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用报告文学书写的时代风貌——读《追梦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

标签:
转载 |
用报告文学书写的时代风貌
——读《追梦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
邵天骏
唐根华是一位资深出版人。由他主编的几十本文学作品集,几乎涵盖了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到评论、诗歌和歌谣等大部分文学体裁,成为享誉一方的地域“品牌”。其实,唐根华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既有散文随笔的唯美,又有纪实文学的精华。此外还用文学笔法进行新闻写作,从而使文学与新闻有了一条紧密联系的纽带。这也许是他的一个创造。然而新闻作品里的各项要素依然是脉络可寻,清晰可见,欣赏起来就有着别样的韵味。最近,我有机会阅读到他的《追梦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15万字的容量,共精心选入了28篇报告文学,每一篇都充满了真挚情感的画面,与他之前的散文随笔形成了交相辉映的效果。当然,还有部分报告文学作品没有收入其中,但已经不影响此书的价值凸显。细品慢嚼之中,顿时对他刮目相看。
用报告文学书写时代风貌,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有专门叙述,它属“文学体裁,散文中的一类,是通讯、速写、特写等的统称。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而成,具有新闻特点”。尤其是写人叙事、情景再现、元素捕捉,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动感的影像,更易引起广泛共鸣。《追梦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主要以发生在浦东这块热土上的艰苦创业、企业故事、百姓生活、追寻梦想为背景,深入跟踪企业家的奋斗足迹,大力称道医务者的救死扶伤,切实感悟水利人的奉献精神,全面透视寿险方的奔波之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一次次的人性修炼,一处处工作的场景就是一束束的耀眼光芒,一声声的问候就是一朵朵的鲜花绽放。在讴歌时代、弘扬先进、直面人生、广接地气方面,唐根华无疑是做了一回有心人。他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岁月的静好。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力。没有真实,也就没有可以进一步夯实的基础。就像造房子那样,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这就要求作家在采访和写作中,要深入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人生,善于总结经验,力求洞悉人物。在这本报告文学集里,第一篇《用心驾驭“界龙”船,引领村民生活美——访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界龙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马凤英》就值得好好一读。对于界龙的印象,外界许多人是有兴趣深入予以了解的。界龙早已名声在外,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它能够达到今天的富裕程度,是当年“敢于先吃螃蟹”的自然结果。如今,1973年出生的马凤英又怎样将“传帮带”顺利地接住,里面的故事肯定不少。而这些故事,可以给后人一个重温的“样本”,自然需要好好深入挖掘。唐根华的细心、用心,从各个角度较好地记录下了界龙的“美丽风景”,可谓是难能可贵。
从一环紧扣一环的精彩故事中,我与许多人一样,跌入到了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的境地里。动迁历来是一个棘手和敏感的话题,如果动迁方胳膊稍微往里或往外弯一点,尺寸就会明显起变化。马凤英在这件事上丝毫不含糊,她的智慧运用,她的化解矛盾的能力,她的心系村民的无私,都浓缩在了报告文学的一个个故事内。在“心写孝道,唱响大爱颂歌”一节,马凤英对孝道的理解,对大爱的坚守,都在唐根华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小溪流”涌动着“大浪花”。我从这里仿佛听到了界龙引领者的心声,不由得对她的品格、品行和品德肃然起敬。孝道和大爱永远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现实题材。唐根华的这篇报告文学,精彩之处同时还体现在了其他的两个小节里,整篇文章更显丰富和丰满,更有回味的冲动,作品的可信度、可看性比比皆是,多次打动人心。
这本报告文学集,《追梦足迹》的书名我以为至少隐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追梦”不仅是报告文学书写者的心念,也是书中被采写人物的行动。“追梦”完全不是单方面的。这样的结构方式不经意间就显得意蕴深厚,也为书写者更好地审视自己、学有榜样创造了条件。二是“追梦”除了采访和被采访对象外,对于读者的感染力同样能够激发他们的“追梦”动力。于是,书名给予人的感受就无形中变得多了起来。如《兴趣圆了水利梦——记浦东新区河道管理事务中心彭元富的追梦人生》《一腔故土情 成就梦中人——记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红刚》《笔耕起狂澜,一生筑成梦——记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农民作家瞿天恩长篇小说创作》,都有追梦的点点足迹可寻,也都有圆梦的种种喜悦在身,这使得这本报告文学集又多了锦上添花的光亮。
从小对水的浓厚兴趣,终使江苏泰州一位农家的孩子长大后有了事业的逐梦机会。作为一位浦东新区引进人才,彭元富在河道管理事务中心大显身手。勤奋踏实,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每一步的脚印,在不断地实现着他的人生目标。唐根华对此描写细致入里,很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冬天要冒着刺骨寒风跑现场,下雨天不知道要有多少次淋成像落汤鸡一样。”那种贴切的比喻,十分朴实自然,一种感人的形象顿时跃入眼帘,画面感强烈似乎近在眼前。有时,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不需要很多夸奖的堆砌。短短的一二句话,非常简单的情景铺垫,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自然结果。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正是因为逐梦力量的强大,更能处处显露出其风采。特别是在下雨天,撑伞或披雨衣外出是基本常识。可是因为水利工作的特殊性,人在现场,常常连雨伞和雨衣也没有或来不及拿,于是不时成了落汤鸡就是可以想象的了。这似乎也是人生逐梦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一定代价。唐根华把它描写得令人百感交集。
而对创业者王红刚的描写,红刚青扁豆品牌创始人形象很快出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篇报告文学里,唐根华紧紧围绕王红刚创业史认真做足文章。梦想一旦与故乡情挂上了钩,就有了一股浑身使不完的劲。那种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得,呼之欲出,分外鲜活。报告文学书写的时代风貌和生动形象在此很好地体现在了深情凝望上,反映在了人生价值观的闪光点中。“一家富,不算富,千家万户富才是真正意义的农民富。”唐根华如此深情地写道。王红刚的筑梦、追梦人生,并不只单单想着自己,他“有一种乐于助人的品德”。那样的无私情怀,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作家的人物描写在此显得驾轻就熟,富有诗意和想象力。从一个人的创业延伸到众多人一起相帮相扶,这是需要有高度精神境界的。自然品牌的效应也由此完全地凸显出来,并给了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农民作家瞿天恩种地是一把好手,文学创作也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古村乱世情》,字数竟然高达28万字之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双手粗糙、满是老茧的农民在笔尖下流淌出文学味浓浓的精彩篇章呢?唐根华在报告文学里分别以“童年梦想”“立志写长篇”“一生磨一剑”“梦想成真”四个方面一路追寻瞿天恩的足迹,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志向和勤奋更是一个人抵达成功彼岸的坚实保障者。瞿天恩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不俗成就,在于他始终认准了人生的方向。唐根华对瞿天恩精神世界的探究,对一个祖祖辈辈农民身份的洞察,对笔耕能起狂澜的深入思考,较好地诠释了瞿天恩长篇小说创作所达到的“古村三部曲,一生铸成梦”人生阶梯。报告文学书写的时代风貌,再一次得以呈现。
写报告文学,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写的,唐根华无疑具有这方面的才华。他对人物和事物的细致观察,他对报告文学的创作热情,他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都使他的一篇篇报告文学有了相当的宽度和厚度。也许,这也是他另外不断收获随笔作品的一个原因。一个作家如果能够沉下心来,为先进人物喝彩,为民鼓与呼,为正义战胜邪恶“摇旗呐喊”,这本身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追梦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也为人们开启了一段“成功”之旅。报告文学书写的时代风貌,包括它由此带来的生动影像,竟是那么触手可及,亦是那么美不胜收。契诃夫说:“人要有三个头脑:与生俱来的头脑,从书籍中得来的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头脑。”在唐根华这本用心创作的报告文学集里,我似乎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