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胜散文《小坤兑散记》
(2019-07-17 10:24:47)
标签:
散文文化 |
小坤兑散记
张常胜
小坤兑是阴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土默特右旗九峰山景区境内。从包头市区出发,经G6高速从萨拉齐出口下,沿110国道东行一段,由枣沟进入蜿蜒的阴山大峡谷,再行不到1小时,便可到达隐于山间的小坤兑,全程2小时30分。
沿途经过“十里长廊赛画屏”的阴山大峡谷。谷内峰壁峭立,雄奇伟岸;湍瀑飞溅,林壑幽美。漫山的花草与苍翠的树木相映成辉。亿万年前的地质断层尽显峥嵘,无论低矮的山石之嵴,还是巍峨壮美的奇峰,以及山路旁淙淙的泉流,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此道也是通往红色革命老区大青山游击队总部——巴总窑子的咽喉要道,果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坤兑蒙语意为“广阔”,小坤兑面南背北,或泥土房、或瓦房的旧民居散落于南坡下,中间为九固公路,路北的黄土崖下尚有几个窑洞,村里最宏伟的建筑是过去的供销社。供销社坐南朝北,俯视着公路。尽管早已废弃,但仍可看出曾经的繁华。青砖墙体、水泥拉花装饰,以及规整的“小坤兑供销合作社”水泥砂浆字体,让人一望便忆起曾经的过往。不难想象,这个小村有过热闹与繁华。组织这次活动的友人介绍,七、八十年代,这里还是拥有160多人的行政村,周边的四个自然村都归这里管辖。如今的小坤兑仅有七、八户30多人。交通闭塞,生活不便,为了孩子上学,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村里绝大多数人走出大山。说话间,此次接待我们一行的主人折永平夫妇迎出了院门。折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系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后融入蒙古族系。在古老的阴山遇到北魏鲜卑族后人,令人惊奇。年近六旬的折永平精通蒙汉双语,前几年在城市打工,去年返回小坤兑种些玉米及蔬菜,主业为牧羊,倒也不失其先祖游牧之风。
知道永平家有客人来,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早已聚集在一起。帮忙宰羊、炖肉、做黄米面油炸糕。小山村的土屋、瓦屋、天然石砌墙、鸡、猫、狗都令来自城里的同伴们兴奋不已;望着电线上站着的几只麻雀,不由地想到了友人的一句诗“律动的音符”。可爱的大麻雀嘴里叼着一只飞虫,警惕的看着院里的客人,犹豫是否进入屋檐下的巢去喂“小宝”。
鲜香的炖山羊肉、软溜溜的油炸糕令人垂涎。九峰山中的山羊,啃食山中的扎蒙、沙葱、地皮菜等辛香植物,其肉质特别的鲜美,吃一块羊肉喝一口带来的刘伶醉酒,真是应了吃香喝辣,人生得意莫过如此。
吃罢午饭,落了一阵小雨,尽管雨滴未停,但大家都走出院门去爬院外的南山。山里的气候颇奇,飘来一片厚厚的云朵,洒下一阵雨滴,一阵轻风云层移走,便又是朗空。
今夏雨水充沛,山上的草木长得分外精神。平日难得一见的艾蒿,在这里到处都是。马齿苋、苋菜、蒲公英也随处可见,午饭时的凉菜,便有他们的身影。这里的苋菜叶背为绿色,与菜市场的紫背品种不同。天然的野菜,自有的清香,倒是难得的口福。
大家一边谈笑,一边用镜头捕捉周边的风景。虽然同行的都是诗人、作家,但大家都沉浸于风景中,没有一人谈论文学。反倒是山上的各种植物令大家倍感兴趣。
在山上我见到了常用的辛香调味品扎蒙。圆细的枝条上,开着粉白的小花,把花捻碎一股辛辣之香扑鼻而来。喝了几十年的扎蒙拌汤,今日始见这久违的扎蒙。还有一种开着碎蓝花的地被植物,特别的清香,闻之开窍,同行的友人讲,此植物名曰“地茭茭”,采之干燥后做枕头芯,可清脑、助眠、改善颈椎病。听说我有颈椎病,大家帮我采集了不少。
在山坡上,我捡到七块白色粗瓷片。那挂釉的方式及古朴的鸡骨白,可以确定为老瓷,观其色泽、质地大有元、明之风。古时的阴山乃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前线,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曾在这里崛起,元明清时为蒙古之地。大山上有古瓷片,自然也不稀奇。山顶平坦之处,有敖包也有小庙,这大概是山里的人们对长生天与大山的敬畏之意。
远处的山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白桦林,可惜附近有露天煤矿,许多矿坑就挖在白桦林之下。为了挖煤,矿坑内的地下水被水泵排走。不知地下水排走,山上的白桦林是否还能正常生长。
望着公路上一辆辆飞驰而过的煤车,那一处处黑乎乎的露天矿坑。大家不竟为九峰山的未来而忧,但愿“绿水青山就是金银山”的理念,能让大山早日恢复美丽的容颜。
晚间,大家一起包胡萝卜羊肉饺子。吃罢饭,大家在村里散步。山里的星星很亮,圆圆的月洒下一片清辉,再加阵阵清凉的山风,令人万分的惬意。喜欢摄影的朋友,更是抓紧时间拍山中的夜景。洗漱后,躺在热乎乎的大炕上而眠。清晨,被一阵鸟鸣叫醒。主人夫妇已开始熬煮羊杂碎,微辣鲜香的羊杂汤与大米饭相得益彰,每人都吃了两大碗。
吃罢饭告别了热情的主人,取道固阳返回包头。一路上,看到不少支固在山坡上的光伏板,深蓝色的光伏板宛若大山身上的疤痢,令人极不舒服。听附近人讲,因山里不让挖煤了,便装上了光伏板,还要建光伏变电站,将来向国家电网供电。大家不禁为秀美的九峰山惋惜,唯愿九峰山永葆亮丽的风景。
2019.7.15晚
于保利花园常乐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