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29日冠军:李利拉《岳州窑旧址》
(2020-09-30 18:35:39)
标签:
诗歌赛事 |
分类: 学习空间 |
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29日冠军:李利拉《岳州窑旧址》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29日比赛评选揭晓,李利拉的《岳州窑旧址》在43首初选作品中胜出,荣获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第29日“日冠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日开赛,至2021年8月31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获奖名额多达432个,奖金奖品总额达11万元,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岳州窑旧址》将配简评在今天的《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李利拉将获得奖品:全年(1-4期)《世界诗歌》(中英双语全彩色杂志)一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29日冠军作品:
岳州窑旧址
李利拉
从前的那些日子
在窑中睡下
火已被风领走
可窑,还能说些有温度的话
说从前,如何从泥土中
取出一段段传奇
落在紫罐青碗里的斜阳
有些凉了
残留的泥土上
残留的指印指向天空
那个自称窑匠
的上帝不见了
谁的声音在回荡
说人是泥土
欲成大器必经火烧
我来,不为见上帝
只想找到真的窑匠
向他要一点泥土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这是一首具有时空跨度的诗。诗人的心灵诉求是求真。他对岳州窑从前那一段段传奇并没有兴趣。他只想听到来自泥土的心音。
第一节,那在古窑中睡下的从前的日子以及被风领走的火已成曾经。而古窑能够留下的只是它曾经窑变出的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这像极了人类历史上所留传下的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千古风流人物。
第二节
诗人的目光即注视到了那些传奇的瓷器———紫罐青碗里象征着岁月的斜阳的冷寂,又注目到了残留的泥土上窑匠留下的指向天空的指印,这种蒙太奇手法的场景效果,令人在诗境的苍茫里引发沉思。指向天空的指印像极了无语的天问。
第三节,诗人提到了上帝。他说,那个自称窑匠的是上帝。在这里有了角色的转换。窑匠在这里是泥土的上帝。因为他手中的泥土是任他随意揉捏的众生。可是,谁又是窑匠的上帝?而那句“”欲成大器必经火烧”的画外音式的偈语。是说给泥土的,更是说给世间芸芸众生的。那些在历史上成就大事者,又都经历了怎样的血与火的锻烤?经历了怎样的人间苦难?
诗歌的最后一节,尤其耐人寻味。诗人说他这次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见上帝,而是为了找到真的窑匠
,向他要一点泥土。在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的悲悯情怀。诗人内心关注的是泥土,更是泥土样卑微的芸芸众生,包括那些泥土样卑微的窑匠悲苦的历史。
纵览全诗,平和的诗语里,透着苍凉。
——只蝶痴梦(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岳州窑旧址》的第一个好,就在于作者调动了时空的情绪。时间:“从前的那些日子/在窑中睡下”;空间:“落在紫罐青碗里的斜阳/有些凉了/残留的泥土上/残留的指印指向天空”。这里的时空不是生硬的时空,是有温度、有火焰、有声音、有人性的时空。《岳州窑旧址》的第二个好,就在于作者让人与泥土的故事活起来了。诗里有意把上帝造人的故事排开了,而暗示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美妙。当然,作品不是简单的演绎,而是有了新意的拓进。“只想找到真的窑匠/向他要一点泥土”。“要一点泥土”干什么?不说出原因,却有“忽逢幽人,如见道心”的感觉。要说这首诗的不足,我以为,第一节如果作为一种进入,气度不够凝聚,意趣失于平淡。
——陶发美(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29日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列)
初审团评委:
原色土(诗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编辑)
寒 波(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悠然心会(诗人,世界诗歌网诗歌频道编辑)
春 七(诗人,世界诗歌网辽宁频道编辑)
灵 利(诗人,世界诗歌网安徽频道编辑)
沙柳清清(诗人,世界诗歌网内蒙古频道编辑)
陪审团评委:
李贤欢(诗人,世界诗歌网上海频道编辑)
高书全(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会员)
缘圆阁主(诗人,世界诗歌网上海频道编辑)
复审团评委:
冷 燃(诗人,世界诗歌网贵州频道副主编)
康文静(诗人,世界诗歌网河北频道副主编)
大连点点(诗人,世界诗歌网辽宁频道副主编)
非 渔(诗人,世界诗歌网湖北频道副主编)
风 笛(诗人,世界诗歌网上海频道副主编)
壬 阁(诗人,世界诗歌网国内频道部副总监、浙江频道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