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并不是降低产痛的最优选择
(2017-09-11 11:02:01)观察与评论 | 媒体评论员 王言虎
每个妈妈在听到孩子的一声啼哭之前,都会经历漫长的等待,与产房里并不美好的产子经历。剖宫产要动大手术,顺产尤为疼痛,生孩子着实是一项苦差事。
顺产or 剖宫产?每个母亲或许都要面临这样的抉择。很多母亲相信顺产的孩子聪明,所以宁愿忍受巨大的疼痛也要选择顺产;而有的母亲因为身体状况不符合或难不耐痛,选择剖宫产。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之下,这都属于产妇自决的范畴。
但与国外不一样,在我国的医院,产妇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还要受其他条件的制约。一个重要的因子是医院的剖宫产指标。
在民生新闻里,我们偶尔会看到,某家因为医院剖宫产指标不够,而与医院产生矛盾。这到底是医院的自选动作还是国家统一规定?若是国家统一规定,背后是否还勾连其他因素?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分析一些事件很有必要。
剖宫产指标限制剖宫产率
医院有指标,的确是事实。
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爱婴医院复核标准》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中,均将控制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率列为重要考核指标。
比如,2016版《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规范管理急诊剖宫产手术,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
在各地因产妇(家属)剖宫产意愿被拒导致的医患纠纷中,涉事医院或当地医政部门也都对剖宫产指标有过肯定的回应。
以陕西省为例。国家卫计委在2012年时称,陕西省农村孕产妇剖宫产率由2008年的32%降至2010年的26%。2013年陕西汉中市卫生局出台的《加强产科管理的若干规定》也要求:“严禁滥用剖宫产,控制剖宫产率,市内三级医院要控制在40%以内,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妇产科(妇科)专科医疗机构等要控制在30%以内,其他二级医院要控制在25%以内,从2014年起,在以上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逐年下降。”
实际上,近期成为舆论焦点的榆林一院在2015年经复核进入国家卫计委“全国爱婴医院名单”,该复核标准中就有对剖腹产率的考核。
所以,上至国家卫计委,下到地方医院,政策对医院剖宫产指标有限制是无欺事实。有人以此作为一些医院不愿对产妇实行剖宫产的理由,也并非是无的放矢。
可问题是,选择哪种方式生产,属于产妇的自决权,不应该被医生非专业因素之外的条件限制。如果产妇确实不适合顺产而医院剖宫产的指标又不够用,该如何解决?
医疗机构缺乏实施无痛分娩动力
通过与国外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更大的问题。数据显示,中国的剖宫产率为世界之最。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美英等国的剖宫产率均在警戒线以下,日本仅为7%。而中国的总剖宫产率为46.5%,剖宫产率超过世界警戒线3倍多。
中国的剖宫产率何以如此之高?这直接对应着中国过低的无痛分娩比例。
有研究显示,在欧美国家,无痛分娩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中国目前还不到10%。无痛分娩在中国比例低,并不是因为中国产妇倾向选择剖宫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医院并没有给无痛分娩提供足够的条件。
有观点表示,无痛分娩在中国已经推行一二十年,技术上已十分成熟,但因为无痛分娩收费低,且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大,医疗机构没有动力推广和使用无痛分娩。
当然,这也涉及到基本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无痛分娩需要麻醉师和医生的工作协作才能完成。但在中国,麻醉师数量稀缺,难以应对数量庞大的麻醉需求。
2014年,有媒体报道称,我国至少需要30-35万名麻醉医师,而目前只有近10万名。麻醉科医师的数量与其他手术科室医生数量相比,显得十分稀少。即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上海,麻醉师都非常稀缺,媒体报道称,(上海)许多麻醉医师每天工作超12小时,需要负责2-3个手术间,工作量严重超载。
上海尚且如此,全国各地麻醉师的稀缺状况更可想而知。
质言之,中国产妇剖宫产率高,无痛分娩率低是重要原因,而由于无痛分娩收费低、麻醉师缺乏,导致医疗机构实施无痛分娩的意愿低。这显然是下一步医改需要关照的内容。未来的方向是完善公共医疗服务,减少产妇痛苦。
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