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命的赞歌
-----读杨金邦<<生日蜡烛>>有感
生日蜡烛
用生命点燃了
一柱柱光阴
一柱比一柱壮
一柱比一柱短
火焰爆出花朵
送出朵朵希望
免不了微风拂过
活跃了你的模样
风唱着春夏秋冬
携走你的热
闪烁你的光
原载<<星星诗刊>>1992年第8期
时间和空间都具有无限性,其两端是无限延伸的,永远达不到边际,没有开始和结束。而对于人类来说,却有开始或许将来还会有结束的一天。
人生是有限的,如果把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放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中,真是显得太渺茫和可悲了。历史上一位古人感叹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那悲叹于人生之短暂的恋歌深深地触及着我们这些后来者。不过,我们在悲叹之余还应在心灵深处感受至其中的奋发抗争命运短暂的一首生命的赞歌。
每一个真正的人,是清楚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的。都为自身设有“纪念站口”,以此舒心地作别昨天的回忆并潇洒地接受明天的献礼。
“用生命点燃了/一柱柱光阴/一柱比一壮/一柱比一柱短”,那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日蜡烛是用生命点燃的时间的光阴。作者这里对“蜡烛”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透过有形的实体,使我们看到了人生越来越短。因为时间是无情的,促使着你的人生一步一步地靠近生命的边缘。
生日蜡烛的燃烧,我们应知道这是生命的火焰在燃烧,它所爆出的花朵是饱满着希望和追求的。
在你的生命之花绽放的过程中,“免不了微风拂过”,这是时代飞旋时的冲击,必然“活跃了你的模样”,使你的生命之火愈烧愈旺。并且“风唱着春夏秋冬”的歌曲,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携着你的热/闪烁你的光”,由于你的“光”和“热”被“风”携走,闪烁到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你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值得被赞颂。
二
团结就是力量
----读詹永祥<<火药>>有感
火药
火药于无声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火药的前方是死
后面是生
火药坐在生死之间
等待一生辉煌一次的
死亡
一硝二磺三木炭
平凡和平凡团结起来
就不再平凡
火药啊,这一份
先人的礼物
一点小小的火种
也能让我们平静的生活
开放一簇炫丽的花朵
───原载《星星诗刊》1992年第8期
“团结”一词,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安内对外的程度上所发挥的凝聚力是巨大的。而提示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主题的篇章大有所在。
詹永祥的<<火药>>所提示的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火药>>一诗,构思精巧,诗的形象具体、鲜明、感人,结构紧凑。诗在提示“团结”的主题的前提下,也给人对诗的含蕴具有多义性的思考,富有一定的哲理。
下面让我们从具体的诗句中来领略它的风采:
“一硝二磺三木炭”,硝,磺,木炭这些物质是我们平常的易见物,实属平凡中的平凡。但它们就是坐在生与死之间的火药的物质结构成份。同样是平凡的物质,而一旦它们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就不再平凡”。这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理性思考:平凡中所显示的伟大。而使它们融合,紧紧团结纵组合在一起的是我们华夏子孙的祖先的结晶,是一份送给后人的“先人的礼物”。这件礼物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待着辉煌的死亡。而“死亡”正是平凡中伟大的复活。它能指示生死的方向。“火药的前方是死/后面是生”,而使“死亡”辉煌的是“平凡和平凡团结起来”的结果。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面对先人的这份礼物,这一民族之光的火种,我们会获得许多思索,在平静的生活中“开放一簇炫丽的花朵”。
总之,《火药》一诗对我们能有许多启迪,而这些启迪发散于“团结就是力量”这块生发物上。
三
纯洁之美
-----读园静<<粉竹>>点滴
粉竹
在我灵魂的深底,也坚守着这样的一枝。
玉洁冰清的粉竹哟!
你是少女羞怯的微笑,淡粉的薄纱掩着临风的秀姿。
你是纯洁,你是天真,幼嫩的枝叶张开,似修道院里年轻的虔诚。
你是重彩油画里纯清的一笔,是婷立的白雪公主,莹莹圣光,洗净了多少凝视的眼瞳.......
谁,在你的粉白上划下了一道罪恶的污痕!
-------原载<<星星诗刊>>1992年第8期
人生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与人类融合在一起因而人的灵性就很容易地移植到其它事物之中。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就能通过不同的事物表现出来。诗人园静的散文诗<<粉竹>>就是一种纯洁之美的移植与表现。
“在我灵魂的深底,也坚守着这样的一枝”。触及心灵深处,并永驻其中的是一枝什么东西呢?
“玉洁冰清的粉竹哟!”原来是一枝粉竹。所谓“粉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具有“玉洁冰清”的气质。实质上诗人这里已将感情、一种美寄托到了“粉竹”身上。因而使“粉竹”具有了象征意义:一种纯洁的崇高美。
诗紧接着用连续的鲜明的美感的形象来加深印象。这里作者的感情呈激流性,有着音乐的奔放特性。很好地赞美了纯洁之美。
“你是少女羞怯的微笑,淡粉的薄纱掩着临风的秀姿”。
“你是纯洁,你是天真。幼嫩的枝叶张开,似修道院里年轻的虔诚”。
“你是重彩油画里纯清的一笔,是婷立的白雪公主,莹莹圣光,洗净了多少凝视的眼瞳......”
“少女”、“修道院里年轻的虔诚”、“白雪公主”,这都是纯洁的代名词,是具有美感的形象,是鲜活的形象。给读者以立体美的印象,极大程度地呈现出纯洁的崇高美。
“谁,在你的粉白上划下了一道罪恶的污痕!”诗的最后一句,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鞭鞑了对纯洁美的破坏行为,相反地进一步颂扬了纯洁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