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0日冠军:西浔《花鸟》
(2020-10-22 21:08:10)
标签:
诗歌赛事 |
分类: 学习空间 |
©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0日比赛评选揭晓,西浔的《花鸟》在32首初选作品和4首补选作品中胜出,荣获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50日“日冠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日开赛,至2021年8月31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获奖名额多达432个,奖金奖品总额达11万元,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花鸟》将配简评在今天的《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西浔将获得奖品:全年(1-4期)《世界诗歌》(中英双语全彩色杂志)一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0日冠军作品:
花鸟
西浔
万物皆不是比喻,
又都是比喻。
蜂是花的鸟。
那是一个不为人类所知的
真实的世界。
我的眼球同一时间
只能聚焦同一个花束,
蜂眼里分裂出的
却不是同一个我。
鸟站在树枝上,像个逗号,
鸟鸣完成了树诉说的一部分。
我们听到的
已被短暂的空白转述它的语义。
同样的,目之所及
是光和阴影和解后留给宇宙的遗产。
我们在黑暗中辨别自身,
用物质粉刷世界的颜色,
在语言中寻求那最不真实的交流。
沉默是这世间唯一的信使。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一个好的诗者不会忘了:他以自我去认证这个世界,同时,他也会在这个世界中认证自我。西浔的《花鸟》就是实现了这样一个互为认证的作品。
诗中所写到的花束、鸟鸣、蜂眼、光、影、树等,可以看作是世界的一切表现。只是说,这种表现是诗者赐予的,当然,这必须是一种诗意的赐予。否则,这种赐予将失去意义。同时,他眼中的这个世界也是亲切的,人性的。这个亲切的世界、人性的世界,也在诗意地去认证一个诗者的存在。
“蜂眼里分裂出的
却不是同一个我。”
虽不是同一个“我”,却正好证明,这是一个在世界中施放出的一个“我”,这至少是一个诗者的“我”,一个超出凡俗的“我”,一个灵魂的“我”。
“我们在黑暗中辨别自身,
用物质粉刷世界的颜色”
这个寓意更在于:进一步认证——我们与世界的关联,与世俗的关联,与人性的关联。不过,这里的“黑暗”、
“物质”、 “粉刷”等语词的应用,过于显像了。
诗,可以讲理,但不可太多、太露、太硬。否则,其表意空间就会受到压迫和损伤。
——陶发美(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这首《花鸟》是一首趋理趣和具有思辩性的作品,表达举重若轻,诗意完整,很巧妙地将抽象转为具象,把看似复杂的关系,通过艺术的处理变得归一和清晰。
首先诗人开始自命一题,类似文章开始的总和,然后引出“蜂与花”“我与时间”“鸟与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但每一段又同时有人的经验参与。“蜂眼里分裂出的/却不是同一个我。”和“我们听到的/已被短暂的空白转述它的语义。”具有布朗肖写的《遗忘,等待》所揭示的个人在时间中与遗忘、等待发生的某种可能。只有深度的个人积淀和日常经验,才会在某时记忆归零又重获新的体验。
诗歌《花鸟》写作上转换自然,前三段不断强化“花”与“鸟”的关系,最后由个人经验上升到一个大的主题,就是存在的真实。能将这种哲学范畴的思想,转化成生活中可感可观的场景和物象,的确很需要功力和诗歌创作的偶然性。
——雷文(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10月20日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列)
初审团评委:
原色土(诗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编辑)
寒 波(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悠然心会(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春 七(诗人,世界诗歌网辽宁频道编辑)
灵 利(诗人,世界诗歌网安徽频道编辑)
沙柳清清(诗人,世界诗歌网内蒙古频道编辑)
陪审团评委:
高书全(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会员)
萧西风(诗人,焦作市作协会员)
张 雷(诗人,山东省作协会员)
复审团评委:
非 渔(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北频道副主编)
冷 燃(诗人,世界诗歌网贵州频道副主编)
大连点点(诗人,世界诗歌网辽宁频道副主编)
金陵倦客(诗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主编)
高 伟(诗人,世界诗歌网山东频道主编)
壬 阁(诗人,世界诗歌网国内频道部副总监、浙江频道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