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化零为整,任务驱动——《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

(2019-11-21 07:36:07)
标签:

转载

化零为整,任务驱动

——《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目。书中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面对这样的一部作品,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

《西游记》是一部经典名著,所谓名著,就是经过长时间考验,在历史长河中被大家公认的优秀的作品。它们内容丰富,蕴含深厚,意义深广,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启示。经典,就是要读者拥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让读者看到更为深广的世界。像《 西游记》这样的小说,如果我们读到了它的故事情节,那是一个层次;如果我们读到了他的思想情感,那又是另一个层次;如果我们读到了他的语言和写法,那就是更高的层次了。对名著阅读来讲,感知了解是一个层次,理解分析是另一个层次,欣赏评价是更高的层次,迁移运用那是最高的层次了。

初一的学生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语言理解有障碍。《西游记》用的是古白话,对初一学生来讲,有一些词语和句子是很难理解的。

第二、篇幅长,章节多,没有时间集中阅读。阅读时间和故事内容的碎片化。u

第三、初一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掌握得有限,缺乏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和规范,特别是深阅读的方法、策略。

首先是文字障碍的问题,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如果都不能够解决,可以不求甚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的不理解,对《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来说,那不是太大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问题,有时间再去深究。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也说:“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了后面就豁然开朗了,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其次,对于阅读的碎片化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思维导图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画图整合,比如情节链,人物链,情节结构图,人物关系图等,将《西游记》的故事用各种不同的图示串联起来,化零为整。

如何将作品读的深入呢?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学生多思多问,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问,唐僧为什么会成为取经团队的首领?《水浒》中的宋江,《三国》中的刘备看似都没有什么本事,可是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团队的老大?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妖怪?为什么沙僧的存在感那么低?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无人可敌,而取经时却经常搬救兵呢?这些都是针对人物形象来提问的,老师如果能够给学生这样的引导和提示,他一定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情节的提问,比如为什么要写九九八十一难?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他们替唐僧去取经?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篇幅来介绍唐僧的身世……学生的提问可能会很丰富涵盖多方面的内容,老师要提前对这本书备好课更为关键。

有人说《西游记》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泉眼,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一段永不腐朽的传说,让学生在反思式提问中,在别人对作品的评价中,学会思考,让阅读走入了深入。

有了问题,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把阅读引向了深入。如果我们没法解决问题,也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学会借力,进行智慧的请教别人,或者通过读书来解决。比如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写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会对学生的阅读有所帮助。所以解决阅读不深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思多问、互动交流、读书解惑等方法。

像《西游记》这样的叙事类的作品,我们应该怎样指导?

首先,对于不同题材类型的书籍,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纪实类作品,要从它的真实性客观性文学性方面思考并指导,课内规划激趣,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让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将读书当做习惯,提倡深度阅读。

其次是师生共读,家校共读。教师提供阅读策略,方法,如果教师仅仅布置阅读任务,而不亲临阅读过程,精心指导,必然收效甚微。我们以前的阅读往往就是望天收,粗放化,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读了没有,效果怎样,我们往往无从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学生的阅读呢?需要我们用心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

在学生阅读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任务式推进,做好阅读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学生阅读后,我们进行点拨提升,为学生阅读续航。

就班级的阅读指导课来讲,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他们读这本书读得怎么样了?读到了哪里?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通过任务驱动,让他们读得更深,读得更好。老师提前设计好《阅读任务规划单》,让学生的阅读日常化,规范化,习惯化;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批注法,选择性阅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选点细读法等。比如我们把《西游记》的100回内容进行归纳,就会发现其实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7回是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背景,8-12回是唐僧身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代去西天取经的缘由。13-100回是西天取经,沿途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达到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整体把控后,选择适合的方法,更好的展开阅读。

《西游记》阅读课的课例设计如下:

首先在课前设计好“课前任务单”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有四项任务:

1. 画出《西游记》的情节结构图

2. 参照示例,按照顺序梳理唐僧西行取经途中遇到的妖怪。

序号

名号

居住地

兵器

本领

归宿

示例

红孩儿

火云洞

火尖枪

三昧真火

被观音收作善财童子

3. 画出唐僧师徒西行的线路图,标出各站妖怪。

4. 按照“归宿”画出妖怪分类图。

老师一定要有目标,有任务,让学生循着目标,寻找任务将自己的阅读进行整理。把《西游记》中的人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通过画图,将众多人物的相关内容连接起来,让阅读不再碎片化。比如取经路程情节图,妖怪关系图,妖怪归宿图,那些妖怪有被打死的,有被收服的,有修成正果的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直观画图,对这本书的内容,对作者的整个架构,都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清晰的了解。

在学生阅读《西游记》之后,可以让他们用提问的方式,再次深入解读。我们可以设计问题让他们思考。比如:

1.如果如来佛祖再去选择一个妖怪加入取经队伍,你觉得哪个妖怪最合适,为什么?

2.为什么观音菩萨不选这些妖怪,却只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呢?

3.如果唐僧要对取经队伍进行裁员,你认为他会选择谁呢?为什么?

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要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特征。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被打破了。”《西游记》研究专家张锦池说:“这种打破始于《西游记》而成于《红楼梦》。”《西游记》值得探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读到文字的背后。歌德曾经说过:“会读书的人,一只眼睛看文字表面,另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

课标推荐这本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语言的架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