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成孩子6岁前就上网,保护机制要成熟起来

(2020-05-23 13:50:07)
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这个数据换个说法就是:有三成孩子在6岁之前就上网了。尽管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普及,要想阻止儿童触网,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当这样的数据与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儿童触网低龄化程度,还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报告显示,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上网活动的前三位。应当承认,网络可以让儿童学到一定知识,促进大脑发育。比如一些初级识字课程以及益智类游戏,就很有益于儿童成长。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可以充当家庭教育的帮手,为家长培养孩子提供很大便利。当下火热的互联网儿童教育就是明证。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儿童上网如果缺少健全的保护机制,其危害性也会被放大。一方面,网络信息芜杂,充斥着一些不健康内容,浏览这些信息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儿童缺乏自控力,如果上网时间过长,也会导致用眼过度,危害身体机能。

近期上海的一项调查数据就显示,学龄前近视发生率为2.5%,小学27%。有眼科专家就表示,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等电子产品占用未成年人大量时间,多数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3小时,有的甚至足不出户,长此以往必然会损伤视力。

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青少年触网低龄化已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一味堵塞不符合现实。只有尽快使儿童上网保护机制成熟起来,才能让儿童教育在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基础上,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对儿童的伤害。

这种保护机制,一是仰赖家长。家长是儿童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因为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父母们。在此端,家长要控制好儿童上网时间,并做好儿童上网内容管理,保证儿童合理上网、安全上网。

二是需要互联网平台为儿童上网构筑坚固的“防火墙”。现在国家已强制要求各互联网平台上线青少年上网模式,但有报告指出,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并无实质差异。青少年用户仍可通过输入密码、切换账号等方式延长在线时长或进行各类网络消费。

这意味着,平台自身应加强自律,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要求,确保青少年上网模式名副其实;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督导,严格执法与处罚,督促互联网平台真正重视起儿童的上网权益。

当未成年人触网越来越低龄化,对他们的保护机制就得越来越成熟。以强化家长监督、互联网平台过滤机制以及监管部门执法来保护低龄儿童上网,就是为儿童织就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就是保护祖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蓬佩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