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浦东作家聚集书院镇举办“报告文学”创作笔会---作品选登之五
标签:
转载 |
用一生的爱编织“竹”的梦
早就听说,在书院镇上有一位老竹匠,手艺高、名气响。笔者很想拜访他,目睹这位艺人的风采!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机会终于来了,十月中旬,我们浦东的几位作家应书院镇传媒办的邀请,来到了翰墨飘香的书院镇文化中心,并联合举办了一次“走进书院历史深处,解读‘非遗’传人风采”的报告文学创作笔会,值此,笔者很荣幸被安排去书院镇棉场村(丰产村)去采访这位“名闻天下”的老竹匠——朱福根。
十月中旬,秋高气爽。我驾驶着汽车在老芦公路上疾驶,很快穿过了书院镇,一个小转弯,进入了整洁宽畅的东大公路,只见道路的两侧,林立的高楼如精致的彩色积木,空旷处不时看到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穗被和风一吹跳着“摇头摆尾”的舞蹈,仿佛欢迎着我们远方过来的客人。放眼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波浪起伏,景色格外壮观,似乎超越天空的彩云,宛若一张由高级美术大师设计的佳作,令人赞叹!令人叫绝的自然美图!一瞬间,汽车很快进入通向丰产村的乡村道路,坐在我们旁边的小朱指着前面的两间平瓦房说:“到了,就这里。”“嗄”一个刹车,汽车在一块空旷的场地上停下,我们一行走下了车。小朱指着坐在门口旁正在编着簸箕的朱福根说,这就是我们镇有名“竹匠”朱老伯。“哦”我一个箭步跨上去,握着朱福根老伯的手,顿感像一只铁钳把我的手卡住。“啊!多么粗壮有力”。我仔细一打量,朱老伯的手,是一双不平常的手,在竹林中精雕细刻了几十年的啊!手心里一块厚厚的金黄色的皮茧像铜钱一样坚硬发亮,每只手指粗壮的已看不出细纹,漫长的岁月见证了朱福根老伯的深厚竹艺功底和惊人的“竹梦”心路历程。
今年85岁的朱福根,一点看不出有这么大一把年龄, 他身材不高, 走路骄健,头上戴着一只鸭舌式的帽子,身上穿着一件工作的两用茄克衫,嘴里叼着一根香烟,双手不停地挥舞着蔑丝,灵巧串梭来回编织着“竹器”。看上去还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要不是看他的身份,根本看不出如此高的年龄。笔者说明来意后,他一面编织着手里的竹器,一面习惯性又吸了一口烟,慢慢地回忆起自己走过的“竹梦”人生。
“竹”艺技术童年学
朱福根1933年3月出生在浦东书院镇丰产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里,由于经济的困难,福根只念了私塾小学二年就辍学不读了,小小的年纪就开始走上了一条种田、割草、看牛、放羊的艰苦的生存之道。当时小福根尽管只有十来岁,但小家伙天资聪明、又能干。记得在当时老宅的北边有一条园沟宅河,河的岸边上自然长出了许多竹子。福根一面挑着刚从泥地钻出的竹笋,拿回家给妈妈烧“油焖笋”吃,一面在竹园里挑着各种竹子,做起了各式各样的小玩具,像用小叶子编成竹帽,用竹杆做成抽水筒、弹弓、口哨等等,还时常分享给小朋友们一道做着游戏,享受着童年的欢乐时光。从此,竹在小福根身上结下了缘,竹在小福根身上埋下了爱的种子。
父亲看到孩子对“竹”情有独钟,还能做各种细致的“竹”编玩具,觉得是一块料,应让他学一点“竹”匠手艺,于是就托朋友把福根送到了上海南码头的浦东南路1076号,一个大的竹行里学竹艺,并拜竹艺名师——徐惠新为老师,专攻“竹艺”技术,从此,朱福根就走了一条“竹梦”之路,时年只有13岁!
13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着童趣的时代,但对朱福根来说,却走上了一条艰难崎岖攀登“竹艺”的技术之路。
师傅首先叫他锯料,就是把一根十几米长,有碗口粗的毛竹,根据编织竹制品的需要,量好尺寸,一段一段锯断,第二步就是用劈竹刀,把锯成段的毛竹,劈成一二公分左右的竹条,再把竹条劈成只有零点几个毫米的竹篾丝,其中劈下第一层最好的料,叫篾青丝,第二层就叫蔑黄了;第三步就是把劈成的竹蔑丝编织成各种竹制产品,像竹篮、饭篮、四角篮、米经篮、排篮、簸箕、竹筛等等各种竹艺制品。
由于爱上了竹艺,福根很勤奋,一门心思想学好这门手艺,给父亲一个称心回报。福根每天一早起床就开始整理场地,布置样品,劈竹头,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关门打烊。几天下来,浑身腰酸背痛,小小白嫩的手指上布满了紫色血泡,还有竹刺刺满了手心手背,一动就钻心直痛。但福根很能吃苦,为了防止血泡的破裂,他用布条紧紧地包住自己的手心手背,再开始劈竹、编篮,工作中常常血泡渗透到布外,还不停地做。徐师傅看着福根也很心痛,关心地叫福根休息一下,或调换一下工种。但福根就是不肯,因为此时的福根开始懂事了,深深明白,要学好一门手艺是非下功夫不可的,必须要付出、要吃苦,更要为父母争光。福根想着这些,就一天一天的挺了过来。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福根很快学会了锯、劈、刨、编、算等全套竹艺技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两年后朱福根做的竹篮制品,由于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外观漂亮,坚固耐用,很快在浦东南路一带名声响起,客户纷至沓来,订单源源不断,生意十分兴隆。“徐惠新竹器行”因来了一个小师傅名叫朱福根而出尽风头……
“竹”架入云写春秋
越是忙碌,越是紧张,时间会过得越快,一瞬眼的功夫,屈指一数,朱福根来到浦东学竹艺已快5年了。昔日的儿童,今日已长成一个十七八岁的英俊小伙子了。更为可喜的是在竹艺领域里成为一个行家里手,正展示着青春竹艺的无穷魅力。
“一样顺,样样顺”。1951年刚刚组建成立的“华东建筑一公司”急需一名竹匠,要为工地上搭脚手架和做竹篱笆,该公司打听到在浦东南路有家竹器行里有一个小伙子竹艺技术高超,人品好老实肯干,就慕名寻来,决定高薪聘请朱福根为全民国企员工。当时在建国初期,能成为一名国企员工拿工资、吃皇粮、有豆腐票,是一件十分荣耀的大喜事,朱福根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当然很高兴,几年的心血没有白化,眼看就能换来一个好单位,但也有点忧愁,感觉要离开多年来培养关心自己的好师傅,有点依依不舍,师傅能支持我吗?朱福根思考着,决定先征求一下师傅的意见,想不到徐惠新师傅听到了这个喜讯,也兴高采列,激动地说:“小朱,你技术学好了,能远走高飞,独挡一面,师傅为你高兴,也为你骄傲,你明天去吧!好好干!”
阳春五月,鲜花盛开。朱福根带着师傅的嘱托,带着竹匠工艺技术跨进了华东一公司的大门,踏上一条“竹”架入云写春秋的创新之路。
大家都知道,竹子的表皮是很光滑的,如果方法不对,即使你绑得再紧,也会往下滑,而掌握了捆绑的技巧,就会轻轻松松让竹子听你的话。
朱福根像一位巧妇一样来到工地上,根据师傅教的捆绑毛竹的手法和经验,用麻绳按“八字结”的加固再多绕一圈基础上,干净利索的就把两根竹子紧固的连结在一起,而且受力越大,打的结被捆得越紧,两竹越牢靠。朱福根不但捆紧艺术高超,再看他劈出来的竹片,厚薄均匀,粗细一致,手艺十分娴熟,编出来的竹篱笆既紧密又牢固,铺在脚手架上安全美观。当时公司负责项目的经理,一看就一个行家,就慧眼识泰山,破格提拔朱福根全面负责搭建脚手架工作。
从此,朱福根生龙活虎地战斗在上海、江苏、浙江的各大工地上,精心搭建成千上万的脚手架,成为一名出色的架子工,多次在公司年度评比中荣获先进个人,受到了公司领导的嘉奖。正当朱福根事业风生水起发展有成,领导要提干的重要时刻,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家里的妻子,由于在农村养家糊口过度的操心劳累,着了凉生了一场重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为了一个家,朱福根当即决定辞去工作,担当起了家里的一切“买、汰、烧”管小孩重任,公司领导得知到这个实际情况后,也很同情,给了朱福根一笔补偿费,并再三叮嘱朱福根你随时可来上班。朱福根点点头,眼眶里闪耀着激动的泪花,怎么能忘记,在华东工地上写下了五个难忘的春秋,流下了不知多少心血和汗水,幢幢高楼见证了朱福根在“脚手架”上展翅高飞的英姿!
“竹”铺小店十里香
“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朱福根回到家乡后精心照顾好妻子,料理好家里的大小事务,另一方面又发挥自己的竹匠手艺,不分白天黑夜,精心编织了品种繁多、色彩靓丽的竹篮制品,供老百姓选购。很快吸引了附近的农民,“洋溢村”也活跃了起来,到朱福根家里来看样丶订购的农民络绎不绝。甚至远在川沙、奉贤、金山和市区的客户也纷至踏来,慕名寻到朱福根的家里,要订购“竹篮”“饭篮”“四角篮”“米经篮”“竹匾”“竹篱笆”等,其中有一个市区的客户一次就向朱福根订购了100只饭篮,以作为公司的福利分发给职工。因饭篮几乎是每户人家用的必须品。记得在那时六、七十年代,“饭篮”的作用不仅是放置饭菜,还可以防馊。只要你将“篮”悬挂在通风的弄堂口,第二天吃还是十分可口,味道照样鲜美。在农村有的村民干脆将“饭篮”悬吊在井里,效果更佳。
朱福根编织的饭篮很有特色,规格齐全,也有一层、二层、三层的分别摆各种饭菜,容量也大,深受村民的喜爱,是在那时最热销的产品。在竹制品中,饭篮也是最难编织的一种。据朱福根老伯介绍,首先要选料精,全部采用第一层篾青,这样做出来的饭篮结实而光滑;其次编织技术要求高,一般饭篮要设计六个角,还要配盖头、拎攀,因此在编织前一定要认真计算好距离,打好样,配好料,比如一个角需要用8根篾,那么就统一按8根排列,篮大一点的用10根篾,那就统一用10根,不能弄错或者多一根、少一根,一旦出现差错,“篮”编织就失败,必须返工重来,竹匠看上去是粗活,实际上也是很精细的,做工也是考究的。
为方便顾客购买,朱福根又在书院镇北侧洋溢港边上租了一间房屋,挂起了“朱福根竹铺店”的牌子,十五年来朱福根以店为家,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以独特竹匠工艺,编织了成千上万的竹制品,不断地走进千家万户,为百姓的生活,为创造绿色环保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竹匠传人。当笔者问起他一生倾注心血做匠人,收入如何呢?朱福根老伯笑笑说:“要说收入,真像一个讨饭人,我算一笔账给你们听,按现在价格算,每只四角竹篮销售价10元,我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下午6点,要做10来个小时,才能完成4只篮头。那末一天的收入就是40元,扣除竹的成本约15元,可想而知一天只有25元。”“哦”“收入真是微薄啊!”但朱福根就是爱好着这一行当,一生不为名、不为利,坚守着这一块“匠人”阵地,充分地展示了“匠人”的风采,写出了一幅幅“竹铺小店十里香”的繁荣图景!
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交流、采访,朱福根的匠艺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正当我们起身告别的时候,突然门外传来了一阵二轮轻便摩托车的声音,由远而近。“你就是朱福根老竹匠吗?”只见一个头戴安全帽,开着摩托车的人边说边从摩托车上跨下来,此人自我介绍说:“我是浦东迪士尼乐园工程项目部负责人杨文军。我园近日要打造1000平方米的竹林小屋,特别是屋面材料全部采用毛竹的第一层篾青组成,工艺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特想聘请朱老伯‘老法师’出场,在用料、劈篾上进行技术把关,当顾问……”
“哦。”只见朱老伯很爽快的答应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年85岁的朱福根又将战斗在迪士尼工地,编织着新的“竹梦”,相信这个梦会更圆、更精彩、更伟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