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碳达峰、碳中和被“安排”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碳中和”开始走进公众视野,成了时髦词汇。
科技企业助力碳中和大有可为
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是一种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已成为不少国家改善环境与气候问题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不只是提出目标,政府也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这指向的正是科技与企业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突出作用。而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作为这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发动者,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助力中国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显然大有可为。
“大有可为”的底气在于,尽管碳中和是一个能源问题,但实现这个目标,又不仅仅限于能源领域,其还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等,这恰是当下科技公司的擅长所在。
一方面,科技产业本质上是一种绿色产业,其能耗低、污染少、效能高,高度契合后工业文明时代对生态环保理念的追求;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可以利用前沿科技改革能源利用方式,改造工业链系统,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近些年,不论是谷歌提出的循环性模型,还是苹果用可回收的材料制作iPhone,抑或是亚马逊在部分业务中采用可再生资源,都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典范。这些顶级科技巨头的行动,其实也指向着互联网科技企业未来业务布局的某种方向。
在此方面,国内也已有部分互联网企业展开积极探索。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宣布,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近日就表示,腾讯将积极响应碳中和目标,并已于内部着手研究碳中和规划。据了解,腾讯将推进碳核查,并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状况,来制定碳中和的策略与路线图。同时,由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撰写的新书《重构地球-AI For FEW》也已于日前上市,该书同样展现了腾讯在实现碳中和之路上的某些前沿思考与规划,尤其是如何通过AI+环保的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在升级全球基础设施方面的最新探索,以及水能互联、飞行汽车、能源互联网、数字水等全新理念,为解决食物、能源、水等地球级挑战,提供新的可持续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