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浪地球》评分何以分成“五星派”与“一星派”?

(2019-02-14 17:37:00)
大概“人红是非多”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在电影领域,片红是非也多。

自从《流浪地球》爆红以来,围绕影片又衍生出几大热点。先是刘慈欣早年“在电厂搞创作”的谈话内容被挖出来,被调侃他曾经就是“国企养的闲人”。几乎在同时,《流浪地球》被打一分,拥趸跑到各大应用商店报复性给豆瓣打一分的事情也火了。

围绕《流浪地球》及其衍生话题的争议,现在看来都是给其票房的助拳,不管是“五星好评”还是“一星差评”,似乎都已经无碍于《流浪地球》向更高的票房高峰绝尘而去。

但关于用户给电影打一分、电影粉丝又去给豆瓣打一分这事儿,涉及一个重要的“评分权”问题,很值得严肃审视。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中国科幻电影,完成度与特效做得都不错。但它不是没有瑕疵,比如有人认为它对原著构成了降维打击,背离了原著本意;还有人讨厌它过度宣扬的集体主义……

一个产品面向市场,就要接受用户/消费者的评判与检视。不管是给一部电影还是评分社区打一星还是五星,都是一个人的权利。这是我们讨论评分机制的前提。

有评分功能的兴趣垂直类app自创立起,就根植了民意测评机制。用户不管是对一首歌曲、一部电影打分,还是针对“评分app”分,都彰显着他的态度、情绪与立场。评分平台是一个广场,每个人都有用脚投票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平等无差别的,所以不管用户的打分是高是低,只要是认真负责的,都应该被尊重。

差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打分权利并非没有边界——当正常的评价因为意气之争、立场之争陷入另一个极端,或者就是“捣乱”般地打低分,这就是对打分权的滥用,是纯粹的“无脑黑”。

看看一些人的打分动机吧。有人说,“分数太高,打个一星平衡下”;还有,“还没看,看到xx在里面,一星”。诸如此类没有硬核依据只有硬核情绪的评分在评分平台上不少见,但这哪是评分,明明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一部作品好不好看,一款产品好不好用,出于内心真实想法的评分才是有效的评分,无脑黑或无脑吹,充其量只是聒噪。开放包容的评分市场应该有容得下差评的度量。

这次陷入“一星大战”的某评分平台,在评分赛道已经走过十几年,它的权威性是可以保证的。比如针对“五星短评改一星”的传闻,该平台回应道,目前《流浪地球》的前500个热评(高赞评论),仅有4位用户有过跨分数(非相邻分数)修改评分的行为。

这个比例其实是很低的。尽管评分改了,点赞数与内容还在,是一个产品bug,平台的评分系统缺少过滤机制和保护机制需要优化,但用户由传闻脑补出评分阴谋,这也是加戏太多。

就像影评人毒Sir所说,“偏见纠正不了偏见,愤怒熄灭不了愤怒。”我们看电影、评电影,说到底是与自己的审美与价值观交流,当是“我手写我心”,而非没有立场地乱打星。

这次《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的“一星风波”,凸显了豆瓣评分缺少过滤机制的痼疾。对这一点,提升电影评分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国内电影评分社区应该向国外同类网站学习。

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采用专业影评人与普通用户评价相结合评分方式。在烂番茄上,专业影评人不直接给出评分,只给出Fresh(一个新鲜番茄)和Rotten(一个烂番茄)两种标记,分别代表推荐和不推荐。同时,它也设置了一个观众分数,采集来源是观众打星,但最后体现出来的是所有打出3星半以上的用户比例,以确保一种主流的意见,而不是“千人千分”,以免过于驳杂。

国内的电影评分社区或许也可以借鉴这样的评分机制,以更专业多元的打分机制过滤恶意打分,确保民意的完整呈现。

不论是从中国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第一序列,是名副其实的观影大国。但且不说欧美,即便是与日韩比,中国电影也还有一定差距。影评作为电影产业的一部分,尽管其不可能决定电影业的繁荣与否,但一个良好的影评生态,却能反作用于电影从业者,促进电影业的发展。

基于此,每个用户要珍视手中的打分权,让电影的回归电影,情绪的止于情绪。以专业负责的态度打分,这才是用户评价电影的正确姿势。

刊 凤凰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