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我们一起为中国匠人点赞
(2018-05-02 12:13:39)
再过几天,就是第129个劳动节。从现在开始,全国就弥漫起一股致敬劳动者的氛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五一将至,近百环卫工人免费游景区”,“庆祝五一劳动节,向产业工人致敬”,“西安向劳动者致敬:全面开放35岁以下企业员工落户”。
现在看来,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劳动节,更多地承载了一种仪式感:劳动者的价值得到体认,除了体面的收入,也在于每年固定时间社会向其献上的口头或实物上的敬意。
普通劳动者应该赢得鲜花和掌声,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今年这个劳动节,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却是五味杂陈。
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摩擦,美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一时间,“无芯无魂”、“无芯何以中兴”之类的追问不绝如缕。而这追问中,总有些“怒其不争”的意味。
所以,化缘乞讨换不来中国的发展,仰他人鼻息只能受制于人,唯有建立核心竞争力,才能理直气壮地参与国际竞争。
但中国靠什么发展?答案是——靠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始终兢兢业业的匠人。这些匠人,是这个劳动节,最需要被致敬的人。
所谓匠人,有工匠精神者即为匠人,所以匠人可能职业不同,所处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只要他们将一颗真心奉献给自己的岗位,他们就配得上同样的尊重。
但这些匠人,往往在现实中,其所获与所得,与其付出不相匹配。
著名科学家屠呦呦耗费巨大精力发现青高霉素,2015年以85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但其所得奖金,连在一线城市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都不够。更为讽刺的是,在此之前,她连中国的院士也没评上,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过屠呦呦。尽管,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
另一个例子是袁隆平。相比于屠呦呦,作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自是举国皆知。他因为研制出了超级稻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事迹也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年过八旬的袁隆平近年来还研制出海水稻,这种海水稻能养活4亿人口,堪为袁隆平院士又一划时代的新成果,但关注者乏善可陈。
另外,让中国天文领先世界20年的天眼之父(南仁东)离世,几乎无人知晓;李小文院士竟因为一双布鞋走红……
如果说,屠呦呦、袁隆平这种与国家进步休戚相关的科学家是大工匠的话,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将哪怕一项再小的工作也雕出花的从业者,就是小工匠。但他们并不会因为岗位的平凡,而放弃对专业主义的追求。
春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3》捧红了章丘铁锅。节目介绍,一口章丘铁锅的铸成,需要“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度高温冶炼,36000次捶打……”,可以说,只有匠心独运与对每一口锅的高度负责,才能“出品”一口高质量的章丘铁锅。而在爆红之前,一口章丘铁锅最高不过几百元。
我们还注意到,有一个木匠,花了四年时间,在一块樟树木头上,雕出了清明上河图。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与坚韧,他是断然不可能有此举动的。而现实也最终给了他相应的回报:这块木雕被列入吉尼斯世界最长的木雕记录,估价上亿元。
大工匠小工匠,都是大国工匠。正是这些人的默默付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中国的精气神,也一再让中国在某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领先全世界。
有人曾经说过,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公开自虐。这话没错。专注一件看不见什么巨大回报的东西是困难的,所以很多人不会像袁隆平一样几十年来倾心于超级稻。但真正的工匠,心里从来充满热情,尽力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他们只问耕耘,无问西东。
匠心筑梦,实干兴邦。在这个五一劳动节,我们不致敬明星,不致敬权贵,只致敬那些真正的工匠。在功利主义弥漫的社会,他们用自己的坚持,撑起了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