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李广田的散文
(2018-03-01 08:35:45)
标签:
转载 |
李广田(1906-1968)30年代创作的散文收为《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三集。《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如下介绍:“他把人性主题置放于远离都市文明的乡间‘画廊’去表现,立意从未受都市文明污染的乡村去发现、捕捉健康人性之光。乡间情结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注意抒写个人际遇和心境时,更着意展示其乡土‘画廊’;而清峻奇丽的山水风光和败落乡村的人生面影又把那‘画廊’装点得琳琅满目……在以写景散文状写乡间风光的同时,李广田还以叙事散文着重描绘了乡土人物。在叙写乡土人生时,他固然也写出了乡间小人物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但他更着意挖掘蕴藏在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
上面的简介给我们的感觉是,李广田的散文中应该以描写故乡风土人情为主,注意抒情,网络应该是清新明丽或者是冲淡平和,充满诗情画意;或许还能让我们想起周作人的散文或者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但是我读过几遍之后,发现不全是这样。我读出了忧伤,或浓或淡,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文章。
首先看李广田散文选用的题材:
首先,乡村美景、风俗人情,“使人在平庸的事物里,找出美与真实”。比如《画廊》(实际是乡村中一个过年卖年画的旧庙)《野店》(写乡村小店,来来往往的过客在这茅店里萍水相逢,一见如故,随后又各奔东西),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这里的生活平淡恬淡。
乡间淳朴的风俗人情只是一部分,除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生存状态,我们不能看到更为残酷的现实图景,比如《记问渠君》《投荒者》《黄昏》《秋》《路》,写的是曾经怀有远大人生理想和信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残酷现实上的失望、退缩与痛苦。这些文章读起来既像散文又似小说。有时散文和小说的界限是很难分清的,既然作者把他们归入散文集中,我们就将散文来读了。
还有乡村中默默无闻的各色人物的不幸命运。《老渡船》中那个被命运“任意渡到这边,又渡到那边的”老人,《小孩与蚂蜂》中那个可怜的流浪儿,《柳叶桃》中被抛弃致死的女戏子,《看坡人》中的瞎子。在这类题材中,作者既表达了对于黑暗社会的控诉,又对这些人物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对于他们的美好的人性的赞美。作者说:“我也并不是立意只拣了我所爱的人物作为我的文章材料,然而当那些人物一跑到我的笔下时,或当我已经把那些人物写完时,我才感到我对于我写的人物已经爱了一场,而且更加爱情起来。”
第四,写美丽的虚幻的梦,又寄寓哲理的思考。如《井》《马蹄》《树》《荷叶伞》《绿》《雾》。这几篇文章就是散文诗。
最后,回忆童年生活的快乐与悲伤及相关的思考。如《悲伤的玩具》《雉》《回声》。
即使这样概括也仍然不够全面准确,但是至少能说明李广田的散文诗并不局限于乡土风情的描绘,他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无论写什么,李广田的散文总有一种贯穿的情感——至少我读出来是这样——忧伤,而且挥之不去。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被世界困住的人生的痛苦。困住人生的桎梏可能来自无法掌握的命运,或者是强大的异己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来自周围的人,甚至是人物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缺陷。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黄昏》《秋》《路》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痛苦。他们大多怀有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信仰,当强大的敌对力量(社会环境的或现实的物质基础的)来临时,他们有过反抗,但是往往因为太天真和势单力薄失败了、退缩了、消沉了,当面对现实和理想的抉择时,往往又放下了理想,纠缠于现实关系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都与作者有着相信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的痛苦可能就是作者的痛苦,他们的矛盾就是作者的矛盾。第二种是乡间小人物的人生痛苦,如《老渡船》中的XX,《柳叶桃》中的女戏子,《看坡人》中的瞎子,《山之子》中的哑巴,甚至是《种菜将军》和《乡虎》中那两个横行一时最终又凄惨落幕的“大人物”。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他们或者是默默忍受,不敢反抗,像“老渡船”和“柳叶桃”,或者是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顽强,但是他们的反抗仍然也是无力的,在两种力量的博弈中他们很难改变弱者的地位。作者说,“从表面上说,仿佛这里已经没有我的存在,或者说这已是变得客观了东西”,但是我们依旧能从那种平淡的叙述中体会到饱蘸的深情,在这些人身上作者寄予的是更加沉重的同情和爱惜,“我爱我写出的人物,或者还不如反过来说,我文章中的人物被我深受的缘故:这些文章中依然有我的悲哀,我的快乐,或者说这里边就藏着一个整个的‘我’”。如果仅仅说从这些人物身上挖掘出人性之美显然就太轻了。比如《山之子》中从山崖采花卖以养家的哑巴,如果我们只是赞美他的勇敢和大胆那我们是有些残忍的。我们要考虑到他是个哑巴,而且听力也有问题,不能与正常人进行沟通,于是他只能面对大山,与大山对话,但是大山能理解他吗?这座山可是吞噬了他的父兄两条生命,而且随时可能吞掉他的性命。这其中有着巨大的灵魂痛苦——孤独!
第二,美的东西往往无常。在李广田的散文中,作者经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先追忆昔日的美好,再陡转视角,转入现实的情境:一切都已改变。如《回声》中,先写小时候怀着敏感的心倾听自然的声音,世界对那时的“我”来说是多么新鲜美好;祖母能理解并且疼爱这个孩子,把小瓶制成琴让我听声音;转眼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对于世界的新鲜的感动只存在记忆中了,老祖母也离开多年。《银狐》中的一对画家夫妇相濡以沫,虽然生活清贫,却总能发现生活的美,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求两个人相互体贴和理解,能够种花作画,与世无争,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诗意的;但是某年秋太太突然病故,留下老先生一人终老,过去的美好一去不返。为了表现这种情愫,作者还用散文诗的形式写梦,如《马蹄》《树》《绿》,梦中的景象是神境,是一种超脱,但一觉醒来,一切都倾颓破碎了。
李广田与周作人都写了不少乡土题材的散文,而且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李广田的散文多往事不再的忧伤情感;周作人的散文更多的是写生活和故乡回忆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