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鞋之都”被曝光,打击假货重在源头治理
(2017-01-18 11:39:48)
16日,有两条关于打假的新闻登上了网站头条,一条是莆田“假鞋之都”的深夜“鬼市”猖獗,另一条则是天津独流镇大规模制售假调料打而不绝。前者“养活了数十万人”,后者“每年产值以亿元计”。
在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多年、市场治理体系也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依旧有以区域为单位的造假窝点存在,这让人遗憾。
公众苦假货久矣,尤其是电商平台崛起之后,舆论场上关于电商平台带来假货的指责声似乎也越来越多。但莆田“假鞋之都”与独流镇假调料制售窝点的曝光,则说明,假货横行的根本原因,不在渠道,不在平台,就在于生产源头。没有对假货生产源头的彻底整治,就不能从根本上掐断假货的流通。道理很简单:当河流的上游被污染,无论下游如何净化,都不能完全恢复水源的纯净。
假货面前,职能部门应守土有责。这首先指向的是在假货进入线上渠道之前,地方工商、质监、环卫、公安等部门要对可能存在假货的生产单位进行彻底的日常式排查。莆田“假鞋之都”的称号名声在外,当地执法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当地的造假行为,也会经常组织一些打假行动,但为什么假货猖獗依旧?
答案并不复杂。报道提及,在个别黑作坊主眼里,“抓鬼”有时也沦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寻租生意,偶有执法人员上门,也不查封,只说随便坐坐。作坊主把钱奉上,制售假货的黑作坊也就躲过了一劫。这或许可以解释,虽然当地屡次打击假货生产厂家,但为什么莆田的假鞋依然可以顺利装箱,出厂上市。
这些年来,假货横行,有太多人将矛头指向淘宝等电商平台的监管不严。应看到,电商对在其平台上流通的商品确有保证真实性与安全性的责任,但这并非是无限责任。“假鞋之都”莆田的假货生产机制告诉公众,对假货生产厂家打击不力的执法机关,才是责任主体。
实际上,电商平台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对打击假货的努力。以阿里巴巴为例,早在2010年前后,阿里巴巴就开始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神秘抽检”的方法遏制假货,并组织打假特战队员深入假货源头,发现线索后配合当地执法部门将黑窝点一举端掉。日前,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也同时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与首期入盟的约20个创始成员发布《共同行动纲领》,致力于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让打假更有力、更高效、更透明。
知名品牌与电商平台合作集体“自救”,这必然会对莆田“假鞋之都”这样的“制假之乡”产生威慑力。但我们始终不能忽略,假货在线上泛滥成灾的源头在线下,是实体厂家的制售环节出现了问题。电商平台加强对假货的监管充其量只能是事后补救,是“反击”,无法代偿线下监管部门的责任。
还需要看到,所谓打假,也要营造一个全民打假的环境,除了法定的监管部门、电商平台要打击假货,每一个消费者也都要提高警惕,增强对假货的辨别能力与维权意识,一旦发现假货,要主动向平台或者监管部门申诉、举报,绝不手软。当然,归根结底,中国“质造”才是解决假货的治本王道,各地政府只有给小微企业更宽松的环境,落实更多优惠政策,让小微企业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法治环境下健康成长,才能真正让正品大道直行,让假货无所逃遁。
姓名: 璞成璧
刊 中国青年报 新快报 大河报 山东商报
前一篇:独流镇假调料产业何以打而不绝