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邮刊:用人性算法规训技术算法

(2021-01-23 13:46:07)


200545日,《世界是平的》一书在美国出版。两年之后,这本书的中文版长期盘踞在各大图书市场的榜单之上,成为国人争相阅读的热门书籍。

 

世界是平的这一书名,显然意在申述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它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数字鸿沟,实现了数字世界的人人平等

 

但这两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股反思数字化时代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互联网连接一切之后,世界可能并不会自动抹平,可能还会制造新的鸿沟。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算法困境。

 

所谓算法,根据传统定义,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互联网语境下的算法,也大致类似,不过其更多地跟产业与人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涵。

 

这些年,算法几乎成了所有互联网公司依赖的底层设施。一批已经成长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在业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算法,为消费者推荐商品、广告,实现更多增值。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小巨头,其主要凭借的可能就是算法。

 

比如现在某国民级新闻APP,其“制胜法宝”就是算法推荐机制,用户喜欢什么,它就主动投喂什么,深刻洞察并把握了人性。而一些生活服务类APP,也利用算法机制,准确把握消费者喜好、口味以及消费能力等,精准推荐商品与服务。

 

应当说,算法作为一种新技术,在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同时,也便利了公众的生活。但是,随着算法的攻城略地,甚至成为一种无处不在式的“怪物”,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个典型的表现是,算法由于过于迎合个人趣味,在信息传播中制造了一种信息茧房的窘境。互联网是现实生活的投射,不同知识水平与眼界的人,在数字化世界,所能享受到的红利完全不同。数字素养高的人,可以充分吮吸数字世界的营养,持续进步;而数字素养低的人,由于对信息甄别能力低,只能在低质量的信息海洋中越陷越深,不断退化。

 

算法还滋生了一个问题:大数据杀熟。算法就像一只只眼睛,盯着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行为,它吃透了你,而你却对它一无所知。此前不论是在美团上点餐,还是在携程上订票,都爆出用户被杀熟的案例。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便捷与便宜,但在算法支配下,它却越来越“贵”,“玄机”越来越多。算法成了这个时代的吞身之蛇,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

 

算法导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对隐私的剥夺,对员工的压榨,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凡此种种,都指向了对算法这种智能技术的反思,都指向了对平台科技向善理念的践行。

 

以往,一些人在谈到平台的作用时,往往会提到技术中立,认为平台只是一个工具,技术没有价值观;平台上发生什么,与平台、与技术无关。

 

但随着各种互联网的弊端开始不断暴露,以及平台成为一些违法犯罪的温床,人们对互联网平台的责任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苹果公司CEO库克就不无忧心地说,“我并不担心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这代表的是技术领导者的认知。事实上,这也不断开始成为民间的共识,大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技术与平台没有价值观,但技术与平台背后的人有价值观。人,才是技术的尺度。

 

所以,反思算法的本质,就是反思操控算法的人,要用人性算法、伦理算法来控制技术算法。在这方面,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已经出台并在完善相关的数字权利法案,约束平台权限,为用户权益兜底。但作为算法的拥有者,平台企业更应该履行主体责任,克制技术欲望,防止异化为数字世界的利维坦。

 

正如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人类工业革命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实际上都会伴随着一轮轮反思,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摇摆中不断惠及社会的。对于算法等数字技术反映的问题,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技术终究会突破他的自反性,实现技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平衡统一。

 

王言虎(新京报首席评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