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北李南远
湖北李南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15
  • 关注人气: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散记

(2014-11-17 23:17:44)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中国作家网>> 原创快览 >> 散文 > 正文

故乡散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7日16:46 作者:xinglinxunxi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去年的国庆节前夕,我与已有十余年未曾相见的家乡的老领导——熊书记,在异地这座城市相见,真是难得,令人高兴。 

熊书记,曾是我家乡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级领导岗位上有着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现仍然是村支部成员,是分管党群的副书记。我离开家乡十余年期间虽有回家过三次,但每次都是去来匆匆,都未曾与熊书记谋面。 
  此次,在异地重逢,怀着对家乡的眷念之情,我有很多话儿要对他说。因为,上次回家一趟,离现在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家乡的面貌一定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之所以这次我们能相遇,是因为熊书记的儿子(读小学时,是我的学生)自从大学毕业后,工作在深圳的一家外资企业。要在去年的国庆节之日,与同时工作在该企业中的一名湖南籍的女友喜结良缘。作为其父亲的熊书记还有家中的部分亲人们,特地从湖北老家赶过来参加儿子、儿媳的婚礼。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在异地相见。 
  在此次巧遇难得的机会里,我与熊书记足足地谈了两个小时,他向我介绍了家乡近三年来的巨大变化与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他的讲述,故乡的面貌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我的家乡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河渠众多,从古至今被誉为鱼米之乡。在我的印象中,家乡即使有了这一美誉,但农民们在十年前的生活处境仍然是艰难的。 
  作为平原一带。春天,桃红柳绿;夏天,庄稼青翠;秋天,金黄一片;冬天,大地苍茫。这就是故乡的特征。四季分明,季节的美丽轮回,但却始终让人们的生活永远停留在温饱线上。 
  作为水稻主产区的家乡,最担心的自然灾害就是旱、涝。那几年,经过旱、涝灾害的交替的袭击与地方一些不作为的官员们变相地加重农民负担的影响。对外称之年年获得大丰收,而实则家乡人民的生活却在温饱线上止步不前。 
  家乡地理位置偏僻,一些先进的思想观念总是姗姗来迟。上世纪90年代,村子里无一户庄稼人住有楼房,能有三间青砖瓦房就是最起眼的好住户。那时同堂的几代人,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几亩薄田上。条条的沟渠除了全村一条主渠道两边的道路地势宽阔、平坦之外,其它大大小小众多的道路,在晴天的时候偶尔可以走一辆手扶拖拉机拉运一些农用物质,而在下雨或雨天之后,那低洼不平的道路会将车轮陷于松软的泥土之中,不能自拔。 
  在家乡人的眼里,干农活是靠强健的劳动力。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或缺少男劳动力,那可以说,很多事情做起来很困难,这也是当时农村人想多生男孩的原因之一。 
  家乡的沟渠众多,但其两边的道路上除了长满一些野生的始终长不高的杂树、丛草等植物之外,是无人想着在春天的时候栽上一些树苗的:一来,在酷暑天里可以供人们在劳作之中途的片刻休息;二来,几年之后,成材的树木可以状大村集体经济。即使曾经有人想过却不实际,这是在干旱之年收获庄稼时,靠绳子套住水牛借其力量前进的必经之道。 
  家乡的沟渠,因无树木保湿土壤,每逢下雨天,沟渠的水面上就会翻腾起夹杂着黄黄的泥土之浑水。因此,每当干旱季节,这里最先干涸;每当积雨季节,这里最先成涝灾。 
  农田与放置稻子的禾场的距离相隔较远。干旱的季节里,收割稻子,人们沿袭着最原始的传统方法。将捆好的稻子装在木船里,沟渠中只有一层泥浆水,靠人力用竹篙是撑不动船的,前面必须用绳子套上一头水牛在前面拉,船才能缓缓前进,来回循环,装载着农人们的辛劳与希望。 
  连日的大雨天,必定会积水成灾。人们只能在积水较深的田里,慢慢地割拾着发胀的稻子……
  那时的艰难,真叫人常常面对家乡的泥土,感叹着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为你锁愁眉 
  穷则思变,迟到的外出闯荡生活的信息,冲击着家乡青壮年人们已尘封了多年的思想。上世纪90年代末,家乡大部分的青壮年人将世世代代耕种的农田留给了留守老人、妇女与儿童。 
  这种突出的农村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减轻农民负担、将丢弃的农田集约制转包、打破唯粮是农的局面,开创多种经营的模式,一时间成了家乡人在困境中求生存与发展的思维定势的突破口。 
  历史进入了新的千禧之年,经过近十年的奋斗。外出打工的家乡人,很多都时时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雪片式的汇款单每年都会飞向故乡的四面八方。留守在家中的人们,在当地党和政府部门的带动下,以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水产、畜禽养殖。 
  这样,家乡人在温饱线上开始了起跑,将目标定位于奔小康的道路上。四年前,我回到故乡时,沿途昔日的低矮的小瓦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新盖的楼房,还有的正在破土动工。众多的沟渠上,已栽上了整整齐齐的白杨树苗,仅此一项,五年之后,村子里会获得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可谓是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一件大实事。当时,我小弟讲过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村子里准备在明年修建水泥道路,到时大哥回家时,就再也看不见沿途的低洼不平与下雨天的泥浆飞溅的情景了。 
  是啊!世世代代贫穷的家乡人,终于可以走上一条通畅的大道了。要想脱贫,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首先必须修好连接外部的乡村公路。村村相通,镇镇相连,县县相接。这样,农副产品的销售就有了畅通的道路。改变了:因道路的不畅通,农副产品的自产与狭小范围内的销售死链。 
  我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秋收过后,我就接到了小弟从家中打来的电话,说村子里准备召开全村水泥公路峻工庆典大会。并说,所有在外因工作原因未回家的一直关心家乡建设的故乡亲人们,都上了情系家乡建设者的光荣榜,感谢信已发至每一个家庭。当我听说有自己的名字时,我为家乡终于走出了困境迈上了康庄大道而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更让人感到激动的是,如今的家乡面貌已焕然一新。有些在外打工已获成就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家乡。他们以长远的眼光看到了家乡的未来与希望:有的回家兴办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厂;有的自购了农用联合收割机;有的投入大量的资金,在一村一品的模式下,当起了养猪专业户、养禽能手,组建了运输车队等。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为留住与引进人才,村子里靠政府与外援资助,两年前新修建的大学生村官办公楼里,现在在镇级教育网站的注册成功与良好的运行机制下已添置了办公电脑,并且已有了两名本村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将人生的奋斗目标定位在做一名合格的村官,以毕生的精力带领全村人走上更广阔的致富大道。 
  一条网线,就可以加快农村人脱贫致富的步伐,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农村人的农副产品也与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同样要掌握最新的市场行情与各方面的资讯。从产前到销售渠道都要畅通。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增值都需要科技含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科技与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未来家乡新农村建设更加辉煌灿烂的前景。
  我深信: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