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穆旦《赞美》赏析
(2016-08-15 16:12:54)
标签:
转载 |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诗解析
吴礼明
作品分析
(一)作品内涵
在那群感情热烈而直白的现代诗人群里,穆旦(查良铮)是其中很为独特的一个。他以他深邃的眼光,成熟的气质,透过了战火硝烟这最为惨烈的场面,写出了生活在最底层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赞美了一群真正伟大、值得讴歌的人民。
在长诗《赞美》中,作者满含泪水激动地赞美了生活在中国土地上千千万万坚强、充满韧性、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在诗的第一节里,诗人怀着无比的痛苦和伤感,一笔一笔地勾勒出中国满目疮痍的现实:“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诗人用长句写出了贫瘠、落后、荒凉、忧郁的中国历史和现状,读来十分沉重和压抑。而当这些又是通过画面直逼人的视觉直至心底时,引起的震撼犹如伤口痛彻心肺。几抹淡远的山水,山水间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呼啸的风,灰色的行列,给人的感觉是寥廓和苍凉,使人油然而生世事沧桑的慨叹,这种感慨就如同中国画中的布白艺术一样,意味深远而不可言状。回首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灾难史。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的屡次践踏,国内频频掀起的军阀混战等等,足以耗尽每位救亡战士的激情。铁的教训,已经让人们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平静地对待流血和死亡,还学会了坚强。他们面对灾难,面对贫瘠,是沉默而平静的,生活里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们的感动和热血沸腾,“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他们只是在耻辱里生活着,在灾难里艰难地挺立着并不曾折倒过的佝偻的腰杆,一代又一代地生生不息着。诗人在这一节的最后连用了“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等一系列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拥抱苦难的中国人民,其间营造的氛围是沉重而抑郁的,这就使诗人的述说触及到了历史的脉搏,带有更深的思辨意味。
在诗的第二、三节中,诗人把抽象的概念式的“人民”具体化为了一个农夫,并从农夫身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命运历程。在诗中,这个农夫长年累月地移动着被生活打磨而就的“粗糙”“身躯”,“永远无言”地劳作。他有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可见,在家中,他是最主要的劳动者和家庭支柱,这无疑也是无数中国农民生存境况的生动写照。与此同时,他还倍受外界的欺凌与欺骗,“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这令我们不自觉地想起鲁迅小诗中一句“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几乎每位当权者都是口口声声要为人民谋福利,要拯救这群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可每次临到头的是更深更重的忧患。这位老农早已看透了这些,默默无闻地“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只能用劳动和沉默来排遣心中的忧郁和痛苦。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似愚拙不堪,在生活的重压下痛苦喘息着的农夫,却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升腾起无数的“希望”,他较之社会上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来说,对于解放、能改变生活境遇的要求都要来得强烈些、真实些。因此,当每一次战斗潮水涌来之时,他抛弃了虚伪花哨的形式,最为直接地“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虽然最后往往是“毅然决然”地“融进死亡里”。但这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终不得不选择的最残酷的路。这是在无数次“失望”的冲击下,痛苦地为着那“一丝希望的战斗”,让诗人、读者在嗟叹之余,不禁肃然起敬,为之高歌的中国农民的路。中国有了他们,就不能说没有希望。因为这是一个已经觉醒、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劲的民族,是一头已经醒来,正发出阵阵怒吼、咆哮的雄狮。诚如诗人在每一节的结句中所说:“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更令人嗟叹的是这群为“希望”而战斗的无名英雄,生前痛苦无奈,死后留给亲人的更是雪上加霜,令人不忍睹目。“饥饿,恐惧,黑暗,还有更辛劳的生活”围绕着老人和孩子,这是一种让人不堪寄语的“最含蓄的悲哀”,为着这些“孤老幼子”,也许这个无名英雄真正应该受到诅咒。但这又是多么的不公平和无理。一位为国家而战死的英雄,国家却没能给予任何照顾,任凭他们的亲人在生死里挣扎。就是这群挣扎着的老人、孩子无言的责备,冲击着每一位中国人的良知。他们已经没有退路,没有可以犹豫、选择的方向,只有坚韧地战斗下去。啊!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呀?让人憎,让人爱,让人痛苦,又让人生出无数的期待。当农夫以“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时,当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时,我们知道,他的苦难还仅仅只是开头。当“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时,当饥饿难耐,“而又在饥饿里忍耐”时,当“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时,农夫身后的苦难才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种奉献的伟大。这就是平凡然而伟大,伟大到令人肃然起敬的中国人民。诗人笔下的农夫就这样站成了一个雕塑,一个用无数中国人民的血和泪凝聚而成的、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雕塑。而诗人所概括的中国人民苦难而充满斗争的一生就找到了情感的附着点,成了扎根于历史的大树,充满着超越了时空限制的生机,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在诗歌的第四节中,诗人的笔触又回到了历史之中。与第一节相同的景物描绘,体现的却是更深层的内涵。中国人民苦难而深重的命运犹如滔滔的江水,是这块土地流不尽的苦涩的泪。在中国这片凄凉的土地上,并非没有生活的热情,没有不屈的战斗,没有渴望与追求。可是,为什么它的革命道路是这样的崎岖而又漫长呢?人民在呻吟和寒冷中挣扎过,斗争过,可阴霾仍是那么顽固地压在人们头上,挥之不去。在这种痛苦和悲哀当中,人民只有继续用流血来追索未来飘渺的希望。这是一种无路可走的悲哀,也更体现出一种可贵的硬气与不屈。
鲁迅先生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不仅支撑着一个个家庭,更支撑着一次次战斗,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复兴,他们才是中国脊梁中最坚韧者。
诗人正是由于如此透彻地看到了中国曲折艰难的历史,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幸与艰辛”,才如此真切地感到了他们的朴质与博大的胸怀。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正是有了这样一支伟大的民族,中国才有了希望与未来。因此也才有了诗人结尾的反复吟唱:“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二)艺术创新
第一,就是戏剧张力的构造。
“张力”首先表现在穆旦的诗歌体式上。
穆旦的诗体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抒情短诗,诗意凝练紧凑,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辨;一类则是戏剧体长诗,如《防空洞里的抒情》、《从空虚到充实》、《神魔之争》等,这一类诗作结构较为复杂,一般使用多重人称,不断转换角度,将内心自省、场景叙述、他人话语交织混合于一处,形成多声部的效果,表现出错综的戏剧性张力。《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就在“我”与“他’’的对话中展开,日常的话题表面上不断干扰着诗歌的主题,但正是在战火与闲话的对照中,还原出历史冲击下个体的真实的心态。
参考资料:
1.符杰祥、张光芒:《“受难的形象”——论穆旦诗歌的人格价值与文化意义》,《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陈林:《穆旦研究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2
3.李荣明:《论穆旦诗歌中的“异化”主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3
4.周良沛:《穆旦漫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01
5.立源、博平《含泪的沉毅赞歌――读穆旦的<赞美>》,《中学语文教学》,2001/08
6.魏家骏《苦难民族的精神赞歌――穆旦的诗<赞美>赏析》,《名作欣赏》,2004/10
7.郝蕾:《“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的<赞美>赏析》,《名作欣赏》,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