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的需要而创作的书,才有生命力
——写在《游遍上海》新书第二版印刷之际
![[转载]为人民的需要而创作的书,才有生命力——写在《游遍上海》新书第二版印刷之际 [转载]为人民的需要而创作的书,才有生命力——写在《游遍上海》新书第二版印刷之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火爆的义卖现场.
![[转载]为人民的需要而创作的书,才有生命力——写在《游遍上海》新书第二版印刷之际 [转载]为人民的需要而创作的书,才有生命力——写在《游遍上海》新书第二版印刷之际](//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游遍上海>>一书封面
在马蹄声声喜迎羊年之际,近日由86岁高龄的赵伟道老先生撰写的《游遍上海》新书首发仪式在上海临港养护院会议厅内隆重举行,来自上海老年基金会浦东分会、浦东养老行业协会、南汇新城镇人民政府、书院镇总工会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共有1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首发仪式活动上,对该书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了荣誉证书和锦旗,参加仪式的志愿者、记者、作家、群众都纷纷涌向义卖柜台上捐款购书,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这一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在《东方城乡报》、《市场信息报》、《浦东时报》、《健康周刊》、《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浦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发和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来电订购该书的读者络绎不绝,截止笔者发稿前,首版《游遍上海》3000本已全部义卖,赠书完毕。为满足读者的需要,上海临港养护院院长黄飞不得不决定再加印5000本以满足上海及外省市到沪游玩的市民需要,并规定按成本价发售。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游遍上海》一书受到老百姓的如此热烈选择呢?分析其中的主要有:
一:选择题材好
出版一本书,要让老百姓接受喜欢,既要选择好的题材是关键,又要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写老百姓生活中需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影响力,才可畅销不衰!如果题材选择不当,一味追求写作技巧,华丽文采,闭门觅句,其结果必然会偏离方向,成为“假、大、空”的一纸空文。这些例子在现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笔者的好友现在新华书店内工作,他常对我讲,有的书一到我们书店就深受读者欢迎,十分畅销,而有的书一到书店就无人问津,长期推压在书架上或仓库里,两三年卖不出一本。最后的结果是很“惨”的,被当作废品处理戓再回炉做造纸的原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
很心痛!
在这一点上《游遍上海》一书的作者赵伟道深知其中的道理,他退休后热爱旅游,热爱写作,享受生活,并有心收集,采写了每一个旅游的景点,概况,风土人情,民风习俗,特色产品,甚至连交通线路,联系电话等也加以编辑汇总,读者一看很实用。因为作者赵伟道深知这样写出来之后,可让游客一目了然的看到了这个景点的大致概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出门旅游决策提供十分有力的依据和参考的价值。
因此,赵伟道这本《游遍上海》----精选300个一日游,出版发行后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仿佛象一棵树一样扎根在大地,吸收着二氧化碳,放出的是氧气,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书,人民不欢迎才怪呢?
国家一级编剧,上海市政协会员王丽萍在说到当今创作实践中讲:“作家不是坐家,应该走出家门,到一线体验生活,同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沾一身泥土,才可讲好中国故事,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我想《游遍上海》一书成功的法宝就取决于该书有着泥土的芬香,有着百姓的根基,有着作家不是“坐家”的创作理念。
二:内容写的真
不知哪国有位大作家索尔仁民琴说过:“一句真话的分量比地球还重”。这句话看上去有点夸张,但实际上是一句高度形象的比喻句。其目的是提醒我们:讲真话,办实事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生命线。作者赵伟道深知这个道理,他举笔采写的全是大多数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日常需要的旅游菜单。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一天吃一个旅游菜单感觉轻松,自然,开心,更大的特点是人不吃力,回到老窝一睡到天亮,明天又可精神抖擞的出发了。这些口语化的表达,让百姓阅了感到亲切,自然,很有吸引力。
相信《游遍上海》一书的再版,更彰显了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