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苏州颁奖

标签:
文讯 |
分类: 转载 |
2016年10月29日14:17 来源:扬子晚报网 顾秋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MediaFile/2016/1029/MAIN201610291423000057293566242.jpg
10月28日,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122周年诞辰日。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举行。经评委会评选,全国46名作家型教师获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记者获悉,全国教师最高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基地将永久落户叶老的第二故乡——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叶圣陶命名“全国教师文学奖”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并永久落户苏州甪直,旨在弘扬叶圣陶文学精神与语文教育思想,倡导教师文学创作,促进教师文学修养的提高,推举出富有文学魅力和文化品位的作家型教师,倡导“像叶圣陶一样当老师”,最终惠及广大学生。
今天,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也来到了颁奖现场。对于已经举办两届的“教师文学奖”冠名为“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她表示非常赞同。“爷爷自己就做过教师,他的写作生涯就开始于他的教师生涯。他把写作和教育相辅相成地融合在一起,伴随和成就了他的一生。”同时,叶老一直都把培养和鼓励教师进行文学创作放在心上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叶小沫介绍,父亲统计过,在爷爷的短篇小说里,取材于教育题材的大约占了五分之一,而爷爷唯一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也是一本取材于教育题材的小说。“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年代,教育都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我们相信,用叶圣陶的名字来为教师文学奖命名,一定会得到广大热爱文学的教师们的支持和认同。”
现场,叶小沫作了主题为《愿小苗长成大树》的发言。她表示,教育战线正是广大教师工作、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承继叶圣陶先生志愿,写出更多反映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反映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反映孩子们校园生活的好作品。
全国46名作家型教师获此殊荣
本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的评委会由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担任主任,由国内文学、教育权威专家担任评委。据统计,评奖征集共收到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及出版社推荐的参评作品计219件。
经初评,入围图书著作55部,其中诗歌类9部、散文类26部、小说20部;入围单篇作品45件,其中小说13件,散文21件,诗歌11件。
经评委会投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图书著作特别荣誉奖,陕西师范大学红柯的长篇小说《少女萨吾尔登》等5名教师的作品获图书著作奖,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王如长篇小说《追太阳》等10名教师获图书著作提名奖,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梁友彬中篇小说《枯枝牡丹》等10名教师获单篇作品奖,广西贺州市文博双语实验学校莫永忠中篇小说《荒地师魂》等20名教师获单篇作品提名奖。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坚持写了30多年小说。因为有了文学创作,阅读、思考、教学才能收获更多快乐。”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余一鸣在颁奖台上激动地说,继续写下去,是他一生不可替代的事。
叶老教育和创作生涯从甪直开始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一个平民家庭。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镇长陈菊林介绍,1917年春,23岁的叶圣陶应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若宾的邀请来到甪直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文学实践,对教材、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为形成叶圣陶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同时,叶圣陶在教学之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杂诗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甪直的4年多时间,对叶圣陶先生的一生起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77年,83岁高龄的叶老重访甪直时曾深情地说:“我真正的教育生涯和创作生涯是从甪直开始的”,他把甪直称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就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这一年的年底,就把叶老的骨灰从北京接回了甪直,长眠于他和学生们一起劳动过的土地上。
“叶圣陶纪念馆落成至今,我们进行了多次修缮,不断完善展示的图文版面、室内装修、声光电安装,还优化了叶老当年创办的、让学生体验劳作的‘生生农场’环境等。”如今,叶圣陶纪念馆已经成为民进中央会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全国各级叶圣陶研究会活动基地。
甪直筹建“圣陶书院”
“今年,我们在甫里书院原址规划筹建‘圣陶书院’,集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学术研究于一体。”陈镇长介绍,圣陶书院的规划筹建工作已经得到了民进中央严隽琪主席等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在“圣陶书院”内开辟“中国百年教科书陈列馆”,展示叶圣陶先生编辑教材的成果,弘扬叶圣陶为人为学、立身处世的道德风范。
今年8月,甪直镇成立了“叶圣陶研究中心”,将全面系统地研究叶圣陶在教育、文学、编辑、出版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成果,使其代代相传,经久不息,不断引领吴地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广大热爱文学的教师们成为富有文学魅力和文化品位的作家型教师,用你们的作品、人品来教育、影响学生。”陈菊林透露,目前甪直又开始筹备2017年春举办的“纪念叶圣陶到甪直100周年”活动。
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主奖颁奖辞
红柯长篇小说《少女萨吾尔登》获奖理由:
红柯,本名杨宏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国内有影响的实力作家。其小说创作曾获冯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陕西省文艺大奖等。
长篇小说《少女萨吾尔登》,红柯以深沉的语言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讲述了以传统的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唤醒经受苦难而开启新生活的人生故事,无论是蒙古族姑娘金花,还是做幼儿教师的姑娘张海燕,都因为喜欢《萨吾尔登》而热爱生命,并且把那充满生命活力的爱,传递给不幸的人,在灾祸面前不弃不离,表现了人生的善良与高尚的美好爱情。作家有着从陕西到新疆的十年生活经历,他挚爱新疆,又深爱故乡,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相交融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西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余一鸣中篇小说集《愤怒的小鸟》获奖理由:
作者余一鸣,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小说作品100多万字,60多次入选文学选刊和年度选本、年鉴,数次进入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人民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南京金陵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奖、《小说选刊》年度奖等奖项。
这部小说集选收了余一鸣《愤怒的小鸟》《种桃种李种春风》两篇以学校教育为题材的中篇小说。作为中学教师,作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化为小说独特的艺术元素,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体验与发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引起我们对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深刻思考。小说的结构与叙述不落俗套,语言描写与情节推动内敛节制而富有节奏,人物的刻画细腻生动幽默而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作品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现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引人共鸣;表面上描述的是生活事象的蹊跷与诡异,内里却是人的心理现实的脉象与社会精神状态的流向,令人反思。
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获奖理由
丁立梅,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作品集三十多部,大量作品被选作中考语文阅读试题,有作品选入中学课本。
《有美一朵,向晚生香》系作者十年散文自选集,收录作品90篇。这些散文佳作文笔细腻,语句质朴,清新温婉,意境隽永,在看似平淡的小场景、小事件中,每每发现与众不同的诗意,传递着爱与感动,字里行间无处不生发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与哲思,无处不表现出一位教师所具有的责任感与无尽的爱意,令人启迪。
张佐香散文集《亲亲麦子》获奖理由
张佐香,江苏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作品百万字,其散文作品被30多个省市选为中高考阅读试题,有作品入选语文教材。
《亲亲麦子》入选百篇散文佳作,篇篇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逸的情趣。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诗意地将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琐屑与形而上的思考有机融合,通过对故乡风物的吟咏,以温暖的笔调与鲜活的姿态呈现情感的核心,探求生命存在的本体价值与终极意义,启迪人们反观现实、反思自我,使其作品具有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相得益彰的内力,体现了作为一名小学女教师对生活细腻的发现和责任感。
李秀英诗集《低处的生活》获奖理由:
李秀英,山东省威海市古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诗歌协会副秘书长,已发表诗歌散文百篇。她不仅在写作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创办文学社,带领学生编辑刊物,而且自己边教书边创作,教学与创作相得益彰。
《低处的生活》是她的第一部诗歌选集,选收了二十多年的诗歌佳作100余首,分为“月下的舞蹈”“大地的琴弦”“唇边的尘世”“画框里的炊烟”四辑,分别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世界、自然风物、社会生活和故乡的人事。她的诗歌语言干净简洁,明朗的诗句蕴含丰富的诗意,不晦涩,不浅薄,有着女性教师所特有的爱与健康自然、优雅宜人的生活体验,无论是对生命的思考,还是对故园的咏叹,都在温婉的良知中充满坚韧的力量。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特别荣誉奖 曹文轩 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奖理由: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
和曹文轩以往的小说不同,长篇小说《蜻蜓眼》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小说以优雅唯美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一个国际家庭在历史变迁中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高贵、优雅与尊严如何被毁灭的故事,表达了作家对优雅生活的赞许,对美好感情的期待,对不同文化背景沟通、理解、融合的梦想。当这一切被摧毁时,文明的尊严无处安放,这是一个可以上升到深刻反思层面的故事,又是一个良善、优雅、美丽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类乃至家庭的相处之道,我们应该如何摆脱残忍、物质和粗陋。编辑:乔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