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建农2013年昆笛心得集锦

(2014-03-02 12:59:33)

谈“昆鼓”和“曲笛”的配合

 

(原发表于2013年4月27日)

    4月21日下午,我和同事一起在北大讲座,几日的演出,使我精神疲倦,加上本不善表达,言之寥寥,颇有对不起大家的意思,因而回宁,撰文以表歉意。事实上,我更觉得,在“深厚的感悟”面前,“文字”在“言语”之后,却更显色彩。

    那几日在北大的演出,我感受最深的是和戴培德先生合作的《芦林》。重拾十多年前的感觉,乃非易事,隔着语言的鼓和笛相互“飙车”的劲头,这十多年来,宛如尘封,再没经历过。

    我早说过,单有一支好的笛子,在昆曲伴奏中是不行的。“鼓”和“笛”,作为昆曲乐队的“领头人”,彼此之间的“刺激”尤为重要。

   “昆笛好”重在“虚实相间,顿挫分明。”《顾务录》里有言,“腔裹字则肉多,字矫腔则骨胜,务期停匀适听为妙。”用在昆笛演奏中,也极恰当,目前相当多的笛师吹奏昆笛,或者“没有骨子,软哒哒的”,视为“肉多”;或者“全是棱角,缺乏柔和”,称为“骨胜”。这两种笛子,不仅单听不舒服,演奏中也给“鼓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昆曲伴奏时,好的笛师一定“骨肉分明”,那么每段旋律,必有关窍,就像人的穴位一样,或者像两根骨头之间的韧带。这时,“好的鼓师”不光能打节奏,还能打旋律,他“重打”的每个鼓点子,必落进昆笛旋律中的穴位上,或者落在旋律的韧带上。

曲笛和昆鼓所用语言不同,一个是管弦乐,一个是打击乐,两者之间需要“犬牙交错”的“飙车”。详言之,昆笛旋律高调舒展的时候,就像人的静脉畅通,或者骨骼延伸一样,这时如果落下一个很重的鼓点子,敲在骨头上,吹笛人会很不舒服,观众听起来也别扭。但是当昆笛演奏进入“衔接点”时,好比在“穴位”或“韧带区”,一个重打的鼓点,会撑起全场,也会有像“膝跳反应”时的那种不经意间的舒服。

    然而这些“穴位”和“韧带”哪怕在同一支曲子里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演员曲唱的情绪和不同鼓师、笛师的理解都会有所变化。这就要求鼓师和笛师演奏中,相互猜测,相互“飙车”,谁也不知道下一秒谁重谁轻,有点像练反应,玩笑说,有点像我最近在玩的游戏“神庙逃亡”。

   “鼓”和“笛”之间可以“飙车”是因为“两者语言不同”,但如属同种乐器之间的“飙车”,那麻烦就大了,(例如“笙”飙“笛”)。在“鼓”和“笛”两大主奏乐器,完美配合的前提下,琵琶、扬琴、古筝等再垫进空白,那么视为完美。这就如同,一个装满大石块的玻璃瓶,垫进小石子和细沙后,最终呈现饱满的状态。

言至此,不免有些惋惜,和戴老这样“飙车”的感觉,已许久不曾体味,也不知何时能再感受。晚上还有演出,不免停笔于此。

http://s7/mw690/002ilHJxty6GZqW3foia6&690

建农昆笛独门秘籍第一讲之“古琴指法借用”

 (原发表于2013年5月16日)

    我爱古琴,却不弹古琴。一怕磨破手指,有损指容;二怕弹琴疼痛,无法吹笛。玩笑归玩笑,不过这些年,我倒一直将我个人对古琴的理解运用到吹奏昆笛上来,不论效果好坏,多有曲友说我的昆笛吹得与众不同,仙风道骨,却是真话。     

    古有“琴棋书画”,琴居第一,文人抚琴,故而抚琴当如撰文。好的文章一定合乎语法吗?我不同意,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将“最”字打头,完全斩断了语句本来的语法节奏,然而恰恰神来之笔。或许我更以为,最美最神的“文”就是这样没有语法节奏的“起承转合”。同理,古琴承袭了这个特点,琴曲中一强两弱,三弱,四弱都有,甚至还会出现半强半弱,这些节奏毫无规律的任意交替,在不同琴家手中,也变幻无穷,而魅力就在此。于是我就想,我们昆曲里也有“散板”,大家怕就怕“散板”,演奏的好也就在“散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用“古琴演奏”的处理方法呢?

     古琴处理节奏,演奏中有“吟、猱、绰、注”之法,不但丰富古琴音色,且表达内在情感。我的昆笛演奏指法是“搭、啜、打、盖”,目的是完美演绎“起承转合”,也是丰富昆笛演奏情感的独门秘籍。什么意思呢?比如《牡丹亭》【山坡羊】散板开唱“没乱里”,“没”应该起音是3,但是直接3顶上去,很生硬,我们吹3的时候,演员就要开始唱“没”了,也很突兀,这时候我用“搭”。在3前面“搭”上一个2,但是这个2极轻、极柔,起到一个“起承转合”中“起”的作用。后面紧接着“乱”是6,我再在前面搭一个7,6的后面应该是高音1,而我在6滑到高音1前面,加一个很短的高音2,这样就成了23,76,21。整个乐句就丰富了。

     下面讲“起承转合”中的“承”,我用的方法是“啜”。“没乱里”的“里”是5,我先用前面的“搭”在5前面搭一个6的头子,同时在无名指落下5的时候,我“啜”了一下,何意呢?就像是人在啜泣的感觉,无名指落到笛孔上的时候,轻微快速啜泣抖动一样,无名指与孔的距离只可能有2到3毫米,就在这个微距里快速颤动一下,这个作用就是“起承转合”中的“承”了。我小徒弟开玩笑,管我这个叫“痉挛指法”,名字太难听了,不过我默认。

    接下来我们说“起承转合”的“转”就是我独门秘籍里的“打”。 “打”,用于当某个音吹两拍或者三拍或者四拍时,中间要“打一下”垫一个音,比如“春情难遣”的“遣”最后中指的6要吹四拍,到第三拍时,无名指可以打一下5的孔,垫一个节奏进去,达到“转”的作用。

    最后“起承转合”中的“合”就是“盖”, “盖”与“搭”是相反的,“搭”是在一个音前面搭一个头子,“盖”是在一个音结束时“盖”一个尾巴。刚才我们说“春情难遣”的“遣”最后6吹四拍,在第三拍时,无名指“打”5的孔,在吹完以后,气息快要结束的时候,无名指再次“盖”在5的孔上。不过切记注意此时的5是不送气的,是盖下来的,为的是将整个乐句“合”住,这样一个“起承转合”完成,一个乐句完成,一个散板完成,一个新的语意群才能开始。

   我们说昆笛吹奏最好的就是完美的做到“起承转合”,如何做到,就是“搭、啜、打、盖”。不过以上指法和古琴一样,“当吟则吟,当啜则啜”,否则搭多了,啜多了,就华而不实,曲子花哨,缺乏了昆曲的清丽之美,得不偿失。

   此为建农昆笛独门秘籍第一讲,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ttp://s15/mw690/002ilHJxty6GZr7AA9gfe&690

昆曲平上去入四大腔格

 

(原发表于2013年1-2月)

平声腔格

行腔规律

“平出,中间稍向上行,末尾回原或稍向下落。”而区别在于阳平腔格,较之阴平腔格,惟出腔比阴平稍低一音。

 

实例:

 

阴平声简腔——《琴挑》“懒画眉”里的“伤”“秋”都是阴平字,皆为行腔规律中的“平出”,只有一个音高,低音6。

阴平字繁腔——《琴挑》“懒画眉”里的“赋西风”的“西”,按照行腔规律,出音是1,稍向上行到2,回来到1,末尾稍向下落,到低音的65。

 

阳平字&阴平字(区别)—— “惊残梦”中的“惊”是阴平,出口为2,紧接着的“残”是阳平,出口低音6就略低前音。

 

平声诸腔

 

掇腔——《游园》中“姹紫嫣红”的“嫣”字,实际上属于阴平字,简腔,可以就一个2(粟庐曲谱),也可以唱一个“掇腔”,比如在《曲苑缀英》中,我们译简谱时,就可以译成202

 

橄榄腔——比如上文提及《琴挑》“懒画眉”里的“愁听”的“听”,如若平铺直叙地唱四拍低音6,并不好听,在这里就用橄榄腔。所谓的“橄榄腔”,大家会顾名思义的理解为,唱四拍甚至更多拍的音时,出音轻细,渐渐音变高亮,继而回落如初,就像“橄榄”一样。然而我在实际操作时,我认为遇到四拍唱一个音时,有时并不能古板的按照这样的“音形”去唱,我更愿意理解为这个音有着如同橄榄一样的曲线感,在四个音中有着“竹节”一般的点。

 

叠腔——《琴挑》朝元歌里的“长清短清”的“清”,阴平字,实乃平出音3,稍向下落,到2,可如若用叠腔唱就更为婉转,3 3  3 3 2。那么谈及叠腔,实际运用是很灵活,譬如3434 332,还有3 3 3 2等,视行当与情感,需变化得当。

 

擞腔——《游园》里“鸟惊喧”的“惊”,在遵循平声腔格行腔规律下,以5这个音,擞了一下,继而声音婉转动听。当然擞腔唱法也很多变,不局限于此。

 

滑腔(揉腔)——比如《游园》里的“明如剪”的“如”,行腔先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滑行,1 2 3  32 1

 

叠顿腔——比如《游园》里的“沉鱼落雁”的“沉”,为使其俏皮,做一个叠顿。

 

 

上声腔格

行腔规律

“自低而高”。四声中,惟有“上声腔格”不分阴阳,这里还需赘言一句,长洲王季烈述《螾庐曲谈》,“上声字之阴阳确有分别,惟其唱法则不甚悬殊。”

 

顿音(落腮腔)

“上声腔格”中有一特殊之音,名曰“顿音”:指出口第二腔落下,第三四腔复向上。“顿音”是古称,实为我们常说的“嚯腔”,俗语“落腮腔”。“嚯”的意思是“吞”,“落腮腔”则源自唱时用“落腮”法将音吞下一半,同时偷吸半口气,使得唱腔空灵轻俏。凡上声字不必皆用顿音,而用“顿音”者必为上声字。

 

实例: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雨丝风片”之“雨”,阴上声,腔格为“合工”,低音530。《牡丹亭·寻梦》【忒忒令】“这一答是牡丹亭畔”句之“牡”,阳上声,腔格为“上四上尺”,160 12(6低音)。

 

(口罕)腔:

凡唱上声低腔时,先使其声较原“工尺”高出八度左右,而后随势滑下归回本音。

 

实例:

《牡丹亭·游园》【醉扶归】“艳晶晶花簪八宝瑱”之“宝”,阴上声,腔格为低音6———1 221。(在低音6前加一个近似中音6的音高,随势归回本音低音6)

 

 

去声腔格

行腔规律:

“去声腔格”以“高出远送”为特点,明代王骥德的《曲律》里面提到,“遇去声当高唱”。

 

去声分南北:

去声字分南北曲之别,元代周德清著有《中原音韵》,视为北曲作曲准绳,周氏以为“阴阳之说”仅为平声有之,入派三声,从而使平仄有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分,他认为“清者为阴,浊者为阳”,“凡揭起字为阳,抑下字为阴。”而我们也确实发现,昆曲北曲里的去声字,多为阳去声,如若按照周氏“凡揭起字为阳”唱法应为 “一出声便揭高,劲而有力。”恰巧,在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去声唱法》里,我们也可找到该种唱法的相关文字。

 

而南曲部分,我们不得不提到明代王骥德《曲律》中的“曲禁四十条”,其中王氏提出,南曲平仄不同于北曲,他认为南曲四声皆有阴阳,并指出周德清的“清者为阴,浊者为阳”,“凡揭起字为阳,抑下字为阴。”故于北曲中,而南曲正尔相反。所以我们南曲里的阴去声,一出口即高唱,而阳去声反而先以平出,再转高以去收。这在《中州音韵》和沈宠绥《度曲须知》里均有相关文字。

 

豁腔

送音时余音上挑,袅袅上扬,飘然而收。在我这几十年的笛子打磨中,我感到“豁腔”就是所谓去声腔格中的“虚唱”部分,去声字吹的好听,或者唱的到位,应该虚实结合。

 

实例:

《琴挑》朝元歌第一支中“哪管人离恨”的“恨”是个阳去声,她的行腔,从低音的3到低音的5,又从低音的6到中音的1。这里就牵涉到虚实结合的唱法,两个“豁腔”连用必不好听,且依照前面说到南曲里的阳去声先要平出再转高,所以我的处理是,第一个从低音的3到低音的5,用实唱,低音3唱一拍半接着唱低音的5,而从低音6到中音1时,可以用虚唱(豁腔),在唱低音6时,送足音,并余音袅袅上挑,滑至中音1,然后再将后面的低音5 5 3 2- - - 唱完,整个音就显得空灵轻俏。

 

 入声腔格

 

北无入声,南入声韵脚遵《中原》,字面遵《洪武》

首先北曲无入声字,《中原音韵》里,周德清已将“入派三声”。而南曲是怎样的呢?《度曲须知》里有一句话,“韵脚遵《中原》,字面遵《洪武》。”也就是说曲家填词作南曲仍按照《中原音韵》确立的标准字音,而在曲唱时,为与北曲区分,遵《洪武》,入声按南音唱之。

 

南入声唱法“断腔”:

南曲入声字,第一点是入声字开头要用“断腔”处理,这可能就是大家普遍理解的“逢入必断”,然而还有第二点,尤为重要,就是断完之后,要接唱腹腔和尾腔。区别于北曲的“入声派入三声”,南曲的入声字“可代平、上、去”三声,我以为这个“代”字用的就很好,它提出了我们要重视断完之后的作腔。在实际运用中,南曲的“阴入”与“阴平”相通,“阳入”与“阳平”相通。

 

实例:

《牡丹亭·寻梦》的“尹令”里有一句“恰恰生生抱咱去眠”的“恰恰”是阴入声,腔格为“四上尺上,四上尺工”,出口只需稍稍断下,而气息不断,紧接着作腔代平声腔格,首音平出,中间稍向上行,末尾回原或稍向下落。

 

如何唱好“入声字”:

真正唱好入声字,其难点在于何时断的干脆,何时是“似断非断”的出口音,用气息托住,而与之后作腔的连接才是关键。

http://s4/mw690/002ilHJxty6GZrhadKX33&690

 

学昆曲、学昆笛究竟该如何“入门”?

——“音乐文学”与“文学音乐”的辩证关系

 

 

    总有些人看完演出,会来找我聊,对我说“讲不出你的昆笛演奏好在哪里,就是感觉和别人吹的不太一样,和演员配合的极其默契,让人觉得舒服。”其实最根本的一点,我想是我对于昆曲“文学音乐”与“音乐文学”辩证关系的理解。

    大多笛师在吹奏昆曲时,是和吹奏其他乐曲一样,着重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高低、情感的起伏,套用了西洋乐中的强弱标记,这一点我并不完全赞同。所以说不懂或者不真正懂昆曲的昆笛演奏者只是在用心描绘音符,而真正懂昆曲的昆笛演奏家则是用音符描绘了文学和人生。这二者的分歧就在于昆曲属于“文学音乐”和“音乐文学”的辩证关系中,也是“昆曲”真正的魅力所在。

  “昆曲”之所以高雅,其关键就落在这个“曲”字上。我们一直以来把“曲”定义为是音乐,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曲”当然与音乐有关,但“曲”也是和律诗、律词一样,和“文”密切联系。

   昆曲音乐的形成关乎于宫调、曲牌;关乎于唱词的平上去入,关乎于四声阴阳;换言之,作曲者即为填词者,所填之词限定了板眼节奏,又决定了音符旋律(譬如“懒画眉”正格这样律词体文字,在韵处必下板等规律),而音符曲情又限定了文辞筛录。故而昆曲的音乐和文学是互为勾连的。在相互的碰撞和牵制之下,涤荡出的昆曲,因而是“活的文学”和“会呼吸的音乐”。

   所以说吹奏昆曲时,如果离弃了“文”,而只看简谱音符,自我感觉的注重音乐旋律起伏、强弱,想来就很可笑了。那么我的老师王正来先生一直强调昆曲的特点是“依字声行腔”,这是昆曲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后一点。昆曲区别于现在流行歌曲就在于,昆曲是由文辞语音的四声阴阳自然化为音乐的,是属于依字声行腔的“曲”的范畴;而“歌”是有固定旋律套各类不同平仄文字的。

   所以我在拿起笛子的时候,我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吹“曲”还是在吹“歌”?倘若我在演奏民乐,那么我一定会和大多数笛师一样,看着音乐谱,着重旋律起伏,轻重相携,力求完美的声音。但是如果我在吹昆曲时,我的眼前虽然放着音乐谱,但我更注意看音乐谱上的“昆曲唱词”,看着这些“字”的四声,我脑子自然就有了旋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演奏时大多看着演员,不看谱,不是我背会了乐谱,而是他们唱什么字,根据这个字声,我就能出来旋律。所以演员都说我伴奏衬的他们舒服,这不是因为我笛子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我的昆笛伴奏是根据音乐文学走的,是“规矩”的。

   这里又提到一个问题,现在曲友学习昆曲路径很多,很多老师在讲怎么唱昆曲时,说这里什么感情,就要用叠腔,要豁腔,这样音乐才好听,这又走入了误区,这不是音乐的范畴,而是文学的范畴。

   所以我真心希望各位爱好昆曲的曲友们,不要一下子就被忽悠进“看着工尺谱学唱”的怪圈,那和学唱歌有什么两样?我劝大家静下心来,“依字声行腔”。学昆曲绝对不是看个视频教学,或者上节课就学会的。我更希望大家静心研习一些有价值的文字,认真琢磨好再开始。我也一定会不定期给大家写些指导大家如何真正学昆曲的文章的。

(以上观点仅属本人拙见,如有错漏,祈请匡补,更加谢绝盗用,和不完全盗用!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