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设生态文明,互联网新经济也是重要抓手

(2019-08-30 22:40:05)
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27日对外发布《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公众低碳生活方式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3年来,移动互联网正掀起全民低碳生活热潮:点外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政务服务、生活缴费手机办理不出门;在线阅读、电子发票减少纸张使用;网上种树,增加植被覆盖率,培养用户低碳意识和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把污染防治列为“三打攻坚战”之一,更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的地位。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建设生态文明,当前我国已经在制度层面进行了各种努力和探索,环保督查、联席治理、河长制、党政同责等等,都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但是也要看到,环保成果的最终达成,靠制度给力,也需民间助力,尤其是内置了生态环保基因的互联网平台,更是一股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需要看到的是,传统上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多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在促进公众个人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方面还缺乏普遍行之有效的模式。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于今年 5 月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 年)》显示,中国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但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很多领域还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绿色低碳行为表现还有待提高。

在这种环保认知下,要发挥大众对环保建设的能量,显然还不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形成、训练用户的环保习惯,提供了一个绝佳契机。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在网上外卖、网络购物、共享办公、共享出行等方面,互联网平台都给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低碳行为场景,这不仅客观上达成了低碳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塑造用户的低碳行为习惯。

根据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8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9.6%。2017 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 7 亿人。这意味着,能够被互联网平台塑造低碳行为习惯的潜在人群至少还有八亿人。如果这些人的能量被充分释放,这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将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

实际上,促进环保的民间互联网平台,除了互联网商家,还有互联网公益机构,前者代表为外卖或者共享单车平台,后者就是支付宝“蚂蚁森林”、百度“小度农庄”这样的项目,他们都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设置某种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场景互联,将商业、互动、低碳行为和公益结合,培养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和行为。这也是民间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支付宝“蚂蚁森林”为例,其运营模式,就是用户通过多种绿色低碳行为累积绿色能量,在线上虚拟种树,达到相应碳减排量后,就由专业机构在荒漠化地区为用户种下一棵真实的树。而这个过程是集娱乐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可谓是寓环保于娱乐。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5亿蚂蚁森林用户累计碳减排超过792万吨,在荒漠化地区种植真树1.22亿棵。根据测算,减排792万吨,相当于少烧了34亿升汽油,能装满全国一半加油站。这一模式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为“年度环保实践案例”之一。

质言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靠官方的顶层设计与无差别执行,也要靠民间力量的拱卫。民间互联网新经济模式,不论是从业态上,还是基于共享本质出发的公益精神,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上的重要一环。从上而下,自庙堂而民间,只要多方合力,就能逐步培养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和行为,最终在中国建成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