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意蕴与哲理——卞之琳《断章》赏析

(2017-10-01 07:20:56)
标签:

转载

断 章

 
有关知识
    卞之琳,有诗集<鱼目集)等。<断章)是一首哲理性小诗。

学习要点    ·
    一、理解本诗所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
    诗人卞之琳在撰文回答对这短短四行诗的误解时说:“……我的
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这首诗的深层内涵隐藏
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所言,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
的哲学概念,是这首小诗的主旨,它将刹那的感觉升腾为深邃的慧
思,表达了一种相对和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
之一部分被别人观赏;可以看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这整
个儿又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你”与“我”的形象互换在对方的眼里
和梦里。本诗辞约意浓,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当“你”站在桥上看风
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
看的“客体”。而在第二行诗中,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
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
人”已经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
了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第二节诗强化了这一哲
学思想,通过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
装饰了别人的梦。”——进一步突出了主客位置互换所表现出的相
对性。
    短短四行诗在隽永的图画中,传达了诗人从生活的感悟中所获
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人生体验:在宇宙万物乃至整
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又都是彼此关联、互为依存的。
  二、简析本诗艺术表现的特点
  本诗表现的是抽象的哲理观念,但却以亮丽美好的生活形象写
出。诗行间的逻辑关系也十分明确,故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
虚空,很见功力;而诗中主要词语的复现,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构成了
节奏与诗意的往复回环,颇有感染力。第一节两行诗是一幅完整的
写实画,有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他又构成了风景被别人在楼上观赏,
看似零乱的视角转换,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
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画面错落有致、明晰清澈。第二节诗
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
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夜此时,“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
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全诗四句,用人们生活中熟悉
的事物,组成两幅意蟑深远的图画,具体、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宇宙
人生的哲学思考。 

 

文章来源:互联网

高语一一4.1.徐江莉.意蕴与哲理——卞之琳《断章》赏析.中国教育导刊,2005(9)
        中国诗歌一向以“主情”为主,诗论必重其情感。在西方诗歌传统中,直到二十世纪初,诗与理性思维的对立才开始打破。这就是以艾略特、瓦雷西、里尔克为代表的现代诗人开创的新时代。“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以来,较早把感性与理性,诗与哲理融合起来的诗人是卞之琳。他在三十年代是既承接“新月派”的艺术追求,又带着法国象征主义技巧汇入到“现代诗”运动之中的。他致力于以“现代艺术形式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的诗歌创作,也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他尤其善于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并以纯熟的技巧,将大千世界中捕捉的那一点点情景进行内心扩张和诠释,让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致的哲理。1935年写的《断章》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首小诗,却表现出人生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力度。这种力度又体现为对人类共通情感的体验,是一种哲理化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化的哲理体验,是一种朦胧复杂、不易道明的况味。
        何为“断章”?
        有位先生曾说:诗作只抓住一景一物的照应,而不注重来龙去脉的关联,故为“断章”。开始觉得这说法很有道理,现在细想觉得并不尽然。卞之琳先生的诗作“套取意象派外衣”,融合中国诗的传统意境是出了名的。只是说他没来龙去脉,未必说得过去,更何况卞先生曾明确说过,《断章》是一首哲理诗。
他的哲理的支撑是相对论,即“看风景”者同时又是别人眼中的“风景”,“看”与“被看”是一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但这种转换不是一种机械的运动,而是在转换的背后蛰伏着想象力对知性的追逐。
                 看风景

                 楼上人
明月
                装饰你的窗子
别人的梦
        从图解上来看,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两者之间的动作还原:桥上的人正在注视眼前的“风景”,但没料到,自己竟然同时成了楼上人眼中的“风景”;而楼上人更没料到,自己却连同身边那个被明月朗照的窗户,又一齐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事实上,这绝非两两“看”与“被看”的相对关系,因为说不定在“别人”后面还有另外的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他,他又看着另外的人..,构成一种无限延伸的连锁关系。所谓“断章”,就是从生活中连绵不断的相对关系中所截取的一段链条,同时又借这段链条以反映那连绵不断的关系。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颇似佛教所说的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组成的无限的网络构成的。所以,佛教常说的一个偈语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种“断章”乃是睿智,教人体验生活,参悟人生。
        《断章》意境深邃,但诗句平易淡雅,绝非故作高深的苦涩雕琢。而那些经过个人化戏剧性情景加工的意象,在构成特殊诗趣的同时,也带来了诗的费解。小诗每句语义清明,但整体蕴含却见仁见智。首先是经过个体经验全面投入与浸染的“风景”、“窗子”等已不再是公共化、词典意义的词汇。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意指关系,但确是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复合意象。主体对客体现实的外化超越,将相对关系的抽象主体,以纯粹经验的、富有质感的意象去探寻开拓。这种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象征,或者成为诗歌提供象征意象的背景,非个人化的切入,自由的联想,使得意象难以把握。其次,诗的时空结构跳跃很大。从时间上看,是白天到晚上的自然过渡,从空间移动看,先是从“桥上”到“楼上”,跟着是转入以明月为核心的整个外宇宙,继而又转入梦境这个内宇宙。结构的跳动,与表达的节制也是构成其丰厚而费解的原因。
        “你”指代的是谁?
        诗中出场人物有“桥上人”和“楼上人”两个。而“你”在诗中共出现四次。“你”的不同指代同样构成了特殊的诗趣,也带来了歧义。过去人们一般把“你”看成是指代一个人,即桥上人。这种解释明了是明了,漏洞和肤浅是明显的。其一,“明月装饰你的窗子”无法落实,因为“桥上人”身边是不会有窗子的;其二,如此一来,“别人”就只能理解为“楼上人”了,于是,就构成了楼上人注视桥上人,把其当成风景;而反过来桥上人又注视着楼上人,并当其成风景。两者关系仅此而已,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延伸。这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如大街小巷过往的人求,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欣赏着他人,而每个人都可能被别人欣赏一样。诗意如此闭塞,何以说得上诗趣。然而,若将一句诗中的“你”理解指代为“桥上人”,而把三四句诗中的“你”理解为指代“楼上人”,那样诗意就显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如此理解,“桥上人”与“楼上人”发生了联系,“楼上人”又与“别人”发生了联系,如此地循环下去,才有延伸,而且第三句也有了落实,因为只有“楼上人”的身边才有“窗子”。这同样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普遍现象,但它在内容的深层上斑含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这么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哲学意味。最近也有人把“桥上人”想象为“游子”,把“楼上人”想象为“思妇”。以两性关系为表层,以哲理为内核,这样更能扣动人的心弦。但笔者以为这未免过于具体化和古典意味了。当然,明月照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古典诗歌意境最明显的。现代派诗人追求语言的新奇性,但也不满于初期象派的形象破碎和神秘晦涩,他们只是利用汉语言文字表意丰富性,来追求一种朦胧美的艺术效果。卞之琳的《圆宝俞》、《距离》和《鱼化石》都追求着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当你把握了它的关键,难懂的诗意便会豁然开朗,艺术形钮屡次也更加明晰。在第一层中,有桥、有楼、有风景、还有看风景的人、把这些凌乱的人和物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清新优美的风景画,使人们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庭院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掩映、生机盎然的秀丽风光,甚至可以想象出那“桥上人”和“楼上人”的倩影,从而领略到一种人性与社会的相依相偎,人与天地自然的相协与共的美。第二层中,有窗、有月、有人还有梦。通过同在月夜下的两个人把这些不同地方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宁静甜美,耐人寻味的月夜图。充满哲学意味的相对关系就统一在这幅和谐优美的图画里。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
        把看风景艺术化,创造出一个迷人的世界,并非卞之琳独创,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断章》之妙在于把主客体辨证地统一起来,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意境。诗的题材是社会的客观,身边的琐事,主题却包含着主观,具有融会贯通的哲理内涵。“桥上人”并不只止一人,代表着社会上许多那样看风景的人,“楼上人”亦如此,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客观存在,都具有人的共性。诗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抽象化的具象,表现主体化的客体,个性化的共性,将主体、客体,个性、共性辨证地统~起来。这样,既感受不到“文以载道”的治重负担,也看不到社会学的铁青面孔,只是在感受着宁静冲和的风格美,并在意蕴不能穷尽的同时,也感到艺术所给予的具有恒久性的启示。作者简介:徐江莉(1966、5一),女,广西桂平人,汉族。鄂州大学文法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作者单位: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文法系)

 卞之琳诗选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墙头草】

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