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六安教师“讨薪”事件
(2018-05-31 07:16:27)六安教师“讨薪”事件近日闹得沸沸扬扬,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5月27日上午9时许,因待遇发放问题,安徽省六安市金安、裕安两区部分学校教师集体上街讨薪,在网上发酵。
在当地公安局、政法委表态之后,29日,六安市政府也发布通报,称:
本次集访诉求为“要求发放一次性奖励”。经调查,金安区、裕安区没有出台“一次性奖励”政策,区直机关及区属事业单位均未发放“一次性奖励”;金安区、裕安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工资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没有拖欠教师工资。
针对公安民警在依法带离言行过激人员过程中,出现的“少数公安民警执法方式简单粗暴”问题,六安市人民政府表示诚恳道歉;并表示,六安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若发现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违纪违法行为,将严肃执纪问责,决不姑息袒护。”
六安方面能够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信息公开,通报事件进展,值得肯定。这说明当地能及时响应舆论关切,体现谦卑姿态。
不过,复盘此事,关于教师权益的分配与平衡问题,关于地方政府与教师群体的对话机制问题,关于地方矛盾的处理问题等,还需一一确认,并探索解决方案。
一问:安徽省教育厅文件和六安通报,为何不一致?
六安市政府的通报称,经调查,金安区、裕安区没有出台“一次性奖励”政策,区直机关及区属事业单位均未发放“一次性奖励”。
也就是说,金安去、裕安区本就没有“一次性奖励”的政策,自然也无法给维权教师发放奖励。
但根据网上一份安徽省教育厅的《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师一次性工作奖励有关情况的报告》文件(附件)显示,2017年,六安市市直金安区、裕安区向公务员人均发放了1.8万元,霍邱县、舒城县等公务员人均发放了1.2万元。但教师均没发放。
而经上游新闻记者向安徽省教育厅负责指导全省中小学机构编制、工资福利的师资处副处长卢鹏求证,安徽省教育厅的这份文件,是真实的,系“2017年11月16日,厅里向省政府汇报的红头文件。”
这就意味着,六安市政府的通报与省教育厅的文件发生了“打架”。
那么,这需要当地政府进一步回应。
二问:地方教师利益分配如何打破地域不公?
其实,从一开始,当地教师的“讨薪”行为,就是因为“一次性奖励”的问题,而并非是拖欠工资。
根据上访教师的说法,当地市直和经开区的教师均已拿到这笔钱,其他县市以及农村教师则没能拿到。这正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前文已经提到,在有没有对涉事两区区直机关及区属事业单位发放“一次性奖励”的问题上,六安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的文件出现了不同说法。但不论哪一种版本是事实,在安徽其他地市已对教师发放“一次性奖励”的情况下(2017年年底,合肥、芜湖等财政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对教师兑现了一次性工作奖励),这凸显的是地方政策如何处理教师利益公平与差异的问题。
根据上游新闻的报道:
从2016年1月起,安徽省省人社厅会同省财政厅对驻肥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一次性工作奖励进行了规范。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省辖市可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相关规定对本地机关事业单位的一次性工作奖励予以规范。2017年年底,合肥、芜湖等财政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对教师兑现了一次性工作奖励。
这是安徽省各地市对教师发放“一次性奖励”的统一依据。只不过,正如政策指出的是,“省辖市可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相关规定”进行奖励发放。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财政状况好的地市,可以及时或者多发奖励,而那些财政状况差的地市,因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可能无法及时甚至发不上奖金,由此导致教师上访。
所以,在政策的统一性下,如何解决基层教师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差异问题,背后是更深层的财政体制改革问题。
三问:地方政府主动化解矛盾的思维在哪里?
目前,根据当地政府的通报,在相关调查、善后工作展开的同时,当地市、县领导还深入全市所有中小学开展大走访活动,了解教师工作、生活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并且深入一线,主动了解学校、教师动态,当地政府的这种转变,值得肯定。但此事本不必如此麻烦。
早在去年七月份安徽省教育厅下发的《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师一次性工作奖励有关情况的报告》就指出了“我(安徽)省个别地方中小学教师因一次性工作奖励发放问题集体上访”的问题。
文件还指出,在收到巢湖市四中等学校教师集体上访的舆情后,省教育厅不仅要求合肥市教育局妥善做好处置事宜,还对各地有关情况进行摸排,全面掌握系统内的动态;而且,还印发《关于切实维护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工作的通知》,要求——
“各地迅速全面深入排查可能引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尤其是针对近期极易引发教师集体上访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依法依规妥善解决。”
注意,这是安徽省教育厅面向全省发布的文件,按照常理,六安市相关部门不可能不会收到相关通知。
但从后来六安爆发的教师维权事件来看,当地是否在落实省教育厅的文件,主动化解现实存在的问题,值得打个问号。从文件下发到维权事件发生,已经快过去了一年。
在矛盾爆发之前,如果当地相关职能部门能按照文件精神,对教师动态进行摸底调查,或许就能提前感知到教师的不满情绪,及时发现他们的诉求,通过合理对话将问题解决在源头。如此,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上街“讨薪”事件。
须知道,事件发生之后,各种安抚、沟通固然可以化解矛盾,但更重要的还是,把工作做到前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宁可六安从未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刊经济观察报“新家国天下(ID:jgtxw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