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格斗孤儿”送回家,未必是最优方案

(2017-08-08 20:33:35)

7月底,“格斗孤儿”事件被曝出后,引发社会巨大关注。成都市教育、民政、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凉山州教育局也赶赴成都,安排孩子重返校园。要不要将孩子接回去,舆论词锋往来,未有定论。


今日新京报《局面》推出专访“格斗孤儿”的视频,两名“格斗孤儿”小伍与小杰都表示不想回去,“我不走,我回去也会再跑回来!”


在格斗俱乐部训练、生活到底怎么样,“格斗孤儿”如鱼饮水,当然也最清楚。俱乐部或许会撒谎,但孩子的眼神与表情不会。在《局面》的采访中,小伍与小杰提到老家凉山的时候,一直隐忍着,但悲伤的眼泪终究还是决了堤;而提到在格斗俱乐部的生活时,他们却意志坚定:一定要留在恩波俱乐部。


当“格斗孤儿”表态要留在格斗俱乐部的时候,凉山州教育局是否还一定要将他们送回凉山,接受教育?


该如何安置这些“格斗孤儿”?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关键其实就在于,“格斗孤儿”的出路才是核心。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是需要解决的根本目标。其余的考量,当以此为基础。另外,“格斗孤儿”是事件的主角,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发声,诉求应该被充分倾听,而不能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就成了事件解决的局外人;他们是表达的主体,而不是被表达的对象。


所以,解决“格斗孤儿”的困境时,涉事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平息舆论,或是教条化办事,就一刀切地把所有孩子接回老家。那种不分具体情由与不考虑“格斗孤儿”意愿的做法,未必是“格斗孤儿”最好的成长道路。


在《局面》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了“格斗孤儿”与格斗俱乐部的更多信息:他们的日常并不是被困在笼子里打比赛,他们并不是被俱乐部奴役的孩童,他们每天晚上还有两个小时的文化课。训练之余,同样接受文化教育。这样的培养体系,其实跟一些正规武校大体相似。


“格斗孤儿”的故事足够悲伤,不止地方政府,每个关注他们的人都希望他们能过上好的生活。所以,眼下的救助也该结合具体情境,考虑“格斗孤儿”自身意愿。


如果他们回家后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那就没必要非得将他们送回老家,若他们愿意,作为流入地的成都,也该依照国家层面明确的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给他们妥善安置;而涉事俱乐部和孤儿家乡政府也担起责任,协同解决该问题。


说到底,在帮助“格斗孤儿”的时候,相关部门应该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综合考虑“格斗孤儿”、监护人以及俱乐部的情况,找出以孩子权益为本的最优解决方案。


刊  新京报快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