,发展创新,提升思考力、生成力和表达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目标历经了 “双基”目标,到 “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再到核心素养。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身为教育者,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打破突破以往情结是唯一途径。

   第一,打破“一把抓”情结。聚焦核心,聚集品格,建构价值观念、基本能力 、生态价值观等。

   第二,打破知识点情结。零散、杂散知识没有形成能力,要整体建构,根据课标修订的大概念进行教学。在大概念下,小知识点、小概念的教学;小概念,转化成大概念,学生深度参与。

   第三,打破“短平快”情结。教师教学心太急,往往缺少农民的等待情结,教学不扎实,学生更无消化过程,不能形成素养。学生务必要深度理解, 要深度思考,才能有深远的影响,才能形成能力。

   第四,打破“顾眼前”情结。不能只考虑本节课,务必要考虑能力培养,要培养广泛适应力,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注重情境创设。


  二、深度学习要抓住“三大根本”

李教授指出,“好课”能够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好课”的标准需要严格把握三个根本:学生心理、学科本质、学习本质。“好课”要落实学科知识,简单的学科知识还不能称之为“好课”。当“好课”中的学科知识成为学生依靠的力量与美德时,方才成为“好课”。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要“修身”,“修身”必要“诚意、专心”,要做到“诚意、专心”的前提是要“格物致知”,由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前提是“格物致知”。要做到“格物致知”便要进行“深度学习”。至此,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深度学习的含义就是抓住三大根本的学习。

  (一)抓住学生的根本——触发心灵

   教学之道,道在心灵。一句话,抓根本,要学农民,将知识浇灌到学生的“根部”,即心灵之中,要“养心”,而不是“养身”。如何“养心”呢?要抓兴趣,抓情感,抓思维。即激发兴趣 ,共鸣情感,迸发思维。唯一秘诀是“勾引”,勾引兴趣、情感、思维。勾心靠工具去拨动心弦,工具就是精妙巧妙的学科问题, 找到学生的心灵触发点。那么,如何找到心灵的触发点呢?从以下四点去“触发”心灵。

   第一,新奇处。像朱自清《背影》的新奇点,学生新奇为什么“背影”值得难忘?

   第二,困惑处。困惑是命门,在困惑处把脉诊断。没有困惑便不是课,课堂就是制造困惑、创造困惑的地方。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困惑,何来思考?像为什么几个加法就是乘法?语文课题《金色的鱼钩》的“锈”为什么是“金色”? 有了困惑,就“勾”住了心,就找到了心灵的触发点。

   第三,共鸣处。人本来就孤独,要缓解孤独,就要找共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找到共鸣点,激发兴趣。

   第四,挑战处。凡是对能力具有冲击处、碰撞处、刺激处即为学生的挑战处,让学生尝试、体验、实践,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http://s14/mw690/005OEYTKzy7mX6wGdL74d&690

  (二)抓住教材根本——学科本质

   首先要区分表层知识与学科本质。教材知识,哪个是更有营养?什么样的学科知识更有营养?最有营养部分往往是看不见的。教学是看得见的知识,表层知识,就像吃到的果壳表皮,教学恰恰要忘却的所学的知识“皮壳”。凡看得见的都是表层,发现才是本质知识。苏格拉底说知识是美德,知识是由表及里,要学到学科本质,穷理尽妙,闻理悟道,以格物致知,才能齐天下。因此,教学一定要抓住学科本质,要“养”学生,教学就是教别人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实践。

  (三)抓住学习根本——参与实践

学习即参与,学习就是知识获得,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学习就是实践参与。像小数10.25意义是什么?让学生在商店付钱过程中,解决问题,明白小数意义。

深度课堂就是抓住三大根本的课堂,就是三个“学”,是以学为本的课堂,是从身体到心灵,从表层到本质,获得到深度学习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而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基本。

http://s11/bmiddle/005OEYTKzy7mX6qe3mqaa&690   三、深度学习的知识

   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呢?深度学习要抓住五个着力点,深层动机要激发 ,展开切身体验 ,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从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课堂上往往什么都想讲,致使课堂缺少有营养的知识。他指出课堂中,要抓住学科本质,即表层下的深层知识,也就是教材中体现出的学科本质。李教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学科本质的五点内容:

    第一,从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像乘法的产生,杜甫是诗圣这个称号的来源,像鲁迅明明写的是祥林嫂,为什么把课文的题目写成是“祝福”?

    第二,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像除法的本质,寓言的实质,一波三折情节类小说的阅读规律等。

    第三,从学科的方法与思想。“认识乘法”可以简化思想,“测量石块的体积”知道等量替代法、化归思想,“认识太阳”理解说明方法、主题思想, “元素化合物”学习物质观念、转化思想、分类方法等。

    第四,从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像寓言的表达作用,四边形的生活作用,燃烧原理的生活作用,背斜谷、向斜山的生产作用等。

    第五,从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像前后知识的顺序关系,上下知识的层次关系,左右知识的并列关系,学生要有知识的网络图,梳理知识见间的三大结构关系。

    李教授认为知识作用包括生活作用、生产作用、学科作用,这些作用,需要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切身体会。针对我们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知识教学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李教授给出了基本模式:问题解决教学。针对如何设计问题解决教学,李教授提出了两点策略。第一,核心整合教学。将核心目标融入核心知识中,将核心知识通过核心问题来呈现,将核心问题分成子问题群进行教学,将子问题群安排成活动序列,最终循序渐进地完成核心目标。第二,高阶思维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更深刻”,要培养学生反思思维与批判思维;坚持“更综合”,要培养学生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坚持“更实效”,要培养学生实践思维与创新思维

    总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学习目标设定上是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表达,在学习内容选择上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统整,培养出能用学科眼光观察世界,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教育的变革,我们要走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更需要我们聚焦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最适合学生的优质教育,是我们执著的追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