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一周冠军:许蓝翔、相宝昌
(2020-09-11 21:42:34)
标签:
诗歌赛事 |
分类: 学习空间 |
由世界诗歌网、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世界诗歌》杂志社、《香港文艺报》社共同举办的“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一周冠军评选今日揭晓。经中国诗歌擂台赛评审团7位评委公开投票和总评审团最后审议,在7首“日冠军”作品中,许蓝翔的《摸骨》、相宝昌的《草的命》同获4票,并列冠军。
中国诗歌擂台赛9月1日正式开赛,9月2日评出第一位“日冠军”,至9月8日,以每天评出一位冠军的速度,共评出第一周7位冠军。世界诗歌网为此动员140多位频道主编、副主编、编辑和会员,分别组建成立初审团、陪审团和复审团,负责每天进行的“日冠军”评选;动员评论频道20位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组建评论团,负责对“日冠军”、“周冠军”作品实时进行点评;邀请40多位国内外著名诗人、批评家组成评审团,负责“周冠军”、“月冠军”评选;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总评审团,负责年度冠亚季军评选。评委规模超过200人,在世界诗歌比赛中可谓前所未有。
根据中国诗歌擂台赛的比赛规定,如出现得票相同的情况,由总评审团决定最终获奖人选。总评审团经商议,鉴于《摸骨》、《草的命》两首诗各有所长,同时考虑到两首诗的作者一位是普通会员,一位是网站编辑,为体现世界诗歌网所有比赛对普通会员和编辑人员的公平对待,总评审团特决定两首作品并列获奖。
“十二背后杯”首届中国诗歌擂台赛于9月1日开赛,至2021年8月31日结束,每天评出一位“日冠军”,每周评出一位“周冠军”,获奖名额多达432个,奖金奖品总额达11万元,年度冠、亚、季军获得者,将邀请出席博鳌国际诗歌节,并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仪式。《摸骨》、《草的命》各由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两位主编简评,在今天的《诗日历》微信公众号发表,并由《香港文艺报》开辟“中国诗歌擂台赛”专栏发表。许蓝翔、相宝昌将获得获奖证书和奖品:价值500元的贵州“十二背后”旅游景点套票(地下裂缝和双河谷)各2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第一周冠军作品:
摸骨
许蓝翔
我曾摸过,野草的骨头
风的骨头,水的骨头
白纸的骨头,还有
灵魂的骨头
为它们一一预测前程
有时摸到光阴的血污
有时摸到,时代的刨花
摸来摸去
我用尽一生的力气
最后摸到的,竟然是
被现实篡改的,一把虚无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有人说凡事都有路径,诗歌也不例外,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进入诗歌,每个人都不同,《摸骨》这首诗进入的就很巧妙,从各种自然的意象“野草”、“风”、“水”、“白纸”自然转换到“灵魂”的意象之中,创造出一种奇异的真实性的效果,更以“光阴的血污”,“时代的刨花”来构筑一种时间与社会氛围,最后把每个人都是“虚无”的一生表达的淋漓尽致。并以一个动词“摸”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终极形态与时代的“虚无”趋向。博尔赫斯说“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那么上帝给予生命的是什么?无非是从鲜活走向虚无的大轮回。“摸骨”给人的启示正在于此。
——宫白云(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主编)
诗人就其本质,——尤其在中国——都是现实主义者。在他敲击任何一个字并组成一首诗的时候,他的全部过去并混合着当下都会奔涌而来,无论其有意抑或无意,又无论其是象喻抑或隐喻,直抒抑或曲笔,描摹的是自然抑或“人”本身,回溯历史抑或展示未来,皆为展示“我”的精神与意识过滤、凝结和生成的过程。一句话,就是将“小我”客观上演化为“大我”意义上的写作历程。往高处看,就是万物注我,往浅处去,便是风花雪月。是为境界。
当野草,风,水,白纸,灵魂,······这些虚实的事物,这些在画法上可以称之为“没骨”的事物,与“骨”联系起来,顿时产生一种奇谲的变异。万物皆有自己的运程,只有经过一次次“触摸”(实践的主观努力)才能有所发现。”光阴“与”时代“,原本是诗写中或可忌讳的大词熟词(亦不可一概而论,关键看如何锲入,化用),放在此处仍属适当的原因就是通过与“血污”和“刨花”的具象组合,简明地对第一段虚实象物完成了类化。前者指”时间“(自然史),后者为”时代“(社会史)。因此我们也可以作如是理解:第二段既是对首段的抽象,也是诗人主观情绪的深化。“血污”是历史的残酷,而“刨花”是人间的虚无。
最后一段直白而肯定。它清楚地表明,这是一首表现毕生发现的努力与对发现真相深度失望的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其叙述结构或许需要增加一些回环跌宕从而更加出人意表,但也显示出诗人对于人的沧桑与失败感慨之烈,使读者因情感的自然介入而产生同理心。这其中,“被现实篡改”一句,可以作为一切草木人生之所以异化的原因,亦是本诗稳定批判力之所在。
——百定安(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草的命
相宝昌
我说这些草啊
庄稼长起来,它们退到田埂
路通了,就蹲守在路边
楼房挺起,它们只好窝在墙角,落草荒野
土地没了,它们攀上峭壁,扣住岩缝
也可能是这样
收了庄稼,它们舒展一下腰身
总有一条路,叫活路
总有一种生,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
谋求立足之地
靠着顽强的信念,它们
活下来。而且
幸运地活出一方草坪
在写有“禁止踩踏”的标语牌下
在都市风光的剪裁中
成为最软绵的一页补丁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草木原本是没有思想情感的,但诗人可以让草木有情,代草木说话。《草的命》这首诗,当然是诗人假草之名,寓人之命,可以说是一首为草(民)请命的诗。但这样的作品并不少见,要脱颖而出很难。我认为本诗作者最成功之处,是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心理反差,让作品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叙述张力:“庄稼长”——“它们退”,“路通了”——“蹲守在路边”,“楼房挺起”——“窝在墙角”,“土地没了”——“攀上峭壁,扣住岩缝”,一路从乡野写到“钢筋水泥的森林”即城市,“活出一方草坪”。“草的命”因此形象如现代人的生存变迁一样立体丰满,作品也因此牵动了读者的心。尾行“成为最软绵的一页补丁”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升华,这也是诗人为我们的时代打上的一块极具典型性的“补丁”,给强势冷漠的世界保留了一份柔软温情。
——白鹤林(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与其说是草的命,还不如说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底层人群的命。他们面对强权和社会上层阶层种种需要和理由,一再退让,谦卑,沉默无声,哪怕被逼到绝境,也不敢反抗命运的压迫和不公。他们安天乐命,生活偶尔给予他们喘息的机会,"舒展一下腰身",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他们总是凭着顽强的求生意志,在难以活下去的地方活了下来,哪怕活得支离破碎,脸色苍白,枯叶一般,似乎只要活着就仿佛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只有极少数的底层人群,有幸进入被保护的特殊阶层,好像彻底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得到了好运,其实,本质上仍是为权力阶层所利用,成为他们的装饰品。《草的命》象征隐喻十分明显,思路清晰,一波三折,是对历史和如今底层人群的精准描述和概括。
——詹明欧(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评审团第一组评委:
(按投票先后排序)
王 法(诗人,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国内频道部总监)
乐 冰(诗人,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
大 枪(诗人、昭通学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牧 野(诗人、世界诗歌网副总编辑)
赵金钟(批评家,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馬世聚(澳大利亚诗人、翻译家)
雪 鹰(诗人、《长淮文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