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劳伦兹和他的《所罗门王的指环》

(2016-09-22 22:22:26)
标签:

转载

    最近接受了美联社记者的采访,国内几个地方出现的打狗事件让外国朋友们非常惊讶,更加难以理解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怎么会是这样。我相信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还是讲求一个“善”字的,只是云南牟定和山东等地的打狗事件可能让国外的朋友对中国的误解又加深了几分。

    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是莽萍老师写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我们身边有些人离“文明”还有多远。

***************************

劳伦兹和他的《所罗门王的指环》                                     

    劳伦兹是奥地利的一位动物行为学家。为了观察动物,他常常在家里养一大堆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各种各样的门类,有鱼、水鼠、  鹈,也有渡鸦、燕八哥、雁鹅,甚至还有戴帽猿等等,至于猫、狗、鹅和火鸡,老早就是他们家的伙伴了。这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当然是劳伦兹先生的观察对象,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经常超出观察与被观察、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而成为朋友甚至“父子”、“母子”关系。对这些亲密关系的描述,是《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最令人心动的部分。

    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劳伦兹养的动物不论鸟兽或者虫鱼多半都很聪明活泼,信任人而且愿意成为人的伙伴,或者毋宁说愿意人成为它们的同伴。劳伦兹有一只渡鸦,名叫若哑。这若哑就非常的不同凡响。它不仅能够和劳伦兹一起出去散步、滑雪和乘小艇兜风,还能在自己从前遭受过惊吓的地方,以紧急的飞行方式和“若哑”的叫声提醒劳伦兹不要在“险地”逗留。若哑和劳伦兹的友谊,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所以,它全身心信任劳伦兹,并把他视为自己的“同类”——尽管劳伦兹不会飞,也没有乌黑的羽毛。不过,那都没有关系,若哑才不在乎这些呢。没事的时候,只要劳伦兹愿意,它就会特别小心地用自己的尖喙给劳伦兹整理眼睫毛,就像渡鸦之间常做的那样。想到一只大乌鸦能和人这样亲密无间,实在让人羡慕。

    劳伦兹还养过另外一种鸦科的鸟——穴乌。这些穴乌后来在劳伦兹的家乡——奥地利南部多瑙河边的艾顿堡——繁殖成了一大群。在经历过可怕的世界大战后,劳伦兹回到家乡,发现这些穴乌还在他家的屋檐下营巢,就像一些“老家人”一样,而其他的鸟和动物都走了。他说,“再没有第二种飞禽和兽对我的一点慈悲之心,报答得这样重。”不过,据我看,劳伦兹养的动物,如果有可能在战争中活下来,都会这样报答他的。这些穴乌和劳伦兹的亲密关系是由一只小穴乌开始的。这只幼小的有着黄边大口的穴乌是劳伦兹从一家小店买来的。他亲手给这只取名为“娇客”(JOCK)的小穴乌填喂食物,希望它长大后就把它放走。结果,这只小鸟在长出翅膀和尾部的羽毛时,忽然对劳伦兹生出无限的依恋之情,“连一秒钟也不肯离开”他。“娇客”跟着劳伦兹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只要他一刻不在,“娇客”就急急地呼唤他。后来,“娇客”能自由飞翔时,经常跟着劳伦兹去野外散步,哪怕有一大群乌鸦飞过,它也能尽量克制住加入队列远走高飞的欲望,回到劳伦兹身边。

    因此,劳伦兹就又养了一些穴乌,并开始研究起穴乌来(他以此所作的穴乌行为研究还真的扬名国际呢)。这些穴乌也跟“娇客”一样地和劳伦兹要好,甚至还有一只雄穴乌把劳伦兹当成雌穴乌一般爱护着,“固执地、一再地用它找来的美食”喂他。劳伦兹认为,最了不起的是它竟能认出他的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处”。当然,要喜欢一只穴乌的佳肴——“一种由穴乌的唾液和咬碎的小虫混成的烂糊”,实在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所以,劳伦兹并不是每次都肯合作的。每逢这种时候,他都得格外小心自己的耳朵,不然的话,“马上就有一堆暖热的虫浆一直塞到耳鼓里。”这就是穴乌喜欢“一个人”的方式呢。这件强人所难的事如果发生在别的雌鸟身上,那真是求之不得的。所以,雄穴乌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有一阵子,它每隔几分钟就要喂劳伦兹一次。

    而这些穴乌还不算最“黏”人的鸟。一只名叫玛蒂娜的小雁鹅(即灰雁),才真正是劳伦兹一步也不能离开的小家伙呢。也是在战前,劳伦兹“委托”家里的大白鹅和同样又白又胖的母火鸡代孵了20枚雁鹅蛋。其中10枚宝贝蛋在最后两天里由劳伦兹看护。第一只小雁鹅破壳而出后,劳伦兹细心地用棉球把它的羽毛清理干净,使它变成一个圆滚滚的可爱的绒毛球。等到这只小雁鹅能够站立,并把自己的脑袋挺直的时候,它就开始歪着小脑袋瓜,用它那漆黑的大眼睛仰头望着劳伦兹。它就这么站着久久地凝视着劳伦兹,直到劳伦兹动了一下,说了话,它就开始热烈地跟劳伦兹“打招呼”。这么一来,这只小雁鹅就把劳伦兹认定是它的妈妈了,不论劳伦兹用什么方法也不能再把它交给大白鹅了,否则它就哀哀地悲泣起来。晚上睡觉时,把它放进睡房还不够,小雁鹅过一两个小时,就用它那轻微的声音,试探劳伦兹是否在身边。如果劳伦兹不回答,它就着急起来,不肯睡去。结果,劳伦兹不得不学会了在梦中也能“哥安——哥安——哥安”地回应小雁鹅的本事。劳伦兹果然担当起鹅妈妈的角色了。小雁鹅玛蒂娜有了“妈妈”,整天神气活现地迈着小小的步伐,亦步亦趋地跟在劳伦兹的身后。只是,为了够资格担负起照顾玛蒂娜的责任,劳伦兹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才智。

    为了这一只缠人的小雁鹅,劳伦兹就没有办法同样地照顾另外九只小雁鹅了。在另外的小雁鹅陆续出世时,不等到它们用漆黑的小眼珠凝视他,劳伦兹就赶快把它们从火鸡的臀下,挪到大白鹅的巢里。这样,它们就是大白鹅的孩子了。即使如此,在那个夏天,劳伦兹为了照看这些雁鹅所花的精力还是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不过,他认为自己从它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大大超出了预期”。因为他对雁鹅所作的最重要的研究,就奠基于他“在多瑙河畔的浅草洼里,与一群雁鹅朝夕相共处的那段日子”。他说“我常常光着身子,跟它们疯在一块,我们一起在草堆里爬来爬去,或是在水里游泳戏水”。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劳伦兹对雁鹅行为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才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对一个分析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研究方式吗?

    只是,劳伦兹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否则,他和动物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了。人们都看到他养的动物聪明可爱,其实更聪明可爱的是劳伦兹。他能够容忍动物的本性,和它们和谐共处,而不是像许多人那样把家养动物按照人的意志转变、扭曲,企图让动物适应人的生活。后面一种情况当然会大大地违反动物的习性,使动物在人的饲养下,不快乐,不健康,甚至痛苦万分。而劳论兹让他的动物在他家里就像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一样自由自在,结果是,动物不仅健康成长,而且和人的关系极其亲密。它们全身心地信赖人,把人当作自己的同类一般来看待。能够获得许多动物的信赖,这个人一定是仁慈和诚实的,因为动物虽然没有语言,却能了解最细致的表情和动作。如果总是以嘲笑和欺骗的方式对待动物,动物是一定能够感觉到的。地球上的动物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让一只家养动物健康活泼、信赖人,还是萎靡不振、充满惊惧,全在人。

    当然,说到容忍动物按自己的习性行事,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比如你的大乌鸦一再地想要喂你烂乎乎的鸟食,如果“不从”就喷到你的耳朵里。比如那些刚孵出来的小水鸭子,只认低头爬行的劳伦兹,可这个“爬行物”一起身,它们就像被抛弃了一样“哭泣”,所以只能腰酸腿疼地继续爬行,还得不断地模仿鸭妈妈的叫声。而那个更高级的动物——戴帽猿“歌罗丽亚”,还会逃出暂时锁住它的笼子,报复性地把大台灯仍到养鱼的水柜里,更不可思议的是,它还能打开书柜的锁,把里面的书拿出两本,一页一页地撕下来塞到水箱里,等到劳伦兹在黑暗中回到家,“歌罗丽亚”就蹲在窗帘竿上窃笑。面对这样的破坏,劳伦兹首先注意到“歌罗丽亚”对事物关联性的了解,猜想它“一定用了相当久的时间”才完成这个实验。只是,劳伦兹也说,这项令人激赏的实验的“代价太昂贵了一点”。

    另一种更有趣的“破坏”是他们家的黄冠大鹦鹉做的。这只生动的大鹦鹉自从和劳伦兹一家混熟以后,就越来越聪明了。它善于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扣子都啄掉,还特别乐意把劳伦兹母亲织毛衣的毛线一圈圈地绕到树上,浪费掉为止。有一次,这只大鹦鹉趁劳伦兹的父亲睡午觉时,把老先生衣裳裤子上的扣子都啄掉,还分别把这些扣子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这一回,着实把劳伦兹的父亲气得七窍生烟,却没奈何。不过,在劳伦兹看来,当这只大鹦鹉,或者别的大乌鸦之类的,在劳伦兹回家的路上,听到他的一声呼唤就从高空俯冲而下,稳稳地飘落在他的肩上或手臂上时,所有它们从前做的坏事,“似乎都得到补偿了”。劳伦兹说,“像这样的经验就算一再重复,也不会因为司空见惯就失去魅力。”一定是对动物的爱使他如此,而不是别的比如学术研究等外在的东西使他如此。他说,“你对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它迷人的真相所感动。那些成果丰硕的优秀生物学家,都是发自内心地欣赏造物之美,因而以此为终生志向的。”对读者而言,是一个仁慈的人和动物的交往打动人心,是动物对人全身心的依赖和信任让人感动。

    劳伦兹对动物爱护有加,一心让自己的动物过尽量自然的生活,并且积攒了很多经验。他愿意把这些经验告诉更多的人,于是,书中就有了“对动物的恻隐之心”和“如何选购动物”两章。劳伦兹对处于痛苦境遇的动物有极大的同情,比如那些被动物园剪去了翅膀尖上的骨节因而不能随季节迁徙的天鹅和被圈在窄小笼子里的鸟,以及被笼养的某些哺乳类动物等。他基于动物园和自己饲养动物的经验,建议人们在选择一个动物做伙伴时,一定要慎重。因为虽然人们想要接触更为自然的东西,但是,“却不见得任何一种动物都能养在家里,做大自然的代表”。这些不能养在家里的动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不能跟你生活在一起,另一类你不能和它一起生活。前者多半是那些极端敏感的动物,它们在人为的环境里很难保持健康;”后者则包括那些总爱调皮捣蛋的“家伙”。这样的忠告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人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并不总能得到快乐,而许多动物跟人一起呆着更会痛苦呢。

    在劳伦兹的时代,人们并不在意把野生动物尤其是比较可爱的小动物比如鸟和小的哺乳动物捉回家养育,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也不普及。但是,时至今天,当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野外的动物越来越少的时候,再把野生动物捋掠回家就不应该了,除非某个动物受伤或遇到了危难。野生动物最好的生存环境就是它们原来的栖息地,而没有受到破坏的栖息地可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所以,在那些不能和人一起生活的动物里,也应该列入野生动物。因为,野生动物快乐或者艰辛的生活是它们本来应该有的生活。人至少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之乐而毁坏了野生动物的一生。比如那些从野外捕获的鸟类,它们猛然被关在窄小的笼子里,会惊恐万分,不断地撞笼,企图出去,直到折翅流血,精疲力尽为止,更有至死方休的。而在市场上出售的野生鸟类,经历捕捉、运输和贩卖过程的折磨,就会死伤大半。据调查,一只出售的野鸟背后,常常有数倍乃至十数倍的高死亡率。而侥幸活下来的鸟儿,在窄小的笼子里起劲地唱着,只是因为它们太悲伤,太孤寂了。想到这种可悲的情形,在面对一只笼中的野生小鸟时,我们怎么能够快乐?

    人们对待动物一定要有负责的态度。在领养动物之前,一定要仔细思量自己的环境和能力是否足够,不然,等到把动物领进家门,就麻烦了。劳伦兹说,遗弃一只狗就等于杀了它,因为一只真正忠心的狗,它对人的誓约是海枯石烂、此心不渝的。它的忠诚“超过人的一切估计。”全世界到处都有这样的事例证实这一点。其实,其他动物也都或多或少是如此。人们的确有理由尽量让身边的动物过舒心的生活。这并不难做到,只要人们有足够的爱心,并愿意学习。如果做不到,最好就不要领养动物。让一只能够感受苦乐的动物处在不舒服的状态,受损害的不仅仅是动物,也有人的心灵。古希腊诗人拜厄说,仁慈地对待动物是人的责任。我很喜欢这句话。

    看劳伦兹的书,常常使我想起另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这位昆虫学家是法国人,住在法国乡下,穷毕生精力研究各种昆虫,即使在困顿的情形下,也乐此不疲。他虽然不入当时生物学界的主流,但是他一点也不气馁,因为他喜欢观察昆虫,那是他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他的学术。他不停地观察研究昆虫,把那些真实有趣的事情记下来,写在书里。结果,他的书《昆虫记》却超出生物学界和昆虫学界,流传后世,历久不衰。周作人这位最具童心的作家,在几十年前就向国人介绍过法布尔的《昆虫记》。他把这本书视为儿童的好读物。只是,喜爱这本书的却不仅仅是儿童,连我这个大人也非常喜欢呢。我知道的喜爱这本书的大人,可真不少。他们遍布全世界。

    劳伦兹和法布尔一样地具有诗人的情怀,科学家的谨严和孩子般的心肠。他们的耐心和观察力实在令人叹服。世界上就有这样一些痴迷的人。他们的禀赋超出常人,研究事物专心致志,劳神费力,自己却乐在其中。他们贡献的往往是“琼浆玉液”。法国的一位摄影师,花十五年的时间拍摄虫子的生活。他花费的精力真是没法说,结果,却只制作了一盘50分钟的录影带。不过,这个短片立刻就获得了电影界的大奖。我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喜欢动物,就买来送我,虽然我因为制式的关系只能看到黑白录象,可是我也立刻同意给这位摄影家大奖。他所拍的虫子的真实生活简直太迷人了。据说许多法国人看到片中窝牛的浪漫恋爱过程,大为心动,就决定从此不吃那道法式窝牛大菜了。这得有多大的感染力呢。幸亏有这些心胸广厚、对人以外的生物有无穷耐心的人,我们才能看到这么有趣的书、这么生动的影片。为此,我真得感谢他们。

    据圣经记载,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说话,因为所罗门王有一个富有魔力的指环,然而劳伦兹不用这样的指环也能和动物交谈。这的确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只是,我想,人们假使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就能够和劳氏一样,与动物说话,并获得动物的信任。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

                                   1998年9月于北京万寿寺


    [奥]劳伦兹著〈所罗门王的指环〉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法]法布尔著〈昆虫记〉  花城出版社1997拿月第一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