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归去来兮辞》中的“世与我而相违”应做何解?

(2015-05-03 23:30:16)
标签:

转载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高中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其翻译大致有如下几种:

1、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

2、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背,我驾车出来又有什么可以追求?

3、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4、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

四种译文基本相同,意思是,由于这世俗社会(即官场)与我格格不入,我将宅在家里不再出去混了。好像牢骚满腹,受尽了打压。

 

我以为这实在大谬不然。理由有二:

 

一、从本文的字面上看,陶渊明并无埋怨、厌恶社会和官场之意,他的辞官只是为了顺从内心,回归本然。

 

先看“并序”。

“并序”主要说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为什么要出去做官;二是自己为什么要辞官归乡。出去做官是出于无奈,迫于生计。辞官归乡也是出于无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哪两害?一是继续受穷,忍饥受冻;二是违背本心,继续做官。面对这两害,陶渊明一定是感到无奈,因为他必须做出选择。结果,他选择了前者。

那么,在这个“并序”中,作者是否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恶呢?没有。相反,他还希望做官,甚至希望做个“长吏”。证据就是“并序”的前半部分文字: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意思是:

我家庭贫困,耕田、植桑不足以供养自己。孩子满屋,而缸无余粮。要生出活命必需的东西,又看不出有啥法子。亲友大多劝我去做级别较高的官吏,我于是豁然开朗,也有了这样的想法,只是要去得到它却没有门路。(所幸的是,)恰好遇上一件官府差人外派任职的事情,承蒙一方大员的惠爱和自家堂叔(也是官员)的同情,通过他们的关系,我被任用到了一个小县。当时社会还动荡不定,我害怕到远方任职,(但考虑到)我被任命任职的的彭泽县距离我家只有一多百里路程,(加之)彭泽虽是小县,但从公田里得来的俸禄,足够拿来换得我的酒钱,由于这两条很合我的心意,我因此就去争取了它。

显然,从这段文字看,对于任职彭泽,陶渊明不但毫无埋怨、厌恶之意,相反还感到颇为幸运而满意。那么,“并序”的后半部分是否表达了他厌恶、埋怨官场的意思呢?也没有。续录“并序”的后半部分如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翻译如下:

(但)过不了几天,我就产生了恋家回去的想法。为什么呢?我的本性是崇尚自然,这不是(后天)强力改变得来的,虽然生计问题甚为急迫,但违背自己的本心出去做官却使我的身心都痛苦不堪。我之前也曾出去为官做事,也都是因为生计而役使自己。于是,我内心感到很是失意,感慨万千,深感自己有愧于自己的人生志向。但我仍然希望等到一年庄稼成熟(取得俸秩)之后,那时再打点行装连夜辞职回家。(但)不久,我那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的心思就全放在了急切前去吊丧的事情上,于是就(立即)请辞了职务。从仲秋到冬季,任职八十多天。我就着辞官这件事情,顺从自己归隐的内心,写作了一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很显然,陶渊明为官,全是为了生计,现在是,过去也是。就是这次辞官,他仍然考虑了生计问题——“犹望一稔”,取得俸禄,只是因为“寻程氏妹丧与武昌,情在骏奔”,他才等不了了,辞官了事。可见,对于身处的官场,他并未表露出任何不满与厌恶,

 

再看正文。正文共四段:

首段写“归去”的轻松与急切心情;次段写家人的迎候和居家生活的闲适惬意;三段写作者户外生活的自由自在;末段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人生短暂,委心乘化,乐夫天命。

显然,正文写的是陶渊明的辞官之事及心情,其中主要表达的是作者辞官归家的急切心情以及归家后的轻松自在,向世人昭告了它“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文中没有任何一处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社会的不满,几乎都是写自己归园田居后对于回归本心的释然。

 

二、对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误译,还与不懂得文言句法有关。

很多人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把其中的“世与我而相违”当做了现代汉语句型“世与我相违”,把句中的“与”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于是很方便地把它译为“(这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俗世与我相违背”之类,如此一来,矛头自然就指向了社会和官场。

其实,这里的“与”是动词,它基本用的是“与”的本意——赐予,只是在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扶助、帮助、赞助——更合适些。至于“而”字,虽然是虚词,没有实在意思,但在这里还是起到了转折连词的作用。“而”在这里其实完全可以删掉,如同本文的很多虚词一样,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和“而”都可删除。只是有的删除后很可能引起误解,这不?就是没删除,误解它的人也大有人在。

“世与我而相违”,从句式上看是一个紧缩复句形式:“世与我”是一个分句,“相违”是另一个分句,两者构成转折。补充完整,就是:“世与我”,“而”“世与我”的结果却与我的本性“相违”。不能对其中的“而”视而不见,不能把“世与我而相违”等同于现代汉语句式“世与我相违”(世界跟我相违背)。

那么,“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到底如何翻译?我的译文是:“这世界(主要指‘并序’里提到的‘诸侯’和‘家叔’等人,也包括提醒自己的‘亲故’)扶助我做了官,可这做官之事却违背了我的本心,那么,我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意思是,有人帮我做了官,可做官却并非我的志愿,躬耕园田,乐天知命才是我的宿命,我别无所求。

综上所述,我们有时候之所以会发生错译,主要是因为缺少“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这可能表现在对于整个文意的宏观把握上,也可能表现在对某个句子的理解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